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主義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建構主義理論引入我國并和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旨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而建構主義理論與項目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法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是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發展的有效實現途徑。
關鍵詞:建構主義;信息化教學;融合;理論研究
信息化教學是信息時代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虛擬現實等要素為技術支撐,它為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多樣的技術平臺。但是,再先進的信息技術工具想要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并實現預期教學成果,也需要現代教育教學觀念或學習理論的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自上世紀90年代從西方引入到中國教育教學領域,對中國的教學改革,尤其對教育信息技術的實踐運用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內涵
(一)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或者是教學方式[1]。教學模式教學涉及到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體現了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組合關系,構成了教學活動中各階段、各環節之間的縱向關系及教學目標、內容、手法等因素之間的橫向關系。教學模式具有個性化、靈活性的特點。在不同的教學思想或理論的指導之下,教師個人特性、課堂表現、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等一系列個人因素對教學模式的形成也有影響,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教學模式,而不同的教學模式框架下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基本結構,以此來體現教學中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指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學方法的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優化教學過程,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以實現師生之間溝通交流、協作學習,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一種現代教學表現方式[2]。目前,學者們基于不同的教學理論提出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有很多種,比如個別指導類教學模式、情景模擬類教學模式、合作類教學模式、調查研究類教學模式、遠程授課類教學模式等等。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的豐富化現狀既給高校課堂教學提供了多種參考,也給教師們帶來了選擇的矛盾。本文著重探討的是建構主義傾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依托技術豐富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習者與技術形成智能伙伴關系,利用充分的學習資源與工具,支持學習者的高階學習,發展高階學習能力[3]。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建構的考量因素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理論基礎、目標傾向、實現條件、操作程序、效果評價。”[1]。理論基礎以學習環境設計理論為中心;目標傾向是以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為發展目標;實現條件是指支持教學模式發揮功效的各類條件(教師、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技術、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時間規劃、空間位置等)的優化組合結構;操作程序指的是特定的教學程序及邏輯步驟,教學程序可以依據實際教學情境而靈活調整;效果評價因為目標、程序、條件等要素的影響而不同,教學模式不同,評價標準和方法不同。
(一)技術前提: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其內容形式多樣,存儲量大,易于搜索,能夠以圖形、聲音、動態視頻等各種形式出現在高校課堂常用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首先,信息技術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研究表明,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其充分利用學習資源,擴展學習的持續性,體驗學習的樂趣并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效率感;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提高解決問題的水平。其次,信息技術有助于創設新型的學習環境。信息技術作為媒介,傳遞和承載著各類教學信息;作為信息加工工具,幫助學生對各類數據資料進行加工和設計,生成新的信息產品;作為學習小組互動工具,支持學生與其他小組成員的交往互動。因此,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學習的強力工具,對教學、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具有重要作用。建構主義理論是信息化教學模式實施的理論基礎,學習環境的設計是實現以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模式的手段,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靈活運用又為學習環境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二)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1)建構主義理論是信息化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是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有著與傳統信息化教學迥然不同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以及學習要素。建構主義的三大理論觀。知識觀:知識是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解釋、假設,它會隨著個人認知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并隨之建構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的構建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景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創造。學習觀:學習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集中在知識的建構方面,學習者依據原有認知結構主動地對外界信息進行再加工,形成新的理解,進而改變知識觀念和知識結構重組。教學觀:建構主義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既認識到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粗暴地進行知識的“填灌”,而是應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起點,借助特定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完成新知識的理解與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其四大要素[4]。情景,即特定的學習環境條件;學習小組成員以協商、會話為主要方式,利用各類學習工具和資源,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進行合作協商,將每個學習者的知識成果整合成為小組資源,完成有效的新知識的構建。意義建構是知識學習的目標,即學習者對所學知識有較深刻的認知,并能將知識歸于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并創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2)建構主義理論導向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更具有效性。所有的教學模式類型在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能力方面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同類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所包含的教育價值信息和學習理論是不同的,在教學效果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發展學習者基礎知識、解決基礎問題和“知識繼承”等方面,是高效率的。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具有被動的、他主的、順從的和復制性的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掌握現有學科知識為目的。建構主義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習者高階學習能力、探索復雜問題和“知識創新”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價值,是高效果的教學模式,比較適合知識時代的人才需求。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構建的思維取向
在教學的思維定向方面,信息化教學要把促進高階能力、建構主義傾向和用信息技術學習三個方面的知識作為教學模式構建的三大思維取向[3]。1.促進高階能力。高階能力關注學習者在創新、問題求解、決策、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之所以遭到質疑和批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模式忽略了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2.建構主義傾向。建構主義從學習觀、知識觀和教學觀等方面,為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四大要素。信息化教學模式建構過程中,尤其在創設問題情景、設計學習任務、利用學習資源和工具、形成學習團體、定位學生和教授角色等方面,可以靈活運用建構主義的環境設計法。3.用信息技術學習。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學習的工具,與信息技術形成智能伙伴關系。信息技術能夠成為學習工具和智能伙伴,教學模式的建構是否體現出建構主義的理論實質,也決定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否為學生高階能力發展提供服務。在三個思維取向的指導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傾向是建構主義的,其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角色定位是學生用技術學習,這一思維取向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輔助工具。
四建構主義理論與信息化教學模式融合的實現途徑
(一)與項目教學法融合項目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以制作作品,將作品成果推銷給客戶為教學目的[5]。包括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項目評估四個基本流程[6],而信息技術在項目教學模式基本流程中具有獨特的、強大的功能。基于項目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動態開放的、豐富逼真的學習情境,協助學生選定項目、設定目標。其次,以學習情境為基礎,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的協作與會話,對項目問題進行研討以達到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而借助信息技術,學習小組可以用豐富多彩的技術形式展示項目成果,并最終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與客戶聯系,完成銷售交易。在項目教學整個過程中,信息搜集、方案計劃、計劃實施及最終活動評價,由學生自主完成,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二)與問題教學法融合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把提高學生自學意識和自己解決問題能力作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法[7]。首先,提出問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教學系統、通過讓學生瀏覽相關網站、觀看有關影視資料等,提出引導性問題。其次,界定問題、組織分工。學生在分析教師問題的基礎上,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界定、分析問題,自己提出解決問題假設。進一步形成學習小組,組織小組分工協作。再次,解決問題。學生充分利用各類信息技術的搜集工具獲取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小組成員面對面或者通過聊天室,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系統等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提出小組解決該問題的主張和建議。最后,成果展示。以合適的形式,如多媒體、幻燈片、網頁等形式展示小組解決問題的建言、推論或辦法。
(三)與案例教學法融合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案例作為教學材料,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方式,使學生深化對相關理論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8]。案例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是主導者,案例是學習情境。案例教學的一般流程包括課前準備、案例討論、得出結論、課后反思五個環節。課前準備,教師需要精選、精通教學案例,而案例是以實際生活情境中出現的事實為基礎的;大致估計案例的課堂反應,如學生對案例的可能的看法或喜好等;希望案例討論如何進行等。案例討論往往在學習小組中進行,學生可以通過小組集體討論來獲得觀點認識,教師也應當通過一定的啟發式提問來推動討論深入,更應該在討論接近尾聲時對涉及的學科理論知識及應用做出分析評價,對基本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升華和再認識,最終得出案例討論的結論。
(四)與情境教學法融合情境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書面知識或者口語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真實情境,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本,提高教學效果[9]。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過程包括導入、認知理解、實踐和遷移運用四個步驟[10]。在情境導入部分,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情境導入,教師要可以借用各種直觀信息技術方式讓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教學目標。導入感知之后,教師還應展示大量更有針對性、啟發性的情境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對情境的觀察,應獨立自主的歸納和總結教學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完成情境感知的過程。最后,需要教師進行教學理論知識的遷移,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情境教學活動,夯實所學理論知識內容,鞏固情境認知結果。
(五)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法融合主題教學法是以主題(學習內容或學習任務)為中心、知識整合的方法。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主題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將不同學科間的知識相融合,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進行深度思考,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11]?;谫Y源的主題教學則是圍繞一個主題,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通過充分發掘和利用各類資源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該教學模式的一般流程是明確主題、實施活動、收集整理資料、解決問題、結果展示。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資源的支持與參與,而學生可以從文本資料、電子作品、網絡工具等信息技術中獲取相關資源,并進行評價和取舍。不僅如此,在情境、方法和策略等方面,信息技術也為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法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活動平臺。
五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導向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人們的學習方法、思維模式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建構主義理論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意義建構以及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將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這種高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且靈活的教學平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最終達成學習目標。但是,如何使建構主義理論與信息技術更好的融合并在實際教學中高效實施,仍然需要繼續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楊錦.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布春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曲阜師范大學,2012.
[3]鐘志賢著.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2:63
[4]袁玲.建構主義與信息技術結合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9):20-21.
[5]范萌,江鵬飛.應用型本科高?;陧椖拷虒W法的《專利法》課程改革與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2):155-159.
[6]劉夏云.“項目教學”助力“新高地”構建[N].山西日報,2019-06-03(011).
[7]張慶堂.問題教學法在工科物理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5):186+188.
[8]姚天沖,陳擇炡.試論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J].法制博覽,2019(11):268-269.
[9]羅桂賢.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N].貴州民族報,2018-09-12(B03).
[10]焦莉.情景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情態動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11]孫文霞.基于“互聯網+”的高中地理主題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胡庸 單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