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節日習俗及蘊含的人文精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間文化習俗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其包含的人文精神直接影響著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植根于白鹿原獨特的自然、歷史環境中的民間節日習俗,古樸獨特,內涵豐富,蘊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對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創造新型的鄉村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人文精神
白鹿原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方。這塊神奇的土地,不僅孕育了白鹿這樣的生靈,而且是人類文明的肇始之地,它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走過了輝煌與暗淡,在一代又一代白鹿原人的不斷努力與默默堅守下,白鹿原不僅形成了它獨有的人文景觀,而且蘊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植根于白鹿原這塊土地上的民間節日習俗,古樸獨特,內涵豐富,蘊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
(一)帶有祈福性質的廟會老洞廟會是白鹿原上最大的廟會。廟會一年一度在白鹿原上的老洞廟舉行,是十里百村群眾寄托祈愿和狂歡的節日。老洞廟是指藥王洞,是紀念隋唐醫學家孫思邈而修的。老洞廟始建于明朝,到了清朝同治年間,老洞廟被燒毀,光緒年間又重新修建。原廟殿設在石家道村南面的土山上,1965年被拆毀,80年代后群眾自發修復在東邊的半山上。老洞廟會由楊圪塔村、莫靈廟村、石家道村、劉村、何家街輪流負責操辦。廟會在農歷2月2日龍抬頭舉行,周邊的村子包括藍田一代的村名都過來朝會。廟會期間附近及各縣約60家鼓樂秧歌隊送社火上山上香。參加廟會的群眾從馬家灣到石家道村,一字擺開,川流不息,熱鬧非凡。廟會也是一次漢族民間物資交流大會,約數百家公私商店及農民在公路兩邊擺灘設點出賣農具、樹苗、文具圖書、食品、服裝、日用百貨等,各色物品應有盡有,以供農民盡情選購。廟會期間,人們享受美食,購物,爬山登高,看鑼鼓秧歌表演,看摔跤,看大戲,耍各種游戲,聽道,討吉祥等,真是老百姓的狂歡節。也寄托了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二)慶賀豐收、親人團聚的忙罷會忙罷會,白鹿原農民一般也稱老姑娘會、新女婿會、娃娃上舅家、媳婦熬娘家和女婿拜丈家。此時,麥子收割、碾壓完畢,親朋好友可借此放松,相聚一起聯絡情誼。在節日期間鄉民們走親訪友,慶祝麥子的豐收,交流生產經驗。忙罷會絲毫不亞于過年,忙罷會前數日,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了,打掃衛生,粉刷墻壁,割肉買菜,釀造稠酒。過會日,人們身穿干凈漂亮的衣服,新老姑娘拉著丈夫、領著娃回娘家,還沒結婚的新女婿要到未來的丈人家去送節禮。另外,出嫁的妹妹也可給姐姐送禮。這時的村子熱鬧非凡,人們敲鑼打鼓、扭秧歌,有時村子還放電影、唱大戲,熱鬧程度絕不亞于春節。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忙罷會不光是親戚之間走動,朋友們也來助興。于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敘舊話新、溝通信息,共話桑麻,其樂融融。忙罷會一般是按陰歷日子過,且過單日不過雙日,取“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之意。過會時早上吃面,中午吃席。客人第一頓飯是具有濃郁灞橋特色的臊子面。吃席是在午后,主要是喝自家釀造的稠酒或醪糟。大家開懷暢飲。濃濃的鄉情盡在酒中、飯中。
(三)精彩紛呈的民間表演1.震天的鑼鼓白鹿原民間鑼鼓樂源遠流長,分為細銅器和粗銅器。細銅器:俗稱酥家伙。有單面鼓、馬鑼、銀鑼、饒鈸、鉤鑼、匪子、木魚、梆子等八大件及小八件,以“鼓頭”為首領敲打多種曲譜指揮兩排持銅器樂的演奏方陣。曲調清脆悅耳,十分美妙。粗銅器:俗稱粗家伙、磁豆。有雙面大鼓1—3個,大鑼、大釵、饒鈸等為主,演奏陣容龐大,宏偉壯觀。鑼鼓隊也是白鹿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一般在廟會或者節日原上響起陣陣熱烈的鑼鼓聲,使原上的每一位村民激動萬分。2.婀娜的秧歌原上的秧歌隊伍也很壯觀,秧歌隊都是由農家姑娘、農家媳婦組成的,還有大娘輩的農家婦女,個個穿的花紅柳綠,大紅綢扇子、大綠綢扇子在手中上下揮舞,形成了各種圖案,令人眼花繚亂。她們個個神采飛揚,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神色,幸福的笑容感染了周圍的每一位觀眾。她們優雅地邁著十字步,盡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因為觀眾中有親戚、朋友,強烈的表現欲望使她們扭的更加起勁。許多觀眾興之所致,也參與到秧歌的隊伍中。3.靈活的高蹺踩高蹺是我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需要膽大心細,踩高蹺的人必須十分靈活。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木棍長約七尺(兩米多),固定好后不只要走路如履平地,還得會跳,劈叉,做一點高難度的動作,以獲得周圍看客的一片贊嘆之聲。好幾十號人組成高蹺隊浩浩蕩蕩從路中走過,一路表演,人們紛紛走出門來觀看,場面著實熱鬧。
二、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蘊含的人文精神
在白鹿原獨特的自然、歷史環境中生長的民間文化習俗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對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創造新型的鄉村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深遠的意義。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蘊含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傳承文化、勇于創新的精神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有悠久的歷史。老洞廟會活動從明朝時期就已經開始,延續到現在,主要內容早已不是文化活動,廟會逐漸成為民間物資交流大會和農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廟會期間,人們享受美食,購物,爬山登高,看鑼鼓秧歌表演,看摔跤,看大戲,耍各種游戲等,熱鬧非凡,廟會已然成為農民的節日。數百年來,白鹿原上的村民對老洞不斷進行擴建與修繕,使這一寄托著白鹿原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的民俗文化景觀得以保存下來。忙罷會的起源已無從考證,在這一習俗流傳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禮儀和娛樂形式被保留下來外,又增加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現在各村的忙罷會基本都由村委會組織,村干部利用忙罷會向農民宣傳黨的農業農村政策,請農業技術人員為農民講授農業科技知識,賦予了忙罷會新的時代意義。鑼鼓、秧歌、高蹺等民間技藝在老一輩人的堅守和努力下得到了傳承。一些規模比較大,經濟基礎比較好的村子專門成立了表演隊,他們自編自演,每當過年過節,有喜慶的事,慶豐收,他們都會表演。他們不僅在本村的年節活動中表演,還到周邊縣、鄉、村去表演,并參加西安市舉辦的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村民們在節日習俗的各種活動中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孝老愛親,重情重義的精神忙罷會這一天,回到娘家的女兒會享受很高的待遇,娘家人會關切地問長問短。如果姑娘說自己日子過得不太好,臨走的時候,娘家人會送一些糧食和米油。不管是否出嫁,女兒永遠是父母心中的牽掛,這種單純的情感,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樣,子女利用忙罷會回家探望父母,給父母送上豐厚的禮物。父母關心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體現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各村輪流辦廟會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也讓我們看到白鹿原上的村民在過去閉塞的農耕時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交往、聯絡感情,體現了鄉民重情重義的一面。每當鑼鼓隊、秧歌隊、高蹺隊進行表演時,全村老少都會到場幫忙。此時,村民之間不管有無矛盾,都會盡全力參與,并彼此照應。不僅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而且村民通過這種集體行為,最終實現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同時也具有了自豪感,獲得感幸福感。
(三)質樸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白鹿原上農村的忙罷會時間一般在麥收以后,無論收成好壞、日子寬緊,白鹿原的鄉民都希望親朋好友能和自己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感受生活的美好。無論是各種各樣的廟會還是時間不同的忙罷會,還有村民們慶祝節日的鑼鼓、秧歌、高蹺、旱船,都體現了白鹿原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過去單純的農耕生活時期,雖然農民們日子過得緊張艱辛,但鑼鼓、秧歌這些民間表演卻異常紅火熱鬧;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現在大批青年農民已不再拘囿在農村,他們走向不同的城市,但每到重大節日返回故鄉,他們依然是原上鬧社火的主力,故鄉的民俗文化、故鄉人樂觀自信、熱愛生活的精神已深深地植根在白鹿原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白鹿原民間節日習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是白鹿原地區寶貴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促進了積極奮發、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的形成,是實現鄉風建設文明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M].上海:上海書店,1986.
[2]孔潤年.略論陜西地域歷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寶雞文理學院學院學報,2009(6):31-36.
[3]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王磊,余衛國.西部大開發與價值觀念更新[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66.
作者:毛振杰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