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語專業文化教育缺失的生態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生態學認為,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生態系統失衡的現象就會發生,生態系統中組成因子就會不斷變化和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點。文化教育作為外語專業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其缺失已經對外語專業教育生態系統造成了失衡的影響。
1.根據花盆效應,外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效果存在失衡
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因為這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環境,需要人為創造適宜條件。而在花盆內的植物一旦離開此環境便會失去生存能力。同理,封閉或半封閉的教育系統使學生脫離現實生活,從教材到教材也會產生局部生態效應。這一原理在教育學中一直受到重視,但從生態學的觀點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有可能逐漸走向定量化。在外語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由于文化教育缺失和閉門造車現象的普遍存在,學生的視野不寬,實踐不夠,創新性不強,達不到社會期望。這就是生態學上所說的“花盆效應”。培養具有全球意識、達到國際化標準的英語專業學生可以通過文化教育的途徑來實現,使學生突破時空的局限,加強國際層面上的研究交流,強化生態系統內外的流動,突破“花盆效應”。
2.從教育生態鏈看,外語專業學生與外教之間的關系存在失衡
傳統教育觀強調教師權威性的不可挑戰,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森嚴的等級關系。外語專業從國外引進的外籍教師自然也不外如是。外語專業的學生重視完成課程任務、修得學分,遠多過于重視充分利用外教資源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外教課堂上雖然會教授一些外國文化知識,然而其影響力是不及具體和人打交道時所感受到的文化內涵的。其實,在如斯年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早已突破了陳舊觀念,正一步步走向平等與合作。加強同外語教師尤其是外籍教師的相互交流、學習和合作,有益于雙方的發展。
3.根據耐度定律,文化資源海量化與教學運用低效化存在失衡
生物對一種生態因子的忍耐范圍有限,“過”和“不及”都是有害的。同樣,教育生態的個體、群體,對所處生態系統的各種生態因子都有其適應的上下限,在此范圍內主體能很好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面。當今社會,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頻繁的國際交流為人們接觸大量本國及異域文化提供了極大便利,然而現實是,不僅非外語專業,甚至外語專業的學生都不大重視從中汲取營養,培養自己的人文素質。值得一提的是,外語專業教育中,除了象征性地開設了英美文化課程之外,其他課堂上對文化的強調也是少之又少??梢?,當今外語專業教育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度是遠遠“不及”的,這種失衡是有害于整個外語專業教育生態系統的。
4.根據限制因子定律,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存在失衡
限制因子定律是指,在教育生態學中將自然限制因子擴展到社會因子、精神因子。教育生態系統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與信息流,當它們低于基本需求時,會限制教育的規模和質量。當然,對于多種多樣的限制因子,要看到其客觀限制性,重視、分析它,不斷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響,教育發展就會更快些、更好些。外語專業教育的目標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培養對外交流的人才。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與信息流即指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目前,由于實際操作中它們的量未達到教育的基本需求量,外語教育的質量必然受到限制。但是,隨著文化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將來在現實中得到足夠的操練并轉化為非限制因子之后,我們也切不可過分強調文化教學而忽視了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功的訓練,否則就好比空有一副好皮囊,卻內里空虛,無法開口。如何掌握好這一平衡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二、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加強文化教育的建議
筆者認為,要切實做到加強外語專業文化教育,還需要一系列的策略。
1.重視外語專業文化教育的缺失
國內高校的外語專業普遍存在文化教育缺失的問題,這一現象直接導致學生視野不寬,不能學以致用,創新性不強,教學效果遠達不到國家和社會的期望。學生在國內高校讀完外語專業之后仍然不能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活動,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外語專業的學生就像花盆和溫室中成長的植物,離開了母語環境就無法生存。為了擺脫這種“花盆效應”,外語教育系統中的相關者應給予重視,視野與國際接軌,破除陳舊的外語教學思想,積極向外部世界靠攏。
2.創設外語專業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
創設外語專業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需要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學校應在信息化建設上加大投入,使學生能夠方便快捷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查找文化資源;加大引進外教的力度,使學生在和外國人面對面接觸的過程中得到異域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國際合作,如互派留學生、引進高質量的課程等;提升教師素質,加深文化底蘊,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第二,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生態群體,是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最為關鍵的部分。而在這個生態群體中,教師又發揮著主導作用。加強文化教育建設,教師首先要轉變固有觀念,同等重視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并提上日程;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形成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和信念;主動調整指導范式,使學生不僅僅重視基本功的操練,還要結合社會文化因素,講究語言的使用場合,把“形式、意義和用法”三者結合起來;加強和學生之間的學術和感情聯系,以優化師生之間的教育生態鏈。
第三,當今的學生身處互聯網的海洋,然而,近在咫尺的文化寶藏這一學習的因子并沒有引起外語專業學生的足夠重視。根據教育生態學中的耐度定律,文化意識的缺乏對于整個外語教育的生態系統是有害無益的。
因此應提倡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加強文化意識、人文情懷和外交能力的培養;拓寬自己的文化內容覆蓋面,勿以為美國文化就是西方文化;養成文化學習的自主性,加強東西文化、多國文化的對比性學習。另外,學生和教師亦不可過分強調文化層面的知識而忽視了聽、說、讀、寫、譯基本功的訓練,否則,在擺脫文化缺失這一限制因子之后,卻又走入文化過度的桎梏。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作者:陳丹竇琴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