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古代文學教學問題意識的表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把問題意識貫穿到古代文學課堂的45分鐘,讓學生跟隨教師的節奏,破解一個又一個古代文學的問題,從而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傾聽、去思考、去傳播、去實踐。在走上講臺之前,教師心中一定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這節課要講的主題是什么,想達到的目的是什么,我想通過哪幾部分的講授讓學生明白我的主題。在講授每一部分時,要結合哪些案例去分析我的問題。帶著問題去授課,每一節課的結束,一定要伴隨著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成功解決,或者留給學生回味以及探索的空間。每節課,也就是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在深入了解當前的學術前沿、縱貫整個學術研究史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講授某一個問題的切入點。這樣在授課過程中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會有的放矢,才會在學生驚訝與佩服的表情中完成知識的傳授。創新就是要有自己的學術視野,既要廣,也要博,這就要求教師得不斷充實、提高、完善自己,爭取成為這個問題的專家,“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用學術實力去贏得課堂,贏得學生,贏得尊重,贏得成功。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有蘇軾的《赤壁賦》,大學課堂,講到宋代文學時,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蘇軾,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史超一流的大家,是通才、全才,在每種文學體裁下,都有很多經典性的作品,如詩有《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詩及其哲理至今為人稱誦。而蘇軾的詞也極具哲理性,尤其是他因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寫下的那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些語句鼓舞了多少在逆境中掙扎的靈魂,又勸誡了多少在順境中得意的笑臉。蘇軾最著名的賦,當推《赤壁賦》,高中也講,大學也講,那么,教師首先要明白,對于《赤壁賦》,學生在高中課堂中獲得了哪些知識,對于大學教師講授這篇賦,又有哪些新的期待視野。考查明白這個問題,才能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教學任務,讓大學生在熟悉又陌生的情況下完成對《赤壁賦》的學習。所謂“熟悉”,教師要擅于充分利用學生高中時期對《赤壁賦》的理解,喚起學生對熟悉內容的共鳴,調動起他們參與其中的興趣,如何使學生在能夠對《赤壁賦》暢所欲言的情況下,掌控探討的方向,就需要教師在“陌生”這兩個字上下一番苦功夫,講出似曾相識中的陌生化。
古代文學課堂教學問題意識的表現
(一)將語言美和情感美融入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
第一,語言美。古代文學教師語言修養的高低,對學生的接受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要富有趣味性,尤其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的講解,上下古今的評說,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要富有鼓動性,適時調動課堂情緒;要富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豐富古代文學課堂的容量。古代文學教師更像是一名優秀的講演者,聲音要有張力和磁性,聽起來悅耳、舒適,使學生全神貫注于教學課堂。教學語言首先要準確、凝練,恰當地陳述所要講授的內容。其次要通俗、生動、感人、富于表現力,能與音調、表情配合,繪聲繪色。教師的口語表達要流利暢通,清晰明白,言淺意濃,講話的速度不可一成不變,可隨著教學內容的改變做適當的調整,有緩有急。語調抑揚頓挫,有輕有重,富于節奏感。教師的口語表達要傾注一定的感情,要用激情去感染學生。古代文學的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就要厚積薄發,日積月累,加強古典文學修養[1]。
第二,情感美。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間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有利于發揮教師的講課藝術,學生才能很好地接收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古代文學教學更是如此。鑒于學生各自知識結構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強求每個學生只按照一種思維考慮問題,允許學生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應以商量的口吻對待學生的討論,從而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跟著教師的節奏去思考,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潛力。教師將熱愛學生的美好情感傳遞給了學生,變成了學生接受知識、提升智能、接受信息的催化劑。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善于理解學生豐富微妙易變的內心世界。教師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要能心領神會,要能和學生息息相通。例如同樣一篇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時候,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以及形成這種觀點的原因。教師要真正客觀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待學生的觀點,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審美與學生的情感審美產生共鳴[2]。
(二)把古代文學教學與當前社會現實問題緊密結合
以古代文學中的愛情詩為例,來分析古代文學課堂教學如何與當代社會大學生婚戀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
第一,以《詩經》中的《衛風•氓》為例,鼓勵當代大學生重視愛情婚姻中的道德和責任。這首詩通過怨婦的自述,批判了男子喜新厭舊、始亂終棄的丑惡行為,讓學生認識到:愛情和婚姻是一種責任。詩中先寫女主人公與氓相會的喜悅與幸福“,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氓不是來貿絲的,是來跟我商量婚期的,寫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期待。這首長詩開篇就交待了男女二人商議婚期一事。接著,女主人公勸說男子不要太著急,“非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從故事的開頭就顯示了男子不想遵循禮法、急于求成的心理,為下文男子拋棄女子埋下了伏筆。接著寫男子走后,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把“不見復關”和“既見復關”前后的情感進行對比,突出了女子對男子的深情厚誼。然后寫出了男子的變心,他放棄結婚的約定,不顧當初對女子的承諾,“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男子的愛情一變再變,“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女子回憶嫁給男子后,辛勤操持整個家庭,而男子卻全然不顧女子的付出。這首詩遣責了男子的“二三其德”。通過對《衛風•氓》的分析,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重視愛情婚姻中的道德和責任,做到有始有終,表里如一,既不可始亂終棄,更不可朝三暮四,而是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以《詩經》中的《邶風•谷風》為例,針對愛情婚姻中的依附現象,來談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獨立平等的愛情觀。《邶風•谷風》中描述了因為丈夫喜新厭舊,造成妻子被遺棄的命運。全詩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哀怨口吻道出。她與丈夫同心同德、共創家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在操持家事和對待鄰里方面,表現出極強的才能。她雖然對丈夫癡情一片,耿耿忠心,卻難逃丈夫背叛的命運。她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希望丈夫回心轉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她是自信自強的“,毋逝我梁,毋發我笱”,原因在于她有謀生的能力,“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見女子經濟獨立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謀生的技能,沒有經濟的獨立,人格的獨立、平等就無從談起。而要實現男女的平等,在現有的讀書階段,就必須先讀好書,借鑒文學作品中婚姻愛情成功的經驗,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婚戀觀。
第三,以古代愛情詩中的誓言為例,來談對待愛情的忠貞專一。《邶風•擊鼓》,丈夫馬上要離家,夫妻二人臨別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牽著你的手,與你一直到老。短短8個字,沒有一切所謂浪漫的表達,樸素得就像一句家常,但是,這句家常式的諄諄囑托,卻勝過萬語千言,打動了古往今來多少癡情男女的心,成為一句擲地有聲的承諾。《邶風•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這一愛情誓言對后世影響非常之大。《孔雀東南飛》化用了這句誓言,劉蘭芝離開焦家時,對焦仲卿的承諾:“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點明二人生死相依,永不辜負對方,此情永恒。這些擲地有聲的言詞,鼓舞著多少忠誠于愛情的癡情男女,同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刻骨銘心的啟迪,愛情婚姻的牽手,是要用生命來承諾的。
古代愛情詩與當前大學生的愛情婚姻是密切相關的,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也要著力抓住這些經典作品的現實意義,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婚戀觀。古代愛情詩相對于整個古代文學來說,也只能是管中窺豹,教師更要把整個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與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從而發揮古代文學在當今社會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價值。總之,在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中,要將問題意識認真貫穿到各個環節,使學生熱愛古代文學,從而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和指導現實問題的價值。(本文作者:韓麗霞、張偉紅單位:赤峰學院文學院、赤峰學院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