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化學教學中人文精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實施情感教育的教學語言
豐富的教學語言可以使情感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如果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充分利用語言的魅力,就能使化學課變得生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提煉推敲教學語言,做到規范、簡明、有感情。二是多用幽默風趣語言,積極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離子反應方程式中不能拆寫的物質有“水、沉淀、氣體”可歸納為“水、電(淀)、氣”;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優勢,把一般的化學教學信息傳遞過程變成審美欣賞過程,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移入,達到使學生以學為樂的目的。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研究表明,激勵因素能令人心情舒暢。化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有不同觀點的學生給予鼓勵,對有創新的學生給予贊揚,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肯定;特別是要多給學困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愉悅,樹立“我也能學好”的良好心理狀態。
高中化學課具有通俗性、科學性和實驗性的特點,教師可有意識地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創設教學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有機地把對學生進行的知識教學、智力發展、能力培養以及道德情操陶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是巧用導語。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堂課的開場白,精彩的導語可以迅速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課堂上來。如膠體部分的教學,教師可通過吟誦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誰持彩練當空舞”,告訴學生詩句中的“煙”、“彩練”都是膠體在自然界中產生的現象,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二是利用實驗情景。做好實驗,用神奇的實驗給學生感官帶來直接刺激,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產生釋疑的學習心理,達到維持和強化學習的心理需求。如在過氧化鈉的性質教學中,教師通過請學生親自參與“滴水生火”實驗,然后對棉花燃燒的條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再讓學生演示“吹氣生火”實驗,學生自行完成實驗分析后會產生明顯的情感效應。三是利用實踐創設情境。有效利用化學教材中學生研究性實驗、活動等課本資源,組織學生通過參觀、講座、興趣小組等社會實踐活動創設學習化學的情景,發展學生特長,開闊視野。特別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把死板的化學知識置于動態的生活中,讓學生“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而產生要學好化學的自我激勵心理,加深化學學習情感。
二、實施情感教育的良好效果
高中學生在學習上大都有焦慮感,這成了影響學生化學學習的一大情感因素。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焦慮感產生于化學學習中出現聽課能懂、教材后的作業會做,但做一些參考資料或考試時卻發現題的難度大、靈活性強,經常會出錯,甚至有些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導致對化學學習失去了信心;也有部分學生的焦慮感源于家長的高期望、自身的高要求與擔心學不好之間的矛盾,以及自身性格過于靦腆或在化學學習上曾有過一些不愉快的記憶等。盡管焦慮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卻較為相似,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表現為自我懷疑、注意力分散、回避化學學習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針對不同學生產生焦慮的不同原因,教師應采取積極措施進行調控。一是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認識高中化學知識特點,就學生的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環節提出具體可行的學法指導,明確告訴學生測試的范圍及題型,歸納總結解題方法和應試技巧,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緩解焦慮感,樹立克服困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二是調整學習期望值,緩解心理壓力。教學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平常學習、測試都很好,一旦遇到大考時成績卻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往往受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的影響,對考試成績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值越高,學生越易形成緊張感和焦慮感,發揮就失常。因此,學生應在教師幫助下科學地認識、分析自我,合理地調整自我期望值,樹立查漏補缺、在原有基礎上提高或有長進的考試心態,滿意分數是與自己的過去做比較的分數觀,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考試和分數。另外,學生掌握一定的減輕焦慮的心理訓練法,如自我暗示“犯錯沒關系、一定能考好”和深呼吸等,有利于減輕心理壓力,緩解考試時的焦慮。
總之,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證明,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在情感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化學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合作與交往的社會能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知識和生活的熱愛,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
作者:陳靜單位:四川省瀘州老窖天府中學黨政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