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教學中文學意識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對于文化意識的培養有著許多不同的做法,但這些做法都將語言與文化結合在一起進行系統而有框架的教學,盡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比例如何分配會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培養文化意識一般通過對中國文化和某一外國文化(或者一群外國文化,例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介紹和對比得以實現。教授某種特定文化的具體知識有助于學習者建立起對文化差異和文化相對性的敏感,但這些關于特定文化的具體知識還必須與形式多樣的、動態的、實時的文化語境相結合才能變成“活的知識”。
將文化意識植入大學英語教學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語言教學材料。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許多好教材——既有中國學者的獨立之作,又有外國專家的原版論著,或是兩者合作。在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意識到”關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讓學生評估他們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否與教材中的陳述相符合。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就有許多談論文化內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視野聽力教程中每單元還有一個專門的欄目叫做“culturetalk”,針對一個特定問題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談論在他們各自文化語境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此教師可以抓住現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將其利用到極致。
2,利用英語傳統媒體和文學作品。英語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和小說都可以用來作為文化意識培養的材料載體。例如文學作品就被廣泛用作語言學習材料,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內化”跨文化交流能力。電影,尤其是包含中國元素的作品是進行跨文化交流教學的絕佳材料,例如《臥虎藏龍》《功夫熊貓》《功夫之王》《雪花秘扇》。這些電影以外國人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讓外國人聽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們細細玩味。
3,使用信息技術資源。互聯網、電子郵件、聊天室、即時信息、基于網絡的互動學習都是信息技術帶給外語教學的一系列便利。這些資源除了可以像傳統資源一樣使用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使用者參與到了一個真實的跨文化交流過程當中,他們能夠通過“做中學(learningbydoing)”這種親身參與式的體驗教學形成文化意識并且根據實際獲得的經驗來反省。語言學習者可以通過給其他學習者(尤其是處于非中國文化語境的)或者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發電子郵件或者通過聊天軟件聊天來實現上述過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樣性。對于缺乏海外經歷的學習者來說,以國內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為例子來詮釋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強,更能與學習者的親身體驗產生共鳴,并且更經濟。學習者發現不同地方文化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且注意到這些群體之間是怎樣溝通并和諧相處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這些例子帶入課堂,由教師條分縷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來解讀這些行為,并將其中可用的經驗、技巧最終推廣到不同語言(英漢)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過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樣性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5,引入文化使者。來自英語國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經歷的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他們往往有許多關于跨文化交流的鮮活例子,這些經驗可以被用作課堂教學內容。目前各大學一般都配有外教,執教英語課的教師往往也有著較為豐富的跨文化交流經驗,這種與外教或者教師面對面的交流的過程提供了將跨文化交流付諸實踐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獲得的經驗與材料又可以用于課程教學反思,進一步發展文化意識。
以上這些做法試著將在語言課堂教學中可獲得的資源,如課本、教師,和在課堂外獲得的但可用于課堂教學的資源,如互聯網,一起利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足夠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對比反思這些經驗。
結語
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文化意識,與我們每個人有關。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與文化意識對于幫助學生成長為世界公民有重要作用。在語言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需要傳授具體的文化知識、溝通技巧以及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這些因素與在總體上理解文化、語言和溝通密不可分,同時也決定了參與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夠程度上注意到英語和多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的動態關系。“教好”溝通的一個關鍵所在就是對英語使用環境中的多元語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習者、教師實際上參與到了一個多元語言文化實踐的互動環境中,教師將在這個環境中培養具有文化意識自覺性的學生,以便讓他們做好準備迎接在全球化時代中使用英語作為國際溝通語言的挑戰。
作者:張樂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