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提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單個媒介形態相互滲透,交叉整合,實現了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立體重構,并切實推動傳播效能的上升。全媒體時代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面臨現實質感的挑戰、多向互動的挑戰、深度融合的挑戰、多元統一的挑戰,要增強大學生媒介素養,強化傳播受眾的“文化內化”能力;推進全媒體間深度融合,優化高校創業文化傳播全過程;增強客觀感知現實質感,促進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實踐空間進一步“擴容”“提質”。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創業文化;效能;對策
一、引言
新時代,堅持推進“全民創業”戰略,促進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和創業型國家的構建,是國家在改革“深水區”破局,解決系列社會矛盾的必由之路。高校創業文化的培育和有效傳播,有利于經濟特色的深度發展、政治文明的內涵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的廣度建設。①高校創業文化的內涵構設分為四個層次,即創業物質、行為、制度及精神文化。②具體來說,包括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思維、能力的創業傾向培育,抗挫折心理、能力素養的養成,科技、人文涵養的集中凸顯。③在全媒體時代,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融合形態,其囊括了傳統媒體、新媒體、社交媒體及戶外媒體,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效能提升應深度融入全媒體背景,借助其超越“跨媒體”的優勢,對各媒體形態“超細分”地加以功能特征分析,“超細分”地加以整合利用,徹底摒棄“大而全”的片面“媒體觀”,實現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質”的提升。
二、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提升面臨的挑戰
全媒體視角下的高校創業文化傳播契合全媒體自身的特性,拓展了傳播的載體,搭建了傳播“主體”、“客體”互換、互動的平臺,拓寬了傳播的“時空界限”,形成了傳播合力的同時,建立了交流、反饋與協商的傳播機制,為全媒體時代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但在全媒體技術和理論日漸進步和豐富,高校創業實踐不斷走向“縱深”,創業文化“多維”成型的當下,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卻面臨諸多挑戰。
(一)現實質感的挑戰:高校創業文化的“空泛”傳播
高校創業文化植根于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是對創業實踐的深層挖掘和內涵升華,其傳播過程和效果的設計、把握、落實由傳播者在傳播教育中完成。而創業文化傳播不等同于其他課程教學,創業文化本身沒有標準的“教科書”加以記載,更沒有各式的“教輔資料”加以詳解,從一定意義上講,創業文化缺少標準和權威的界定,這就決定了高校創業文化在傳播之始就必須首先解決受眾的“信”與“不信”問題。因此,傳播者應在傳播中時刻關注受眾的狀態變化,時刻緊扣大學生的創業實踐,使創業文化從實踐中“淺出”,更應將創業文化深入到實踐中去,切忌丟了實踐的“魂”,撿了所謂文化的“空泛”。但一些傳播者專注于空泛的文化理論,拒絕面對大學生創業的實際,對于學生聚焦的熱點、難點、重點創業問題缺少有效的溝通、處理、解決能力,使得創業文化在學生中說服力缺失,逐漸走向形式化、理論化、理想化,走進了空泛傳播的“死胡同”。在全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利用多媒介的融合參與到創業中去的人數更多,涉及面更廣,植入程度更深,同時,拓寬的信息傳播和獲取渠道、范圍使得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質感”更強。這就要求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須緊貼大學生的認知發展,特別要及時有效地解答學生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困惑;須緊追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對實踐出現的新現象、新反映、新問題要及時回應,并在文化層面不斷自我修訂、自我完善、與“實”俱進。
(二)多向互動的挑戰:高校創業文化的“單向獨角”傳播
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曾一度走進“單向”“獨角”的誤區。過于強調傳播者的主體地位,甚至將傳播者置于傳播的發出“中心”,與受眾之間形成了“單箭頭”的絕對“單向”輻射,嚴重忽略了受眾,主要是大學生的接受感。學生的“接受效能”較低,動態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接受需求”長期被忽視,在客觀上對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者產生了強烈的“逆推”“反箭頭”作用力,不自覺地將傳播者置于“獨角”的尷尬地位。為了避免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在如此的“單向獨角”形式中走向“惡性循環”,傳播者在“要我用多媒體”的客觀要求下,進行了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媒體技術融合創業文化傳播的嘗試,打開了傳播者與大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局面,以往“單向獨角”傳播的窘況得以改觀,但受限于傳播者尋求與媒體技術融合的消極性,以及媒介融合的技術短板,“雙向互動”的局面難以為繼,效果欠佳。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多媒介融合的技術短板進一步補齊,圍繞“全媒體”形成了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多主體多客體、多向互動、多角互變”的新形態,倒逼主要的傳播者乃至受眾實現從“要我用”到“不得不用”全媒體技術的轉變,而全媒體在豐富傳播手段,增強內容吸引力、感染力,強化互動的廣度、深度,提升“多角互變”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從根本上改變了高校創業文化“單向獨角”傳播的不利因素,促使全媒體的應用成為傳播中的常態,從“不得不用”到“習慣于用”的“拐變”徹底形成。
(三)深度融合的挑戰:高校創業文化的“淺表性融合”傳播
從本質上講,全媒體從生產制作信息、表達傳播信息到終端的接收信息,整個過程都強調多媒介的整合運用。具體地講,信息的制作表達依靠的是紙質媒介載體、廣播電視媒介載體、新媒介載體、戶外媒介載體,傳播則在“三網合一”的平臺上實現,接收則由“三屏合一”呈現。各媒介形態各有特長,全媒體下的高校創業文化傳播要求各媒體形態博取眾長,在深度融合中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而非單純的疊加。但在實際傳播中卻出現了“淺表性融合”的怪現象,在各媒介形態排列組合式的交融中流于形式,“融”而“不合”,“合”又只是“聚合”,而非“耦合”的現象屢見不鮮。“淺表性融合”不僅只發生在不同的媒介載體之間,在單個媒介載體之中也沒能有效解決融合的“淺表性”問題,深度融合所帶來的“深度、廣度的立體聯動”無從體現。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角度看,一方面在傳統媒體的紙質媒介中傳播的創業文化只限于文字、圖片、圖表等形式表達,立體感缺失,而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則充分具備將扁平的紙質文化傳播“立”起來的優勢條件,傳統媒體中的兩者融合亟須整合資源,破除阻梗,相互呼應;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不同媒介形態之間聯系不緊密,各自為政,作為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新生力量,新媒體的形態缺少“去異存同,尋求最大化的融合利益”的主動性,未能實現從“力量”到“勢力”的躍升;再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未能形成“優勢互補、各取所需、聯動傳播”的融合格局,傳統媒體權威性強、感召力大,而新媒體傳播方式新穎、速度快、范圍廣,在高校創業文化傳播中,傳統媒體可契合新媒體尋求轉型升級,新媒體可挖掘傳統媒體的“可融”因素,往“大而強”的方向發展,遺憾的是,本是傳播中的兩大主體,相互重視不夠,相互挖潛不足,相互融合不透。
(四)多元統一的挑戰:高校創業文化的“沖突性多元”傳播
全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日益多元,這是由全媒體的開放性、信息綜合性、文化多軌性所決定的。而與全媒體的高度開放、海量的信息混雜、文化的多向糅合相對應的是大學生創業文化內涵外延更加擴展,在擴展的過程中勢必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原本單一的創業文化價值內核在沖突中面臨多元的挑戰,須在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已呈現多元趨向的環境下固守高校創業文化價值取向的“一元”正確性,亦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觀的正確性,這樣高校創業文化內涵外延擴展才有了“主心骨”,在多元文化的沖突性選擇中才會取舍“有道”。伴隨著高校創業文化在全媒體環境下與傳統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等不斷沖突、并進、融合的是創業文化的傳播,并注定了傳播具有多元性、沖突性、矛盾性。傳播的路徑是放射性的,并且是曲線型的放射性,進入受眾的文化吸收環節的間隔時間更加延長,這都是由高校創業文化的“沖突性”“多元”傳播所決定的,導致了文化傳播效能的低下。因而,在高校創業文化傳播之始就須抓牢、用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觀這把“尺子”,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觀“主心骨”的作用,在文化沖突中“辨好壞”“定標準”,在沖突后實現高校創業文化的“多元統一”,統一到“尺子”“主心骨”中去,并貫穿創業文化傳播的全過程,切實提升、保障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效能。
三、全媒體時代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提升的對策
全媒體時代的高校創業文化傳播必須著眼于傳播效能的提升,提升的對策須首要考慮全媒體時代這一重要外部環境的特征、功能及對傳播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兼顧考慮高校創業文化本身和傳播過程在創新和優化的理念引導下,實現“相向而行、雙向并進”。
(一)增強大學生媒介素養,強化傳播受眾的“文化內化”能力
全媒體撕開了過往單一、封閉的大學生創業文化傳播環境,大學生成為富有“彈性”的文化傳播受眾。其“彈性”主要緣于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評估、思辨能力的差異,更緣于大學生在中外文化沖突背景下的文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其“彈性”表面體現在傳播受眾對創業文化“接受與否”“接受的量多與量少”,更實質的體現為受眾的“文化內化”能力。大學生的“文化內化”能力深刻影響著高校創業文化對大學生的傳播效能,當前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但“文化內化”能力的形成仍處于無序狀態,因此強化大學生的“文化內化”能力須從增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入手。媒體素養要求大學生須具備對媒介信息的接受、處理、辨別能力,進而有效利用媒介進行信息傳播的能力。④我們將其中的信息“接受、處理、辨別”能力歸結為信息的“識別”能力,而在信息“識別”之后、信息“傳播”之前,我們要求大學生具備信息“批判”能力,為接著而來的“傳播”環節掃清思想根源上的障礙。首先,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文化信息識別媒介素養,要著力于引導學生摸清信息來源;解讀信息文本表征,此處的文本不只限于文字文本,還包括音頻、圖像、動畫等綜合的文本因素;揭示信息深層本質,剔除消極的、負面的信息點;圍繞信息進行媒介溝通與反饋。其次,大學生創業文化信息批判的媒介素養培育要立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媒體觀、文化觀、創業觀,最終在文化信息的批判中不自覺地形成并強化自身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在開放性的媒體環境中,在動態演進的創業實踐中,大學生對創業文化信息的批判才能走入正軌,這樣的媒介素養才具備正確的方向選擇和路徑選擇。
(二)推進全媒體間深度融合,優化高校創業文化傳播全過程
首先,推動傳統媒體關注自身優勢,謀劃融合發展的新思路,煥發傳統媒體新形象。傳統媒體,諸如廣播、電視、報刊長期以來在受眾中占據主要的媒介信息傳播渠道的地位,在新媒體的強勢沖擊下,地位有所弱化,但絕不是邊緣化,傳統媒體的信息制作、包裝、傳播依然擁有自身的明顯優勢。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因文化類型的局限性及文化產生發展的實踐局限性,若要沖破受眾人群與區域傳播的藩籬就必須借助傳統媒體的固有資源、傳播渠道乃至社會影響力。報刊的受眾群穩定、權威性強,但互動性、即時性相對較弱;廣播的輻射范圍更廣,傳播的信息更加立體,互動效果更佳,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感召力;而電視的受眾范圍大且穩定,傳播手段多樣化,靈活性強,互動性、即時性更為突出,權威性、公信力較強。三種傳統媒體的具體形態特色、優勢明顯,且久經受眾檢驗,傳播效能良好,同時三種媒介形態又各具短板,但相互間“補短”的條件成熟,這都是傳統媒體間深度融合,整合發展,推陳出新的先天優勢。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要有機契合傳統媒體的三種形態,建立完善文化傳播的互動保障機制,促使傳統媒體在高校創業文化傳播中的深度融合常態化。其次,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聯動,合力助推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全媒體形態中的多媒介融合實質以傳統媒體、新媒體間互動相融,從而形成媒體合力為主。⑤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首先要解決“要不要融”的問題,當具體的媒體形態放置于市場中,接受市場“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殘酷檢驗時,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有時還現實地轉變為“不得不融”的實況。
而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在媒體融合聯動的過程中,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保障傳播的方向性,傳播的內容、路徑等則由新媒體主導,兩者統一于傳播過程,共同決定傳播的效能。第一,以新媒體為聯結點,強化紙質媒體間的聯系。新媒體具有跨時空、跨領域的便利優勢,為紙質媒體間的橫擴、縱深聯合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環繞在新媒體周圍的紙質媒體,內容和傳播空間進一步擴展,這為高校創業文化的高質量傳播營造了聯通、快捷、信息量大的優質媒體環境。第二,以信息共享、重組為抓手,搭建電視媒體“全網全媒介”平臺。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在電視“全網全媒介”的平臺上要緊抓信息共享、重組的抓手,突出便捷性、互動性,強化創業文化傳播的輻射;依靠互動電視、“臺網互動”的可移動媒體,實現文化傳播的長效性。第三,以網絡廣播、手機廣播為基礎,建立高校創業文化的“伴隨式傳播”機制。網絡廣播、手機廣播實現了創業文化的碎片式傳播,包括時間碎片化、內容碎片化,適應了當前受眾的時間管理需求,這種“伴隨式”傳播將大大增加創業文化傳播的可持續性。最后,重視新媒體間的形式、內容整合,提高交叉配合傳播創業文化的契合度。其一,依托移動網絡的移動媒體是高校創業文化移動式的“傳播端”,其可以與多數新媒體形態形成互補,放大其“碎片式”便捷傳播的功能,增加創業文化傳播的頻次、密度。其二,建立主流網站、社交媒體之間聯動呼應的機制。主流網站凸顯創業文化的主流精英傳播,但其靈活性、互動性不足。而社交媒體以其較強的靈活性、娛樂性、互動性對主流網站中創業文化傳播的缺陷恰恰形成了互補。聯動呼應機制的建立為主流網站與社交媒體之間架設了互通的橋梁,實現了創業文化傳播從“精英化”到“接地氣”的轉化,有利于傳播效能的提升。其三,利用社交媒體間文化傳播的即時性和良好的互通性,形成高校創業文化在傳播中始終保持統一、不走樣的保障機制。
(三)客觀感知現實質感,促進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實踐空間進一步“擴容”“提質”
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涉及到文化層面,思想碰撞,更根值于創業實踐之中。全媒體的介入使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得以更客觀地感知實踐的質感,并將實踐空間的擴容維度向高校之外的社會和家庭延伸。社會、高校、家庭統一于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合力“提質”機制中,這三種力量的“耦合”反應勢必產生強大的“新力量”,提升創業文化傳播的效能。
第一,整合利用宣傳媒體,引導正確健康的輿論充盈社會實踐空間。作為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受眾,大學生在全媒體時代的現實觸角分布于整個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也就升級成為創業文化傳播的實踐空間。創業文化正確與否,創業文化對實踐的指導方向正確與否,創業文化對實踐的引導效能如何,都在社會實踐空間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呈現,并能迅速引發擴充性極強的社會輿論。而這種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社會輿論對于高校創業文化的傳播影響最直接也最深刻,正向的社會輿論無疑對傳播發揮正向作用,反之亦然。這時宣傳媒體的整合介入,引導輿論走向正確健康的方向,有利于營造優質的社會實踐空間。宣傳媒體的作用發揮要注重“引”與“導”,決不可生硬地采取“屏蔽”這樣簡單直接的手段“追堵”輿論;“引”與“導”須以現實實踐為基礎,搶占輿論制高點,著力于負向輿論的顛覆與正向重構,暢順正確輿論充盈整個社會實踐空間的渠道。
第二,創建全媒體互動平臺,拓展校內、校外創業文化傳播實踐空間。創業文化傳播高校實踐空間的拓展要立足校內,走向校外。校內空間的拓展要依托全媒體,不僅單純地豐富傳播的形式和渠道,更要在傳播內容、傳播主客體互動上下功夫,從文化內涵上實現縱深發掘,通過全媒體互動平臺的創建實現傳播中的“多邊互動”,增強傳播的實效。校外空間圍繞創業文化傳播,建立大學生外出走訪、調研、服務等實踐行動的指南與長效機制,將校外空間建設成創業文化印證、質疑、沖突、完善、回歸的重要基地。校內、校外空間互為補充,統一于創建的全媒體互動平臺,共同致力于高校創業文化的高效傳播。
第三,融通虛擬新媒體資源,拓展新媒體陣地創業文化傳播實踐空間。要充分認識虛擬新媒體資源在“全媒體+高校創業文化傳播”中的活化作用,即使當前的虛擬新媒體資源較為零散,甚至略顯“碎片化”,但虛擬新媒體已成為創業文化傳播“新陣地”這一現實無從否認,而且“新陣地”的涵蓋面廣、受眾面大、文化沖突明顯且激烈。要拓展新媒體陣地創業文化傳播的實踐空間,須在陣地的文化沖突中占據有利地位,盡可能吸引受眾,固定受眾群,在占領一定涵蓋面的基礎上,融通多個虛擬新媒體資源,借助融通后的資源升級合力優勢,將創業文化傳播的涵蓋面快速“擴幅”,并及時建立保持實踐空間容量、內容質量及輻射強度的長效機制。
全媒體時代的單個媒介形態相互滲透,交叉整合,實現了高校創業文化傳播的立體重構,并切實推動傳播效能的直線上升。全媒體與高校創業文化傳播在交融互動中縱然遇到了諸多挑戰,但高校創業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務必深度融入全媒體背景,建立完善“拓展融合維度、擴充融合廣度,鼓勵融合試錯、探尋融合縱深”的長效機制,助推兩者從融合的“結合體”向融合的“新力量”躍遷。
作者:陳洪源;陳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