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教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漢語國際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在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跨文化交際不同于普通的交際,因為跨文化交際要超越不同文化的約束,在交際過程中,常常因為不同文化下人們的思維習慣、文化背景的差別而引起文化沖突,形成交際障礙,從而造成交際的失敗。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產生,交際者必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部分學生將來會成為漢語國際的傳播者,擔負著在世界各國傳播中國文化、普及漢語知識的重任。在漢語國際傳播的新形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漢語國際傳播者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語言教學的實施語言教學的目的
不是只傳授語言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在實際的語言環境和社會交往中適當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如果只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輸出的語言就會是不符合社會規范的,達不到合情合理、貼切得體的目標的。一是語言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高校的語言教師大多會在課堂上用較多的時間詳細地講解基礎知識,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但是,學生要想掌握一門語言技能必須要通過實踐過程才能完成。這就需要語言教師將自己轉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實踐活動的鼓勵者,積極地促成實踐活動的開展。二是語言教師要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開展實踐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大量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這一舉措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多媒體技術能將圖、文、聲、像、影等融合在一起,大容量、高效率地輔助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增加更多的學習和訓練機會。三是語言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首先要考慮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放在首位;其次實踐訓練的設計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言、掌握語言,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四是語言教師要將語言與文化知識結合教學。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還要學習相關的歷史、文化、地理、風俗等方面的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學好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在交際中與對方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
二、文化教學的實施教學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手段,以一種讓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學習中國文化,文化視域下的專業教學,目的是要學生具有自覺推廣中國文化和理解尊重外國文化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將中國文化有機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呢?研究者們總結出很多實施策略。如從教學方法上看,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文化的內涵;對話式教學方法,在平等、理解、寬容的對話中可以減少文化的沖突;對比式教學方法,通過比較、鑒別消弭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從教學形式上看,可以有文化專題講座、文化對比分析、角色和情景表演、聲像媒體手段、書面閱讀、開辟第二課堂等等。美國《21世紀外語教學標準》(1999年)中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文化習俗、文化產物和文化觀念。從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看,無論是文化習俗還是文化產物,都是會與更為深層的文化觀念聯系起來的,三者不可分割,通過文化觀念駕馭文化習俗、文化產物,通過文化習俗、文化產物揭示隱藏在背后的價值觀。三個文化層次存在著主次之分,作為專業教師必須了解深層次的文化觀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讓學生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把文化教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文化技能教學。當前比較注重文化技能教學,研究成果很多。可以通過各種教學途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完成文化技能的教學任務。需要注意的是授課教師不可以以自己的偏好選擇教學內容,應該選擇主流的、普遍的文化趨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受文化現象多,師資欠缺、課時少等因素的限制,要讓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學習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第二個層次為文化觀念教學。金克木在《藝術科學叢談》中說:“掌握語言中的深層文化觀念,就等于打開了一把語言學習的金鑰匙。”說明開展有效的文化觀念教學有助于深入理解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和文化產物。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以“天人合一”為出發點,將天與人、陰與陽、精神與物質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種文化觀念也同樣影響著人們對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認識,認為應該將人放到整個人際關系中去把握,“三綱五常”就是這種人際關系的典型例子,它最終成為一種文化模式和思維定勢進入到社會成員的價值體系中。這種文化觀念對語言中字詞的格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嚴父慈母”的詞序搭配,表面上看起來是平等的,但是“父親”歷來是尊嚴、權利的象征,“母親”有時卻會引申出貶義的指稱含義,“慈母多敗兒”。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實踐性很強的教育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努力,創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教師方面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授課教師,除具備一定的語言學知識和相關的文化知識外,還要具有強烈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只有具備這種意識,教師會圍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才會通過講解、對比、閱讀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語言與文化知識;才會通過多媒體、角色表演等手段讓學生感受語言與文化魅力;才會通過講座、討論、參觀、調查等途徑讓學生挖掘語言與文化內涵。
2.學生方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將要走出國門傳播中國文化,普及漢語知識,這就要求學生的基本功必須過硬。受課時少、語言知識與文化因素多等客觀原因的影響,學生還必須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養成利用課余時間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廣泛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社會習俗和社會關系,認識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掌握一定的交際策略。只有在自身的語言素質、文化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配合國際漢語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
3.實踐方面一是構建課程體系。遵循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人才培養終極目標這個理念,改變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的認識,課程設置要體現漢語教學技能培養、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核心課程如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教學法等課程少開,應多開設國際交往經典案例分析、外事問題應急處理案例分析、國際交往與傳播、言語交際學、交流學等案例學習和教育實踐類的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生在中外文化比較中提高漢語水平,掌握并學會運用交際策略,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二是搭建實踐平臺。可以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孔子學院進行異國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接觸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直接體驗和感受異國文化。三是建設實習基地。利用地域優勢與省內高校、孔子學院建立教育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對外漢語教育實習過程中,增長從事對外漢語的跨文化教學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教學要置身在文化背景之下進行,文化教學以語言教學為載體,語言教學、文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漢語國際傳播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學要求師資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我們的教學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核心來運作。
[參考文獻]
[1]李昊.漢語國際傳播視角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7):119-122.
[2]趙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誤區和目標[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03):81-88.
[3]劉欣.跨文化交際意識與對外漢語師資培養[J].泰山學院學報,2013,(04):131-135.
[4]陳映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172-174.
作者:劉娟 李婧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