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語法與漢民族文化相關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心態特征,包括思維模式,意識習慣以及審美情趣等。在現在已知的語言體系中,漢語具有獨特的,且與其他民族語言所難以理解的面貌,這同漢民族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系。本論文以漢語語法為視角,淺析漢語語法與漢民族文化間血肉交融的關系。
關鍵詞:漢語語法;民族文化
一種民族的思想意識在確立的過程中,必然的會決定并伴隨形成獨特的感受把握客觀現實的認知方式,它是長期積累,多方面實踐培植起來的民族心智方法論。作為漢民族文化中流砥柱的儒家思想,它時時刻刻影響著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意識形式。在儒家文化的關照下,傳統的中國人更加注重對自身的一種探索,這是一種內斂的思維方式,孔老夫子就曾說他要多次反省自身。這同西方文化中追求外向,追求從眾多具象中剝離抽象真理是不同的。如果說西方人是注重理性分析,嚴密邏輯的話,那么漢民族的思維方式明顯就更感性了。而這兩者的截然不同勢必決定了兩種文化之下的語言也是大相徑庭的。
一、重意輕言與非形態
與西方民族語言相比較,漢語是非常典型的非形態語言。漢語音節一般組成為聲韻兩分,形成表意語素,這與西方語言以多音節詞為基本單位的情況是大為不同的。所以漢語詞的音節特征決定了漢語言不能像西方語言那樣進行自由的形態變化。這是從語言本身來看,漢語的基本特征,如果結合民族文化來看,就更能理解漢語中的重意輕言。由于漢語沒有詞類的顯性標志,在思想認識方法上沒有建立借助語形深入分析的意識觀念,故我們漢民族沒有在早期便建立起科學系統的語法體系,簡單來說就是漢民族注重悟性思維而不注重對思維對象進行抽象的分析推理。為了表達的言簡意賅,往往用事物性狀和征喻來表達自己的意念和體驗。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在一貫貶低語言作用的同時,他們的語言作品卻呈現出嚴謹的組織規則與驚人的表現力。所以,不難看出,傳統中國人更多的注意的是意蘊意象,內心的感受,而不熱衷于對物質世界進行精密科學的描述。他們在利用語言,但在思想上卻不愿為其所囿,于是總是在做著超形質重精神的努力。因此漢語不必象西方語言那洋有嚴格的性、數、格的形態變化,而注重意合法,力求簡約,所以漢語多省略句,多跳躍式結構,多不完整句,詞類則不太穩定,多活用兼類。正是因為漢語言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我們在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或者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要結合漢語的重內在意蘊與意象的特點。例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之八)如果按照正常的語法順序的話,這句詩歌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但是詩人的詩意卻是回憶長安美好的景物(香稻和碧梧樹等),詩人首先想到的是香稻和碧梧,所以才把它們放在句首。如果改成正常語序,就會失去原詩的美好境界和韻味。
二、重簡輕繁與非邏輯化
漢語句法組織結構有著鮮明的簡易性的特色,很自然,這種特色也是與漢民族文化中重實用的傳統思維模式有關。從古代漢語,到近代漢語,再到如今的現代漢語,隨著單音節詞向著雙音節詞的轉變,行文上看似有所增繁,但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詞匯系統上,其內在的句法簡約特征實際上是沒有改變的。即在繁復的語意信息中選取最核心的有限詞語在表述中予以凸顯,這就是呂叔湘所說的“占據一點,控制一片。”例如:(1)林海!無邊的林海!匪徒!兇殘的匪徒!(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通常的句法邏輯分析是難以解釋該類組合的。再如所謂的“流水句”:(3)她到了屋門,愣了愣,要拉門,沒有拉,走出去。他的心里呼喚了聲,去,機會到了!該段文字多為動詞性詞語的組合,于漢語記敘性語句是有著典型意義的。詞語短小,文字極簡,意義間跨度大。這都是在漢語中才會出現的現象。漢民族文化中的務實性,簡易性的特征給漢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一是漢語少了一些贅疣性的條件規定附加,詞語憑意會便可以隨意組合,于整體語意表達更加富有彈性與張力。另一方面呢,由于句法過于靈活,詞語組合太過粗疏,相應的會使語意不夠嚴謹。綜合起來看,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就是重整體綜合,輕細節分析。這是一個幾千年來習慣定型了的思路框架。它在思維與語言這種統一體中呈現表里狀態或明顯或隱晦地存在反應著,并以強大的力量制衡著我們民族認識、反映事物的方式。漢語作為一種有著厚重文化積累的民族思維形態,不斷表現出它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語言時,既要有一定的創新和規范,也要兼顧語言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也體現著我們語言本身有著強大適應性與應變力。
參考文獻:
[1]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杜,1996.
[2]曹麗環.從漢語漢字看漢民族的貴和心理[J]哈爾濱學院學,2002(3).
[3]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張姝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