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歷史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影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十分重要,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主要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與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而后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本次研究最終提出了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豐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提高教師人文素質等實施策略,最終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夠為相關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研究分析,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內容。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越來越重要。如今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存在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物欲橫流等問題,這是一種社會現象。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應發揮相應的作用。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不僅要教授學生歷史知識,還應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塑造學生人格。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必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目前很多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時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歷史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因其與學校的升學率掛鉤。教師的潛意識以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為主,這嚴重阻礙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教師人文素養差培養
學生人文精神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就目前的高中歷史師資力量來看,教師的人文素養普遍不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決定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與專業素養。大部分教師認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高中歷史教學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以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為工作重點,這種教學觀念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十分不利。
(三)缺乏正確開發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方法
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人文精神的內容很多,但它們并不是十分明顯,需要教師進一步挖掘才能將這些人文精神呈現在學生眼前。目前高中歷史教師的注意力在重點難點知識的教授,并不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就無法發現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導致學生缺乏對人文精神的正確理解,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主要內容
(一)培養人文精神的原則
一是將歷史知識與人文知識融合在一起,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兼顧人文知識,使學生對人文知識產生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講授關于中國的歷史時,應對歷史文化的發展背景與歷史人物進行深入分析,將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精神剖析出來,呈現給學生,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也可以向學生傳達歷史中的人文精神相關知識。二是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引導作用。一般來說,人在對一些事物進行判斷時總會結合自己的認識與思想,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應注重塑造自身的人文精神,并努力學習歷史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知識,使自己在思考問題時可以運用人文精神進行判斷、理解。
(二)人文知識的內容
1.教師應給學生傳授正確的人文知識。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將歷史知識的事件發生背景、過程與結果全面展現給學生,并從中提煉出歷史人物的優秀精神品質,加強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
2.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高中歷史教材中許多歷史人物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作用
在學習中,專業知識對學生十分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道德教育并不是通過專業知識教給學生的,而是要通過教師傳達給學生。當教師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時,在進行教學時腦中存在的就不只是枯燥的歷史知識及哲理。人文精神對學生十分重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應以學生為中心,應追求歷史對于人的意義以及歷史存在的價值。教師應明確歷史教學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重要意義。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一)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在完善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如今的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特點,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志向高遠,但是他們并不成熟,自尊心較強,且心理較為脆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學生不同的需求、興趣。
(二)豐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
歷史教學內容中有大量的歷史人物,在學生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可能并不準確,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教師在進行歷史人物評價教學中,要強調人在社會中的責任,教育學生應正確對待成敗及得失問題,注重社會群體長遠利益,而非個人的眼前得失。
(三)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以教授學生知識為主,對于學生的創造性與學生的其它能力一概忽略,這并不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將人文主義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
(四)提高教師人文素質
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結束語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我國教育中十分重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責無旁貸。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教授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還可以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責任意識,使學生敢于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
【參考文獻】
[1]孟新厚.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
[2]朱根林.高中歷史教學中責任教育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7)
[3]徐有能.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04)
作者:雍靜 單位:江蘇省淮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