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的話語構成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眾傳播是信息在新時代無可回避的傳播時期,其傳播的范圍、時間、周期及影響力都遠遠高于傳統的傳播時代,由于其擁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特點,因此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普及帶來了新的傳播平臺與介質。身兼原生態文化和民間傳統生活兩層含義的民俗,在社會生活日趨媒介化的前提下,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傳承形式也在發生改變。
一、本體與傳播之間話語的轉變和構成
民俗文化想要實現在大眾傳播語境下完成話語的構成,其要點之一就是在本體與傳播兩者間進行轉變與二次構成,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話語主體的轉變。話語主體在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既是主導方又是決策方,同時還兼具傳播者,在民俗文化的發展中主體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而大眾傳播的產生,使該主體既可以是實際的參與人員,也能作為單一的傳播人員,不需要直接參與文化活動。話語主體的改變使得民俗文化在記錄方式、傳播體系、整體意識形態與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轉變與二次構成。民俗文化的話語從本體向傳播轉換,代表民俗文化本身傳播的手段、進行接受的主體與形式也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轉變與構成讓民俗文化得以在時間與空間中,拓展自身的內容與形式,以保證每一個階層和年齡的人群都能夠接受并傳承民俗文化。
二、民間與主流之間話語的共存和交融
民俗文化來自于民間,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與勞作中積累下來的精神和藝術財富,因此,自然帶有強烈的民間本土的話語。然而,民間文化是需要社會的不同階層與領域的認可和接受才能對其進行傳承、發展、傳播。因此,民俗文化在社會生活中需要不斷地重新進行構建,以滿足每一個時代的主流話語特征。大眾傳播媒介在大眾傳播語境下的作用與意義,已無法單純用“工具”進行衡量,其在現代與傳統的文化信息傳播之間構建平臺,并推動民俗文化在大時代的要求下展現其主流話語特性。大眾傳播想要實現民俗文化的話語從民間向主流發展,首先要打破其社會組織形態,將民俗文化從單一的民間管理上升到國家的政治政策中,以大眾媒介作為平臺,使民間文化成為國家主流意識語境中的一部分,從而達到其主流話語的旨歸,構建話語在民間與主流兩者中靈活轉換的通道。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話語的共通和交互
既記錄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工作、發展和變革,又承載當下社會文化的特點與氣息,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這就是民俗文化的內涵,所以民俗文化在進行話語構成時,必須將歷史文化與現實價值進行融合研究。民俗文化的變遷總伴隨著歷史的更替,民俗文化中記載的農耕作業、歲時、生產以及婚喪習俗等都反應了不同的歷史文化特點。可見,我國民俗文化其話語特點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繼承性以及統一性,這與歷史的發展維度相一致。民俗文化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表現形式客觀地進行記錄與展現,同時又與當下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切合,并經常隨著人們的主觀意識、行為發生變化,甚至使其話語發生重新構成。從另一方面而言,民族文化的內容、表達形式、作用與意義都隨著現實的語境變化而變化,其話語更帶有突出的現實特點。
四、國內與世界之間話語予以統一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這一口號最能完整詮釋民俗文化身上蘊含的世界意識,增強本民族文化的綜合軟實力,同世界文化與精神相統一成為民俗文化話語構成的關鍵要點之一。因此,作為承載著我國傳統藝術的民俗文化,其話語構成既要扎根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突出中國特色,又要緊隨世界文化的發展與流行,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間構建平臺,實現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完成這一步需要我國民俗文化借用大眾傳播語境的力量,將其與世界話語相統一,使其既帶有本民族特色傳播符號,也納入相應的國際需求,從而推動我國民俗文化與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交流。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大眾傳播語境下民俗文化的話語構成的幾個要點予以分析和思考,其分別是本體與傳播之間話語的轉變和構成;主流與民間之間話語的共存和交融;歷史與現實之間話語的共通和交互;國內與世界之間話語的統一。民俗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實現其大眾傳播語境下的話語構成,對民俗文化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王婷婷 單位: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