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的形態與表現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嘉興民俗文化以其獨具地域性的文化形態,以動靜結合的形態呈現出多樣性;但在表現形式上并沒有與其形態相對接,呈現出了矛盾性。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著力于思考如何豐富嘉興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與民俗文化形態相統一,以解決嘉興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問題。
【關鍵詞】嘉興民俗文化;文化形態;文化表現形式;文化傳承和保護
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在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之中,都普遍存在著民俗事象。而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民俗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許多人類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知識都總匯到各個民族的民俗之中。[1]可見,民俗文化的形態和表現形式是具有多樣性的,它可以是歷史的、民族的、和地域的融合和統一。嘉興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凝聚著嘉興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它的形態也是帶有嘉興地域性的豐富形態。結合民俗學的視角,民俗文化是一種與多種文化、經濟、政治等社會人文因素相交融而成的,因而它的表現形式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個變化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文化多樣性,而歷史的淘汰往往是不具有人為主觀意志性的。這就需要我們人為地通過具有現代性的表現形式手段干預,為其多樣的形態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嘉興形象。
1嘉興民俗文化的豐富形態
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著自己的內涵和特征。[2]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是以其豐富的形態表現出來的,特別是對于嘉興———這一具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文明的發祥地,它承載著諸多的歷史記憶和形態各異的民俗文化。我們可以從動態與靜態的兩個大的層次來深入淺出地認識嘉興民俗文化的豐富形態。從動態角度來看,嘉興民俗文化主要凝聚于嘉興方言和傳統的民俗節日里,與嘉興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將自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展現于外在的民俗文化形態。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核心,承載著該地的歷史與獨特風采。[3]嘉興方言作為嘉興地域語言,是一種“活的口頭文字”,是聯系嘉興地方民族感情和文化的重要紐帶,是維系著嘉興種群文化不斷延續的文化精神。嘉興地方還流傳著古老的民謠、民歌和民間故事,如采蓮歌、嘉興三塔傳說等,他們都體現了嘉興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在嘉興的傳統節日里一些具有嘉興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端午節里的賽龍舟和為祈禱漁業豐收的踏白船,在嘉興段的運河上是一種特有而壯觀的節日活動。祭祀活動則有梅花洲的伍子胥祭天活動,王江涇鎮附近蓮泗蕩地區的網船會。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嘉興民俗文化卻又呈現出一種源遠流長、旺盛的生命力。作為“時代無聲的傳聲筒”的博物館中的各種文物和文史資料,其中的玉器、鋤具等表現了農耕時代嘉興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服飾等則表現出了嘉興民俗中趨美的文化心理,字畫等則表現出了嘉興人文藝術的深厚文化素養。嘉興作為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其歷史悠久的稻作文明,對于嘉興粽子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影響,而近些年來開展的一系列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參與和觀賞,嘉興端午習俗還被命名為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傳承基地。嘉興段運河的文化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運河的開鑿,對于嘉興城鎮形貌的建造和構造有極大的關聯作用?!芭R水建城”的城鎮外觀還被有的研究者引發出“水性”的運河影響[4],嘉興的古街道如月河街、蘆席匯、梅灣街等都是沿運河而興建而成,而其中蘊含的灶頭畫文化、粽子文化、運河文化和象征著中韓民族友好的文化等都留存于其間。從嘉興民俗文化呈現的動態和靜態的兩大類的文化形態我們可以得知,嘉興民俗文化的真正形態是在動靜結合的狀態下詮釋出自身文化形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仍在以其獨特活力和生機展現著文化魅力和個性。
2嘉興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
嘉興民俗文化雖在形態上以其動靜交融的形式呈現出豐富的狀態,但是其表現形式并不是與其形態相平行對等的。大致可以分為口頭的流傳形式、博物館的陳列形式、圖書館的收藏形式、和部分網絡媒體的傳播形式這些不具有融合性的單向表現形式。如以口頭的流傳形式保存下來的嘉興民俗文化多為一些民間謠諺、民歌和民間傳說,在數量表現上并不多。以博物館的陳列形式展示的嘉興民俗文化大多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民俗文化。但在館藏分布上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民俗文化并未達到聚合統一性。在物質方面則多是有關嘉興地區文化的歷史演進的展覽,如反映歷史發展一系列的器物,與農作物的生產密切相關的農具、石器、鐵器、玉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服飾、家具擺設、炊具及一些與重要節日的祭祀活動相關的祭祀器物,大多在嘉興市博物館中。在精神方面就是以字畫、碑文為主,多具人文藝術的氣息,大多在嘉興市縣級博物館中;圖書館的收藏形式以文字資料呈現的形式為主,對于嘉興地域歷史文化的演變有詳細的記載,但圖書數量的豐富程度上不大能滿足研究者深入考察和研究。部分網絡媒體的傳播大多存在于博物館和圖書館之中,雖部分采用了以聲像結合的歷史文化講解為主,但并不具有普遍性。嘉興民俗文化凝聚著嘉興人的歷史文化記憶,是重現特定族群日常生活與歷史縱深、建構族群情感結構與文化認同的重要介質。然而,因為外在的現代文明的發展和沖擊,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等原因,內在的嘉興民俗景觀以文化作為承載體,其更新速度慢,融合力弱,具有較大的排他性,使得文化本身的發展落后于社會的進程而遭受社會法則的選擇并被逐漸淘汰;新一代的嘉興人因受城市化的影響,對嘉興的一些比較重要的民俗文化都已淡忘,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是作為嘉興本地人卻不會說嘉興方言,同時對一些民風民俗的也在逐漸淡忘。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許多優質而古老的物質文明逐漸被城市文明所取代,特別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影響著我們精神文化生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電子閱讀在迅速地取代著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紙質閱讀,圖像和視頻成為我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較于過去,我們更加偏愛于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極具快感和沖擊力的效果的多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又因為現代人們生活的節奏一再被動性地加快,圖像和視頻在傳達信息方面具有全面高效、方便快捷、影響范圍廣等優勢而為大眾所普遍接受,以往的文化單向表現形式不再滿足于人們現階段的文化生活方式。
3如何保護和傳承的問題
對于嘉興民俗文化形態的豐富性和其表現形式的單向性這一矛盾中引發我們的諸多思考。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豐富嘉興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以適應其豐富多樣的形態,更主要的是適應我們對于嘉興民俗文化的提出的各種要求,在嘉興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和影響。我們通過多番努力,發現通過借助于圖像和視頻的多媒體手段,將嘉興民俗景觀整合起來,打造嘉興民俗文化的“名片效應”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通信等多項技術于一體,結合計算機的數字記錄和傳輸傳送方式,對各種媒體進行處理,具有廣泛的用途……[5]在“自媒體”和“全媒體”盛行的今天,我們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制作與嘉興民俗文化有關的短視頻和圖像,特別是利用一些軟件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作為嘉興民俗文化的傳載體。將動態的民俗活動和靜態的語言文字等囊括起來,使嘉興民俗文化擁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為自身形象代言。除了借助外力的推動作用,我們還應該從完善自身的角度為嘉興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尋找新的出路,有關學者認為“因為我們繼承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民俗文化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必然要調整自身以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6]。
嘉興段的運河在蘆席匯一段是古運河,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大多忽視了這一段運河的開發與利用,大多集中于月河街區和梅灣街區的運河段。我們可以通過整修這段古運河,貫通蘆席匯與月河街的連接,使南湖、梅灣街、月河街和蘆席匯連成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嘉興民俗文化聚集線。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聯系始終是相輔相成的,在政治方面,政府官方對嘉興民俗文化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是嘉興民俗文化能夠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嘉興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博物館和圖書館中,我們可以通過改善以往博物館和圖書館單向的向大眾傳輸民俗文化的方式,利用數字化的圖書資料和數字動態化的博物館建立數字信息資源庫或資源共享平臺,使嘉興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依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優質的民俗文化信息和資源,加強用戶與博物館和圖書館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傳播民俗文化、提高大眾的民俗文化素養,而且可以利用該平臺向用戶征集民俗資料,促進嘉興地方民俗文化的豐富和自我成長。通過借助于外在力量的多媒體技術和內在自我愈合的力量來完善嘉興民俗文化自身,使嘉興民俗文化的形態與表現形式呈現一致性,可為嘉興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陶立璠.民俗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87:7.
[2]王建娜.全媒體時代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30).
[3]葛世瑤,伍長春,張怡超,羅玲玲,杜菲菲,金嘉誠.嘉興方言的使用現狀與保護傳承[N].嘉興學院報,2017-02(29).
[4]張敏霞,汪娟.論嘉興運河中蘊含的民俗文化[J].科技世界,2017,(06).
[5]史樂樂,張輝,翟艷萍.公共圖書館參與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研究—基于文化傳承視角[J].晉圖學刊,2016,(06).
[6]趙穎.城市化進程與民俗文化[J].蘭州學刊,2011,(03).
作者:鄧紅雪;汪娟 單位:嘉興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