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生態文化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與自然平等融合
道家的“環保哲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我們的先民,他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自然也以此回報了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在這片熱土上,形成了豐富的具有鄉土氣息的習俗文化,這些文化沒有過多的修飾,質樸而原始。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有很多民間流傳下來的手工技藝、民俗禮儀等文化形式都帶有濃厚的民俗性,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可塑性。這是一種生態文化,體現了先民們生存的智慧,在新時期的農村文化建設中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當代生態作家徐剛曾贊美農民是大地上的藝術家,他說:“人類在利益的誘惑下,翻來覆去地改變過去土地的形態,但,農民不屬此列。從炎帝神農氏育嘉禾發明耜耨以來,精耕細作,施肥灌水,育種扶苗,卻是土地所喜悅的。你看那些閑置拋荒的開發區的地就知道了,憂郁而孤獨并自顯得衰老丑陋。農民地不是這樣的,一畦一垅,筆描線直,誰說農民的勞作是低級勞作呢?憑借著土地,讓種子發芽、變綠變黃,青紗帳里有詩,大豆搖鈴如歌,向日葵盛開,高粱如火時,難道那不是任什么樣畫家也畫不出的畫?”[3]確實,農民對于土地是親昵的,對于自然是依賴的,所以,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仍然要秉承這樣的生態觀念,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承受力,在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許可的前提下,促進人與自然在時間、空間、數量、結構及功能關系上的可持續發展。理性開發搞建設,而不是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以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為代價?!敖o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是當代人理應承擔的責任。
人與社會關系融洽
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指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農民與干部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主要是農民與村委會之間、農民與農村各種鄉鎮企事業單位;組織與組織之間是指農村企事業單位或經營實體之間等。這些關系之間融洽,沒有隔閡,相互理解,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關鍵。一個健康的社會,盡管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協調、個人內心世界的調整,但最根本的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洽。這需要理解與包容作為前提,強調以和為貴,主張和而不同。以此影響人們面對困難中的他人,少一些幸災樂禍,多一些幫助;面對矛盾糾紛要理性對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理解。這有利于形成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良好氛圍。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發展,社會上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呈現出懷疑和不堅定性,面對各種復雜的思想文化潮流,人們已無暇辨清孰是孰非。一些急功近利、拜金主義、見利忘義等思想已從城市逐漸蔓延到農村,動搖著農村原本質樸純潔的傳統思想觀念,對農民產生著極為不利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在農村建設中只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只追求金錢忽略文化;只重視物質而忽略精神,必會造成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畸形發展,就會犯方向性錯誤,就會像鄧小平所說的那樣:“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彼晕覀儾荒艿凸擂r村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一定要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因為它對農村安定團結起著重要作用。生態文化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會關系的作用。通過建設生態文化,在農村大力倡導生態思想價值觀念,有助于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助于協調農村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實現農村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的整合,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農民自身精神愉悅
正如我國當代生態學者騰守堯所說:“這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也是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紀。危機與保護是一對孿生兄弟。在當今洶涌的發展大潮中,人們對地球和人類自身未來命運的關心也日益增強,除了感到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外,還感到精神的危機。”[5]確實,進入21世紀后,各種危機更加促使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和重新審視“現代化”。什么是“現代化”,韓少功曾有過解釋“呼吸著更清新的空氣,飲用著更潔凈的水,吃著品質更優良的糧食和瓜果,還享受著更多的閑適和自由”,而不是“被廢氣、臟水以及某些有害食品困擾并且在都市的大樓、地鐵、公寓里一天天公式化地疲于奔命”。[6]有好的環境才會有健康的心靈,心理健康是生活幸福的重要方面,它對實現個人自身精神愉悅起著關鍵作用。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首先是身心健康的個體。早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就明確提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爆F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加大。在廣大農村部分農民受現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健康的因素。他(她)們雖然物質生活提高了,但并不感到幸福。生態文化秉承健康的理念,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維護每一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引導群眾正確看待收入上的差別,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爭取利益要求,從而有效緩解了人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了心理障礙,擁有了一顆健康的心。這種“精神的資源是蘊藏于人的內心深處的資源,人類的開發行為似乎也已經到了‘向內轉’的時候。只有‘精神性’的價值觀念在民眾中牢固確立,人類對地球的掠奪性開發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緩解”。[7]
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而新農民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就能實現的,它涉及農民整個精神狀態、思想道德水準、科學文化程度、價值取向等方方面面,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的過程。加強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是改變農民面貌的根本,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本文作者:石娟單位:黃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