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化情緒是特定社會文化時期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評價,大眾文化情緒反應了大眾文化影響范圍逐漸擴大之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因此,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相同,大眾文化也表現出強大的意識形態功能。如何正視大眾文化情緒對主流價值觀的消解?強化主流文化的精神導向、提升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利用電子媒介發揮正效應,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
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情緒;思想政治教育效;相關性
一、大眾文化情緒的內涵
在情緒認知理論看來,情緒并非簡單的生理反應,而是依賴于人們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形成的評價,這種評價具有鮮明的個體性,且與個體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相關,更無法脫離一定時期的社會文化。因此,情緒與文化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即情緒是對文化的反應,它反映了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評價,是人們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大眾文化是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這種文化形式不同于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代言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它與近代工業生產緊密相連,并以工業方式大批量生產、復制各種消費文化商品,即大眾文化已經成為商業文化的成品,即“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娛樂,而娛樂行業提供的好處正如其他消費品一樣,目的是為了讓社會享用。”因此,我們看到這樣的事實,電影、電視劇、網絡小說、流行歌曲等電子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傳統意義上的印刷文化已經式微,而以感官體驗為主的視覺文化逐漸走入大眾生活。人們從最初崇尚理性思考,德性對自我、他人以及社會的規范,轉向更關注個體內心的欲求外顯,追求快樂本身、渴望快感和享受的感官體驗。因此,大眾文化以其強大的滲透性和傳播性驗證了文化與情緒這種必然的關系,文化情緒是特定社會文化時期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評價,大眾文化情緒反應了大眾文化影響下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的總和。大眾文化情緒被大眾所接受無疑是一種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認同,如珍妮﹒夏普所言:“媚俗藝術實際上是中產階級的趣味,而中產階級的趣味是現今我們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趣味。”
二、大眾文化情緒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原因
大眾文化已經逐漸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突出特點,那么大眾文化情緒何以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大眾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的意識形態性;其次,電子媒介的流行,不斷催生和塑造大眾文化,滲透廣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和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以形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意識,進而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意識形態性,換而言之,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在研究大眾文化相關問題時,如何理解意識形態是個關鍵點。關于意識形態的概念可謂是林林總總,無論是將意識形態定義為特定人群的觀念系統;還是認為意識形態即統治者用來掩飾現實圖景的一切文本與實踐;亦或是用“意識形態構成”來表達意識形態,從而更關注文本研究,比如電視劇、流行音樂、小說、電影等,布萊希特總結:“世界上不存在對觀眾的立場與觀點毫無影響的戲劇和演出,藝術從來都伴隨著某種后果。”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并不是簡單的觀念的集合,而是一種物質實踐,這意味著意識形態存在于日常生活實踐中。”無論意識形態的哪種觀點,對于我們認清大眾文化都能指出,雖然大眾文化具有商業性、趣味性、技術性等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所賦予的特征,但其更本質的特征是意識形態性,而這種意識形態性是通過日常消費行為來完成的。大眾文化情緒作為現代人價值觀、道德觀的一種外顯,無疑體現了大眾文化環境下人們對待現實社會的評價,反應了當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無論是大眾文化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識形態性,但性質卻不盡相同。大眾文化更多的是媚俗化的影響,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完全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因此,兩者之間既對立,又相互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以一定的文化為基礎,通過既定的文化所確立的社會規范和價值實現對大眾的教育,并在心理上認同,在情感上接受,在行為上踐行。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以價值觀指導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這是檢驗教育效果的唯一標準。而電子媒介的發展使大眾文化如洪水般蔓延,深入生活。電子媒介屬于大眾傳播的一部分,相比較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無疑對大眾文化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介重視思想、學問或形而上的精神,而電子媒介以其強勁的感染力、放大的娛樂性降低了參與者的接受程度,并且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高密度的信息,使接受者無暇深度思考,沉默、麻木、窺探與享受成為人們的直接感受。一次次的科學革命不斷提供給人們新的消遣方式和途徑,更加深了人們對技術的迷戀和崇拜。從廣播到電視,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等,大眾文化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涉及范圍也越來越廣。這種高密度、多樣式的傳播不斷沖擊著人們的感官體驗,順理成章卻又毫無聲息的包圍著人們,在人們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層層滲透,以致接受并逐漸認同大眾文化環境下的心理體驗和價值評價。
三、優化大眾文化情緒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盛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理性主義對人們的束縛,自我欲求的彰顯不再完全是理性主義的對立;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的小農意識逐漸轉變成現代消費社會所需要的商品意識;大眾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提高了知識相對匱乏群體的信息量和知識面。“如果沒有大眾文化的填充,私人生活區域中的文化需求將不能滿足,在社會中就有可能出現更貧瘠的文化荒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逃避大眾文化,相反更應該面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倡導主流文化的精神導向。一個國家無論發展處于何種時期,其根本意志都是一致的,實現“至善”的價值目標,這就必然要求與之相應的價值指導原則,一種代表國家意志的文化趨向,這就是主流文化。然而大眾文化卻是對主流文化的消解,人們崇尚感性體驗,生活中到處彌漫著一時之樂的快感:永恒難于實現,享受更易把握;價值難于追尋,實惠更易獲得;當人們過分關注現實的平庸,遠離理想之時,對主流文化的倡導與強化則是引導人們認清感官的體驗、物欲的享受僅僅是生物個體的自然滿足,作為社會個體的人,更應該追求意義世界的表達:個體精神的訴求。這種精神訴求能夠將看似多元的思想意識統一化,真正實現社會的至善。與此同時,我們也需正視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傾向。“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徹底完成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換,文化的世俗化也將成為文化演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趨勢和最終歸宿。”人性的回歸不應當成為欲望膨脹的借口,世俗化不應當成為庸俗化的同義詞。人們用世俗的價值觀以及審美方式看待事物時,更應該融入人文情懷,未嘗不是對主流文化的呼應。
其次,提升個體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主流文化的倡導,其目的是讓社會主體明晰何為應當的問題。而價值觀的認同則是通往意義生活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體對核心價值觀發自內心的普遍認同和贊許,才有可能在實踐中踐行核心價值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然而這必將是不平坦的過程,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導致人們價值觀不斷接受著各種挑戰:自我意識過度彰顯、享樂主義不斷蔓延、責任意識逐漸淡薄、理性思考漸漸喪失等等,而面對各種非主流價值觀挑戰的重錘卻是部分主體個人利益無惡果地不斷滿足,致使人們用功利主義思考怎樣才能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提升個體道德自覺,抵制大眾文化負面影響的同時,也要在社會上建立起各種符合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規則與制度,促使人們樹立信心,堅守原則。
最后,利用電子媒介發揮正效應。大眾文化既然已經成為文化空間中必不可少且影響巨大的文化形式之一,其發展正是以電子媒介的廣泛傳播為重要載體。電子媒介符合大眾的現代的心理訴求,在提供娛樂功能的同時也同樣傳遞著意識形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電子媒介在當下視覺文化所掀起浪潮,發揮正效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美]馬泰.馬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務印書出版社,2002.
[3][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趙勇.透視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6]程立濤.大眾文化情緒與享樂主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
[7]遲成勇.大眾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
作者:陳攀宇 彭馨 王經緯 單位:承德醫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