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與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文化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成為生產力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從宏觀上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化的文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傳統的文化資源只要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資源優勢,深刻認識文化的經濟價值,積極保護、利用、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創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后,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并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源于民間的文化產業,近幾年來在世界各地不斷興起。本文以東北二人轉為例,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進行分析。
傳統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及自身特色
二人轉的流傳區域遍及東北地區,這與東北平原廣袤平坦的地理特征有關。生活在這里的各地區、各民族之間交流溝通比較方便,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語言習慣,基本上是相似的,欣賞口味也基本相同,這才使得“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得到流傳。二人轉是東北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集中反映了東北民間文學、音樂、舞蹈、表演和語言的精華,并開放性地吸納更多姊妹藝術的獨特藝術形式,其“說、唱、扮、舞、絕”的藝術特質決定了它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吸引力。
二人轉以東北大秧歌為基礎,融會了河北說唱藝術蓮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在民間,走村串戶,在地頭、窩棚、船營等地演出,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最突出的特點是與老百姓“不隔語、不隔音、不隔心”,中國民間文化精髓被二人轉用最質樸的形式作了最通俗的演繹,使之成為老百姓生命當中一個不可分的組成部分。老百姓喜歡什么就來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它可以把老百姓喜歡的東西隨時拿進戲里,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過藝術上的夸張與變形,把它“二人轉”化了。這種隨時吞吐、吸納百川的功能是二人轉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二人轉的這種深入生活、貼近群眾,注定了它與普通民眾之間天生的親和力,舞臺上下的零距離接觸使得現場始終保持著火爆熱烈的氣氛。
二人轉深深扎根于東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質之中,并有著強烈的地域性,它樂曲的“鬧”,舞姿的“浪”和語言的詼諧不羈,正是百姓賦予它樸素的靈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積淀的地域魅力,以及黑土地孕育出的東北人的從容和豁達,潑辣和風趣,更帶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傳統文化資源的發展之路
(一)二人轉的起源與歷史
二人轉起源并流行于東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舊社會人們譏稱它為“蹦蹦戲”,新社會“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1955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20世紀60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開拓了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改革開放以后,“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及演員手持道具增加了許多,服飾得到了改進。舞臺燈光色彩變幻,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后》、《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
(二)二人轉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進步、環境的變化,二人轉同樣需要更新和轉變。如今,二人轉已從農村唱到城市,從東北人愛聽唱到全國人民都愛聽,這就對二人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無論是二人轉的創作、還是二人轉演員的表演,都需要在保留二人轉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提升,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藝術審美、欣賞口味。如今二人轉也發生了變化,首先,起源于圣婚儀式的舞蹈幾乎不見了,只剩下上下場舞和走過場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笑話,說口更是成了大部分二人轉表演的主體。其次,戲耍性模擬表演占主流。如小曲小帽代替了成本大套,逗眼及其他趣味的成分增多,使丑角和丑角化表演更加突出,喜劇化色彩更加強烈。
(三)二人轉的鄉土特色
二人轉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見長”為特征的民間藝術。二人轉變了的只是某些形式,藝術旨趣從未改變。其轉變的目的正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運作的游戲規則,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娛樂消遣的需要,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思想情感節奏也隨之加快,如此養成了現代人習慣于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態勢。二人轉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這種時代特征。
二人轉劇目可長可短,向以短小精悍、劇目生產周期短、常演常新而著稱。它能夠以最質樸的舞臺背景,最簡潔的道具在有限的時空里,充分調動說、唱、扮、舞、絕多種藝術元素,以雙線交叉的演劇形態、跳入跳出的表演方法,以線串篇的結構方式、又扯又逗的審美功能,讓觀眾領略到舞臺藝術的魅力;在有限的時段里,讓觀眾獲得較充分的娛樂享受。而它的音樂唱腔高亢廖亮、粗獷豪放,戲劇情節集中緊湊,這些毫無疑問都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與觀眾互動是現代戲劇舞臺藝術發展的方向,而在其他戲劇品種艱難追求這種互動的路程中,二人轉卻輕易做到了。現代社會節奏與競爭帶給現代人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刻都要大的心理壓力。
放松、發泄、釋放激情是現代人娛樂追求的目標。二人轉與生俱來的丑角形態和喜劇功能就給了人們這個釋放的機會和歡樂的理由。來自老百姓的大實話,根據現場情勢、觀眾情緒隨時變化的自然隨意、率性的表演讓觀眾馬上融入現場歡樂的氛圍當中。二人轉正是尊重了觀眾的審美需求,才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事實證明二人轉的轉變適應了新氣候,贏得了市場,成為民間文化產業化的成功典范。
打造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品牌
(一)發揚二人轉的地域鄉土特色
一種藝術形式要立足市場,就必須有品牌意識。面臨市場的考驗,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新的變化,不斷推出新的花樣,最終樹立觀眾支持的品牌,這樣才能留住觀眾。所以要正確認識二人轉的特點,抓住其本質。二人轉是一種地域特色濃郁的民間藝術,是東北的俗文化。這種“俗”是指通俗和民俗,不是庸俗和低俗。二人轉語言的魅力在于坦直而機智地表達東北人的心聲,通俗的語言中包含著東北人真摯的情感。所以,二人轉的鄉土性和通俗性典型地體現了二人轉的藝術特色和文學特色,要挖掘、整理二人轉的鄉土性和通俗性,在題材上,應該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把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融進人物的性格中,在內容上必須提高思想文化內涵,謳歌主旋律;在形式上,應保留和突出二人轉的本土特色和美感享受,俗中見雅、精益求精。總之,只要保持和發展濃烈的地方鄉土特色,在其優秀的傳統藝術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就可以使二人轉永葆其藝術生命力,使其以自己鮮明的風格獨立于全國的民間藝術之林。
(二)加強二人轉的宣傳
品牌要以宣傳作為提高其知名度的重要手段。當今社會,人們每天都要主動或被動的接受大量信息,在這種背景下,要打造二人轉文化品牌,就必須加強二人轉的宣傳,從而達到吸引人們、擴大影響的目的。對二人轉進行品牌宣傳,以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大眾媒體為主,從不同層面對二人轉進行全方位宣傳。不僅要做到全面性,而且要做到長期性。從而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擴大二人轉的影響。
隨著電視劇《劉老根》、《馬大帥》的熱播及趙本山的個人宣傳,使二人轉的影響不斷擴大,尤其對于年輕的觀眾群體及除東北以外的對二人轉較陌生的地域來說,正是由于出自電視劇及媒體的報道引發的對二人轉的好奇與新鮮感,促使許多人走進了二人轉劇場。尤其近
一、兩年來二人轉或出訪美國、或頻繁進京、或南下巡演,不斷引起轟動,在各地演出市場制造民間藝術產業的票房奇跡。
(三)提高二人轉演員的素質
老百姓喜愛看二人轉,它的演出市場很廣闊。但二人轉演員的素質迫切需要提高,市場急需一支高文化素質、高藝術品位和高道德修養的從業隊伍。針對這種情況,2004年初,長春、沈陽兩地不約而同地在高校成立了二人轉的相關專業,培養二人轉表演、創作和理論研究等方面的高級人才。其中,長春師范學院開設的“東北民間曲藝(東北二人轉方向)”專業(專科),學生入學后,將學習中國藝術史、文藝理論、東北民俗史以及二人轉藝術的基本理論等課程,并接受二人轉藝術編導、創作、表演等諸方面的基本訓練。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設立了影視表演、民間藝術表演、導演和戲劇影視文學4個專業,還有占地20萬平方米的本山藝術學院實習基地、攝影棚、排練場、實習劇場。遼寧省民間藝術團正是通過多種措施樹立起觀眾支持的品牌,才能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演出穩占市場,不僅深受老百姓喜歡,而且得到多方政府領導及中央領導的認可。
(四)推動二人轉向市場化、商業化、多元化發展
二人轉起源于東北,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歷經幾百年的沿革,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劇種。觀眾層面的擴展和社會地位的提升,領軍人物趙本山功不可沒。他先后自籌資金組建民間藝術團、開辦學校、舉辦大獎賽、拍攝電視劇、開辦“劉老根大舞臺”二人轉劇場等一系列積極穩鍵的步驟,倡導綠色二人轉,號召演職人員講究職業道德,杜絕粗口。有效的促進了東北二人轉的復蘇,將這個掙扎中的民間藝術形式請進高雅文化的殿堂。推動了二人轉向市場化、商業化、多元化的進程。一大批二人轉的領軍人物,遠見卓識,積極投身到傳承民族文化,振興東北二人轉的大潮之中,組建民間藝術團隊、開辦專業劇場、開辦藝術院校,不但名利兼收,而且為東北二人轉的迅速改良,茁壯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遼寧省采取整合資源、政策扶持、典型引路、打造品牌等方式,積極探索和豐富發展文化產業的模式和手段。遼寧省在重視國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出精品、闖市場的同時,對民營表演團體大力扶持。沈陽市專門拿出1500萬元資金,用來促進民營文化演出產業發展。如今二人轉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的保護和扶植下會有更適合的生長環境,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