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必須做出改變。習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而民俗是文化的傳承,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地處陜甘寧三省交匯處的甘肅慶陽市,在大約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存,殷商末期,周先祖公劉就在此教民稼穡,范仲淹等眾多歷史名人也曾在慶陽留下足跡。這塊土地厚重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底蘊為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慶陽民俗文化概況
慶陽民俗文化底蘊渾厚,民俗藝術品類繁多。其主要有香包刺繡、皮影、剪紙、隴東道情、隴東秧歌、雕塑、民歌等。2006年,慶陽香包繡制、嗩吶藝術、環縣道情皮影戲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一)獨具一格的慶陽香包刺繡慶陽香包刺繡,俗稱“荷包”、“耍活子”,或叫做“絀絀”。其主要特點是粗獷、原始、古樸、神秘。其形式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香包、掛件、披肩、枕頂、鞋墊、繡鞋、十二生肖等。慶陽香包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寓意。如繡帕上的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繡枕上的喜鵲登梅、鴛鴦荷花比喻婚姻美滿,喜慶吉祥。繡上“福壽”“壽星”、“童子獻桃”內容的花草圖案,祝福祝壽;繡虎枕、虎帽,預示孩子虎虎有生氣,虎威壓邪;端陽節給小孩肩背上掛上五毒(蝎子、蜘蛛、蜈蚣、蛇和蟾蜍),則意味著以毒攻毒,驅邪除瘴、吉祥平安。
(二)古樸神奇的慶陽環縣皮影環縣皮影透明度大,立體感強,色彩對比強烈,造型輪廊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其制作工藝十分考究,經過浸泡、刮剖、平整、描圖、雕刻、上色、裝訂等復雜工序刻制而成。造型以戲劇人物為主,不論人物的頭、身、四肢及動物,皆以動感為結構體,既便于演出,又有審美價值。環縣皮影的表演唱腔以隴東道情為主調,多為一人說唱,眾人幫腔,說唱相間,以唱為主。1958年甘肅省劇團將隴東道情搬上舞臺、改創為隴劇,從此成為甘肅惟一的地方劇種。
(三)巧奪天工的慶陽剪紙在全國眾多的剪紙藝術中,慶陽剪紙與眾不同,獨具特色。慶陽剪紙的總體風格是粗獷、夸張、簡括、神秘。構象獨特、寓意深遂、古樸原始、生意盎然。慶陽的剪紙技巧和表現手法十分豐富,色彩上有單色、染色、套色、剪繪和煙熏等;剪法上有陰剪、陽剪、陰陽剪、對稱剪、折迭剪和隨意剪等。慶陽剪紙內容豐富,包括吉祥喜慶、反映生殖繁衍和美好愛情生活、祈求神獸消災降福和保佑安康等。
二、慶陽民俗的傳承與發展
歷史的積淀形成的民俗扎根于慶陽這片古樸神奇的黃土地。民俗里遺留著悠遠的歷史氣息,在慶陽這片土地上得到傳承和發展。
(一)慶陽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我國最早出土的第一塊石器,就發掘于慶陽市華池縣。市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達1500余處。《詩經》在《豳風•七月》、《大雅•公劉》等篇中都描述了周人在此地的生活情景。唐、宋時期,由于佛教的發展,造塔建寺、刻石造像等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明、清之際,民歌、嗩吶、民間剪紙、刺繡、織編、紙扎、雕塑等繼續發展。戲曲班社活躍,秦腔藝術進入興盛時期。陜甘寧邊區時期,注重對民歌等的挖掘和保護。由慶陽農民創作的《高樓萬丈平地起》、《繡金匾》及《邊區十唱》等,在陜甘寧邊區傳唱,并流傳至今。
(二)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近年來,慶陽在《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指導下,挖掘歷史文化、開發民俗文化資源,民俗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全市生產經營民俗文化藝術產品的正規公司已達100多家,較固定的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生產以香包刺繡、剪紙、皮影為主的各類民俗文化產品約20多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特別是香包刺繡品年產量約500萬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園總投資20億元,已經開始建設。分民俗與藝術、民俗與城市、民俗與未來、民俗與宗教四大主題版塊,擬打造成國家級民俗文化產業園。
三、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有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傳播核心價值觀慶陽民俗文化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光輝。如“和”的思想,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提倡的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慶陽的民俗中皆有體現。如慶陽剪紙中的生命樹,寓意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來源于慶陽民間舞蹈,并走向世界的荷花舞,蘊含著對自然的熱愛。慶陽的香包和剪紙,反映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著對美的熱愛、善的肯定,友誼、信用等的追求。這些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吻合。
(二)有助于管理思想的完善、挖掘優秀人才慶陽民俗中樸素的管理思維值得我們借鑒。慶陽婚嫁等需要大規模的招待親朋,稱之為“過事”。這時往往將前來幫忙的人按照他們的不同特點安排不同的“執事”,即任務。年輕、力大的人可以去壓活絡面,能言有禮的人會被派去招呼客人;腿腳勤快的年輕人會被派去端菜;字寫得好的人則會書禮,即記錄來客姓名、送的禮物或送的禮金的數額;而算賬好、心細的人則會負責收禮金。從中體現了量才使用、人盡其才的思想。
(三)有助于慶陽知名度的提升、經濟的發展慶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正面臨著發展經濟,使當地人民群眾和全省、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的艱巨任務。開發民俗產品,打造民俗產業是提升慶陽知名度的重要舉措,要以民俗產業帶動旅游業發展。使民俗文化產業成為拉動慶陽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讓人們了解慶陽,關注慶陽,來這里旅游休閑、投資創業。
(四)有助于慶陽產業結構的調整、拓寬發展路徑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石油的開采,慶陽逐漸成為西部地區新興的能源基地。近年來,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需求下降、價格走低。慶陽的產業結構不能再依靠單一的傳統能源產業。而民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開發必將有益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拓寬發展路徑。
四、新常態下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思路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要求我們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新的思維和理念推動產業發展。民俗文化產業這一綠色產業要快速、持續發展應有清晰的發展思路。
(一)制定文化民俗產業的總體發展規劃慶陽市的民俗文化產業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可仍有一些突出問題,如從業人數較多,但高級設計人才較少;企業雖多,但規模偏小;普通產品較多,但精品較少。缺少民俗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策略。缺少保障實施的相關機制和措施。慶陽市應借助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制定總體發展規劃,明確責任主體,確保實施機制,穩步推進實施。
(二)打造民俗文化產品、民俗旅游品牌慶陽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黃土風情。慶陽應該邀請學者及專業人士策劃宣傳,改變單一的民俗產品形式,開發既具有民俗特色、傳統工藝,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理念的民俗產品。將慶陽的香包、剪紙、婚俗等整合包裝,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線路和旅游項目,打造國內知名的民俗旅游品牌。
(三)運用網絡平臺創新營銷手段網絡平臺由于其便利性、容量大、無時間約束等特征已經成為重要的銷售方式。民俗產品也應該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宣傳和銷售產品。如鼓勵民俗文化產品的銷售商開網店。力爭用網絡彌補慶陽地處西北較為偏遠、知名度低等因素造成的傳統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
(四)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外市場為了加快我國21世紀的發展步伐,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構想。慶陽要緊抓歷史機遇,努力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農產品物流中心。以此吸引人流、物流并為民俗產品的出口創造條件、尋求國外市場;并吸引沿線國家前往我國旅游的人將慶陽作為觀光目的地之一。
作者:張治榮 李芳芳 單位:隴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隴東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