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發展開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天津獨特的地理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特色組成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近代開埠涌入的西方文明與天津固有民俗相互沖撞融合等,都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天津民俗文化觀其發展,還是存有一定的缺陷,如天津民俗文化品牌不夠突出、民俗文化的展示不夠等,文章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一些解決方案,提出需要整合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并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天津民俗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天津;民俗文化;發展開發
1研究現狀
(1)國外的研究現狀。在國外,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國外的學者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很少。涉及的內容也僅僅是關于民俗文化旅游這些方面,文化性的研究、理論研究基本上是缺失的,他們僅是著重于白虎性質的研究,也就是說,比較看重的是民俗文化在應用方面能夠實現的經濟與管理結果。(2)國內的研究現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出現了很多學者來研究本國的民俗文化,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些年,這方面的研究也是一直都呈現出上升增長的模式。我國的民俗旅游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內,很多學者的著作都涉及了民俗文化旅游,主要是對相關現象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對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界定和概念內涵對各地的民俗文化的開發與發展也都進行著分析。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近年來,眾多研究學者也多有涉及,主要研究民俗文化與旅游活動。
2天津民俗文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1)自然環境的影響。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其最大的自然環境優勢就是河海交匯。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于發展都得益于自然環境的變遷。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天津自古就有魚鹽之利。由于水資源的豐富,良好的條件非常適合水中生物繁殖,成為漁業形成發展的先決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國時期的漁業生產就比較普遍,明清兩代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由于漁民大多數都是在海上作業,海上環境時常變化,而當時的科學又不是很發達,人們難以解釋這些現象,所以就只好祈求上天,在出海前進行祈禱,長久下來,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漁業的民俗,也就是媽祖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宮,就是被人們用來寄托感情,祈求平安。天津平原擁有眾多鹽堿地,這些是由于地質史上的海侵,使得潮水退卻,在地表留下的海相沉積造成的。天津沿海地區地勢平坦,也因為是內海,很少受潮汐和臺風的影響,加上春秋季氣候干燥,風多雨少,日照時間長等條件都成為煮鹽業得以形成發展的基石。在長期的鹽業發展過程中,鹽戶通過其長時間的生產經驗積累,形成了一定的關于煮鹽的民俗。在漕運和鹽業的發展中,鹽商逐漸形成,這也形成了鹽商文化,鹽商文化對天津民俗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2)古代漕運的影響。天津在古時作為一個重要的水陸要塞,同時也是發展漕運的重要樞紐。從元代開始,直至明清,一直被作為貨物集散和漕運運轉的天津,隨之而來的是舟車匯聚,商賈云集,許多手工業和服務業紛紛出現,城鎮也逐漸發展了起來。在漕運的推動作用下,天津經濟越發繁榮。當時大多是外地商賈在天津經商,遷居于此。后來,為了是自身利益得到更好的保護,這些商賈就組建了各式各樣的民間組織。這些民間組織,被稱為會所,而且大都極具地方特色,蘊含著濃郁的地方民俗色彩,成為外來商賈的精神寄托。這些會所的修建對天津的民俗文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漕運使得碼頭興盛起來,“闖碼頭”的生活方式也應運而生。大量因水災而背離家鄉的難民,就通過“闖碼頭”這種生活方式闖入了天津,并在天津落腳。這種極具競爭性和流動性的生活方式,給天津本土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充滿了危機意識,幫派也是在這時候形成的。天津民俗文化在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出現之后,更傾向于世俗化。娛樂性質的民俗事象應運而生,使得天津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民俗文化更加形式各樣。
3天津民俗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品牌形象的利用度不夠。天津雖然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的現代化成就,但是其與北京的民俗文化品牌相比,在知名度和規模上都相差太大,在國內外的吸引力與知名度也是極其不相稱的。大部分民俗文化活動都局限于地方性,沒有形成統一的規模、一定的品牌形象。(2)資源未能深度開發。天津民俗文化資源經歷了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不僅內容豐富,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幾十年來,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并沒有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優化配置,導致資源浪費,這樣也不利于發展民俗文化。而且民俗文化資源的質量懸殊差距較大,有些民俗事象的文化內涵不高,這些都不利于民俗文化的發展。(3)民俗文化的展示不夠。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特色組成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有些具體類民俗事象很容易了解,但是抽象性的卻很難領會,需要進行宣傳講解。沒有專業的人才,對民俗文化資源的研究不夠系統,分析不夠全面,無法更好地展現出天津民俗文化。
4促進天津民俗文化發展的措施
(1)整合民俗文化資源。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特色組成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很多,但相對分散,并不集中,所以需要整合民俗文化資源,并且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輔以科學的規劃,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樹立品牌效應,只有有明確的形象定位,才能整合天津民俗文化資源。(2)對天津民俗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在長久的歷史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天津民俗文化逐漸形成,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也相當深厚,所以需要進行深入發掘,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另外,通過提升文化附加值的方式來平衡民俗文化資源之間的差距,賦予民俗文化更多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使天津民俗文化始終保持著生命力和吸引力。(3)加大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多開展一些展現民族文化的大型節慶活動,打造并強化品牌形象;大力開發民俗文化的宣傳品;利用現代的傳媒方式對天津民俗文化進行宣傳和推廣。把天津民俗文化資源劃分為體系性的,從而開發民俗文化產品進行推廣。
5結論
天津素有“北京門戶”之稱,再加其地處九河下梢又依山傍水,形成獨特的地理環境,被稱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特色組成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漁農兩業的形成和發展;外來民俗文化是漕運和軍事建制的產物;近代開埠涌入的西方文明與天津固有民俗相互沖撞融合等都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天津民俗文化觀其發展,還是存有較大的缺陷,如天津民俗文化品牌因素利用不夠,品牌不夠突出、民俗文化的展示不夠,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一些解決方案,提出需要整合民俗文化資源,分析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并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媒體手段來推動和天津民俗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麗川.民俗學與民俗文化旅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鄧永進,薛群慧.民俗風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吳忠軍.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5]劉寧波.中國民俗旅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張婧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