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主義學習觀的高職微課開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通過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教學方式區別于傳統的單一類型的教學,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適應學生生活學習方式。教學時間短、資源容量較小、資源使用方便等都是“微課”比較顯著的特點。“微課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但是,在高職院校的“微課”開發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針對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高職院校“微課”開發,進行深入研究探討。
關鍵詞:構建主義;高職院校;微課
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作品展播平臺”為代表,及2012年9月開展的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為標志,國內對微課的探索與研究廣泛展開,同時,高等教育領域也出現了基于視頻的微課探索。伴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中的“微文化”越來越豐富。“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微文化”浪潮越來越熱。“翻轉課堂”的理念被提出后,在教育教學中,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微課”也應運而生。
一、“微課”的產生與主要特征
(一)“微課”的內涵
微課興起于國外,1960年美國依阿華大學附屬學校提出了微課程術語,又稱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英國布朗認為:微課程是一個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學生因而易于掌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ShantiDivaharan教授與PhilipWong教授認為,微課程是運用計算機通訊技術來達到特定目標的小教學材料。國內著名微課程實踐者與研究者胡鐵生認為“一節課精彩的、高潮的環節都是瞬間的,學生視覺停留的時間只有5—8分鐘,只將課堂上的難點、重點等精彩片段錄制下來提供給教師,借鑒意義和交流價值更大”,這種簡短視頻,定義為微課。從深層涵義上而言,“微課”是以視頻作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不止是個簡單的教學視頻,不是一次性把課堂內容原模原樣的用視頻錄制下來,也不是把課堂內容壓縮錄制下來,更不是把課堂內容,采取截取部分片段的方式。而是在指定的時間(如10到15分鐘),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而開展的“教”和“學”的小課程。這個知識點是讓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選擇,一般屬于教材知識或教學環節中的疑難點或者考點。課程內容短小精悍,具有典型代表性,同時其中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
(二)“微課”的主要特征
對于微課,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位微不卑”、“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具體來說有以下特征:
1.主題明確完整的微課主題是非常明確的,錄制微課的初衷一般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比如,課程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容易遺忘的部分、課程中理解容易偏差的部分等。傳統課堂教學需要完成完整的教學過程,達到多個多維度的教學目標,想集中于某一點很難完成教學。這時候就需要微課輔助,微課的目標相對來說更單一更集中。
2.易于修改和完善目前,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除此之外,微課資源包中還有教學設計、微習題、教學輔助資源等,在微課學習后還有其他教師以及學生對微課的反饋與評價,這些資源都會放在微課資源包中,這些資源都是開放性的、半結構化的,可以隨時根據需要進行擴充、修改并完善,也會隨著教學實際需要和外在環境的變化進行改變。
3.資源豐富微課的資源組成豐富,這些資源可以來源于生活、學習,運用生活中的問題和具體案例制作的微課,有利于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情境,營造舒適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教師和學生在情境化教學中,能很好地達到“隱性知識”的培養。另外,情境化教學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4.使用方便認知心理學認為,成人的注意力保持時間一般為15分鐘。在微課制作中,微視頻一般時間為10分鐘左右,符合人類視覺駐留的規律和認知特點。另外,微課資源包中所省資源的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內,方便拷貝和下載,微視頻的格式也是主流媒體格式如MP4、flv、AVI等,支持多種播放器,也支持網絡點播等,而微課制作的技術難度也比較小,可以使用專門的微課制作儀器,也可以用微課制作軟件,教師在開發微課時可以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和策略。
5.共享協作微課開發后,可以將微課及微課資源包放置在云端,讓微課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圖書館。新興的云技術給微課的共享提供了支持,使得微課視頻、微課資源得以跨平臺使用和學習。微課的學習基本是需要學習者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來學習,教師和學習者的交互也將微型化,通過網絡教師之間、學習者之間、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共享交互變得更容易更全面,有利于學習共同體的建立。“微課”是一種社會教育發展的趨勢,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將零碎化的知識整合的有條理性,幫助學生解決了很多學習中的問題;雖然課程簡短,但是內容卻精悍,是一種濃縮就是精華的展現。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一節課相當于幾節課的收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教學價值;以小的知識點或者知識難點進行剖析,其教學進程看似微小緩慢,卻使得教學課程穩步推進,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積少成多。
二、目前“微課”開發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對象模糊
“微課”作為一種“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資源,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學習問題排憂解難。可是當下“微課”的使用卻逐漸變成了教師的教學課件、教學習題等,成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一種專屬資源。盡管也有學生通過自主觀看“微課”進行學習,但是由于“微課”的主要受眾群逐漸偏離,致使很多“微課”的制作都沒有把學生放為主體,而是為了獲取榮譽,借用“微課”展示個人的教學風采。學校對于教師制作“微課”的倡導,也只是處于對學校形象的提升,沒有對學生的學習困難,以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研究等,這些都致使學生對“微課”的學習減少,教師在制作“微課”后,受眾群也只有教師群體。
(二)教學視頻制作粗糙
“微課”是以視頻作為主要載體的一種網絡課程,主要是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推廣播出,教學視頻的制作質量(包括教學內容質量與視頻剪輯質量),決定了“微課”存活率。現下很多“微課”都只是簡單的錄制了教師的教課過程,對其內容沒有精簡性,而且直接生成視頻,剪輯制作相當粗糙。使得錄制的畫面模糊,雜音很多,讓人沒有學習下去的欲望,直接影響了“微課”的發展。
三、高職院校“微課”開發策略
(一)運用統籌建設模式
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門在高職教育發展中都起著主導、引領作用,在開發微課時,可以多借鑒國家級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還有各校級精品課程的資源建設,在借鑒的同時還要避免重復建設和使用。可以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統籌下,開發一兩門有代表性、受眾面廣的微課,試點后再推廣,將相近的專業、課程歸類整理,通過高職院校來承建、開發、上傳。同時可以將高職院校中比較優秀的微課增加到現有的精品課程中,這樣既節省了資源,又能增加精品課程,使得精品資源共享更有價值更加完善。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成為他們的移動學習資源庫。
(二)加強內容設計
對于高職院校的“微課”開發,應該加強對“微課”內容選題設計,注重對“微課”的制作,以及明確“微課”的教學對象。內容選題設計。在建構注意學習觀當中,主要強調的是學者對人事主體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是通過對理論知識學習后,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理解。也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由學生本身的日常學習活動所決定。所以,在“微課”內容的選題設計上很重要,必須要激發學生的思維上沖突與思考,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梳理。高職院校的課程類別、以及專業較多,不是各個課程與專業都適合做“微課”。所以,在“微課”設計中,要明確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認知的特點,在內容上要進行精選,做到主題鮮明,目標明確;“微課”在進行開發時,需要很多的教學素材。
高職院校的課程類別豐富多彩,教師在“微課”制作上,不僅要對內容進行精選,也要利用有關的文字、圖片、動畫等,制作出吸引學生眼球的精品視頻,注重“微課”視頻的質量;同時,要明確教學的目標。要以學生為主,教師在“微課”教學中,要多給學生一點知識上的選擇。隨著移動數碼設備和無線網絡的普及,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模式更加的流行,微課正是這種碎片化學習的代表,它的流行使得學習更加的便捷,知識傳播更加廣泛,微課所支持的移動學習、翻轉課堂等新型學習方式在高職教育中正在興起,微課雖然不能取代傳統教學,但卻可以補充和完善傳統教學,使得師生的交流更貼近。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2]汪曉東.微課的外在特點與核心特征[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
[3]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8).
[4]趙毅.面向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高校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黃瑞國.論高職院校資源型微課的建設[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6]黃圖倫.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5).
[7]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課程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3,(11).
作者:胡奡 單位: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