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由于教育理念的滯后、教育知識儲備不足、學生價值觀偏差等因素影響了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使我國的大部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還較為落后。完善教育制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生態文明自覺性,新時期大學生才能名副其實地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
關鍵詞:
新時期;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一、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生態哲學召喚著生態文明教育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社會和諧發展、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從而取得的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的總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發展、良性循環、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為宗旨的社會形態[1]。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生態哲學思想和理論,是生態文明“活的靈魂”。首先,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部分闡述關于生態文明基本觀點的內容,其中提出了人改造世界行為取向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生態文明教育和構建社會生態文明思想都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奠定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基礎。其次,中國傳統的生態哲學包括“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們是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依自然而為之,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有利自然生態系統的良好發展。第三,長期發展、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方法論和系統觀點的體系總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人類反思工業文明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以及中國傳統的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升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的完善。
2.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生態文明教育大學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他們是否懂得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以及保護環境,是否能夠用科學發展的眼光認識世界、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具有環保意識、生態素養和生態世界觀,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中華民族的發展[2]。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用一言一行發揮作用,以實際行動展示力量,一方面高等院校有義務有責任來承擔教育,另一方面要主動探索,滿足社會對新時期大學生的要求。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生態文明教育首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教育,其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它涵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等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校園文化的建設取決于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學生有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對和諧校園、綠色校園、美麗校園的向往與追求,促使了校園文化與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的結合與實踐,它們相輔相成、有效嵌入。第三,生態文明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是當前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舉措。大學生缺乏生態法制觀、生態道德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環保意識等生態文明教育,已成為其全面自由發展障礙。因此,為了培養生態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推行和實施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
二、新時期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1.以高校為視角看生態文明教育第一,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嚴重缺失。通過對7所高等院校獲取“生態環保信息”渠道的調查發現,教師和學生主要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微信的途徑獲取知識,表明學校教育缺失;第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滯后。根據調查,47%的高校學生沒有接觸過環保選修課,23%的學生不曾參加環保宣傳,62%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未給學生灌輸過生態文明理念。不能及時將教學與社會發展觀結合,更不能明確自身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因此,無法形成教育客體和教育主體共同的教育理念。第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陳舊。教育體系不完整,專職教師師資力量薄弱,或者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合力,僅僅靠學生社團開展,導致教育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2.以教師為視角看生態文明教育首先,教師對生態文明的認知不到位。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和年度考核等并未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只是一味重視工作業績和專業課的考核。教師隊伍中部分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對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方向沒有充分認識,只從表面理解生態文明,從未進行過系統的生態文明學習,甚至覺得大學生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沒有關系。其次,教師主動投身參與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不高。及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通過教育者一心一意的言傳身教來感染受教育者、帶動受教育者,才能避免教育錯位。客觀上,中國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國外相比起步較晚,一些高校沒有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有關安排和部署進行配套。主觀上,高校教師隊伍的部分主力軍,職稱高、資歷老、年齡大,不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和新思想,思想保守、觀念固化。第三,教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的儲備不足。調查結果顯示,79.6%的教師采取播放視頻的宣傳教育方式,38.9%的教師為學生們指定某種閱讀教材。宣傳教育在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中占比很大。而生態文明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缺失,高校對于政治理論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相關的研究上給與的項目和資金偏少是這些現狀存在的原因。
3.以大學生為視角看生態文明教育大學生從基礎課中可以簡單地了解了有關生態文明的知識,但是缺乏深刻、具體、系統的認識,而且受到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有些高校大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學習關乎自己未來發展的相關課程,甚至有的學生不明白綠色消費的概念,不知道我國的哪次會議提出了生態文明,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還有的學生沒聽說過世界環境日等等。雖然社會和學校都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與人力,但是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仍不樂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影響和自身素質的現狀,使教育存在“兩張皮”,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沒有從根本落實教育要求。引導大學生改變以往生態文明方面的價值取向和觀念,促使大學生主動查閱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資料,積極參加社會和學校開展的生態體驗活動,才能找到根源,切實提高教育實踐的時效性。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
1.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原則第一,堅持教育過程的長期性和短期性協同。這個過程是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一個人精神氣質的核心與思想品德不可缺少的內容,更是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教育遵循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結合,用具體內容和最新的理論開展教育,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尤其是面臨新形勢下的生態文明教育,不要急于求成,要正確看待教育的發展,才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第二,堅持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協同。生態教育面臨著從單一思潮向多元思潮的轉變,從單一信念向多元信念的轉變,也為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師資要人才化、專業化,要有豐富的思想認知、語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要有堅定的信念,面臨復雜的工作環境,既要在環境中趨利避害,又要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要與受教育者保持緊密聯系,重心下移,分析厲害、講明事實[3]。第三,堅持教育方法的實踐性和理論性協同,這是新時期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最現實的主題。教育的實施者是教育主體,占據著特殊的“生態位”,他們生態知識短缺、思想變化快、叛逆性強、個體意識強,但是他們善于獨立思考。面對這樣一個群體,要加強其理論學習,定期灌輸生態文明知識和規律,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活動,并且教育客體要用自己的言行言傳身教,去感知感化青年學生。
2.構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途徑的方法首先,探索滿足主體能動性的自我教育。堅持用創新的方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置于首要的位置,才能收獲良好效果。其次,探索滿足環境多樣性的氛圍教育。生態文明教育要建立的環境氛圍必須與人的發展成長相適應,反之不僅影響教育甚至會產生不良效果。第三,探索滿足社會信息化的網絡教育。信息時代催生了博客、微博、QQ、微信等工具,便于人們交流、交友、學習等,漸漸地這些平臺成為了學習的主要陣地,尤其是大學生,是其獲取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生態文明教育在信息化時代僅依靠課堂來教育教學是不夠的,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實施教育,實現生態文明教育時時有、處處有,才能讓當代大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教育。
3.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大學生的頭腦中沒有生態文明觀,就不會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生態文明行為,只有通過灌輸,才能把觀念注入其頭腦。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題教學,根據教學內容拓展生態文明知識,讓大學生了解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環境的關系,以及大學生應負的義務與責任,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第二,充分利用校園文化主陣地。為了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使其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性認識過渡為感性認識,從他律轉變為自律,必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第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號召學生開展“生態文明行”社會實踐活動。宣傳文明知識,開展生態調研,撰寫調查報告,從而加深大學生對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對環境現狀的了解,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第四,構建生態文明網絡教育。建設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網絡資源和精品課程,營造網絡生態文明環境,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料,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塑造生態文明觀,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
參考文獻:
[1]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2]陳壽朋.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28-130.
[3]劉春元.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99-101.
作者:郭紫怡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