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后國內投資銀行進度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實行分離型發展模式的國內環境分析
(一)從宏觀環境來分析
1、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5,689.8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71,564億元,為我國投行業務的大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但是結構失衡仍然比較明顯。因此,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對投行的資本運作形成了巨大需求,有利于擴大投行的資本規模,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大的舞臺。2、證券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第一,國際化程度提升。大量國內企業進行境外融資可以促進我國投行擴展海外業務,但也將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第二,規模不斷擴大。我國證券市場規模自2008年金融危機的短暫停滯后,保持持續的增長態勢。2010年我國債券市場發行總量穩步擴大,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5.1萬億元,實現超越式發展;第三,市場風險增加。我國經濟仍處于復蘇階段,金融體系仍較脆弱,投行在產品創新風險方面的管理風險難題也逐漸顯現。3、行業監管環境的發展變化。在證券行業的監管方面,證監會更留意業務操縱規范,制定了《證監會行政許可落實程序規定》等方面的管理措施,繼續完善證券行業監管的法律體系,繼續深化創新機制,先后推出了中小企業創業板和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穩步推動金融創新。
(二)從微觀環境來分析
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需要進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而已上市公司要在經營中注入優質資產,保持高回報率和壯大公司實力,轉換經營機制和民營企業謀求未來發展等方面也將越來越依靠資本市場的作用,迫切需要發揮投行在策劃、融資、資產評估以及市場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2、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有著龐大的潛在信貸需求,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最關鍵是沒有或沒有足夠抵押物,從而形成了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競爭能力弱、信用水平低等問題。所以,推動中小企業進行兼并和重組、抵押和擔保,為我國投行業務的發展創造了大量機會。3、商行巨額的不良資產需要處置。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商行不可避免地承擔了一部分改革成本,再加上自身內控機制不完善、經營不規范,所以形成了大量不良資產,迫切需要投行更多地參與到不良資產的處置中來。
當前我國實行分離型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法制不完善
1、經營管理水平低。目前,在我國投行業務中還存在著大量違規行為,證券市場法律法規體系總體建設還相對滯后,管理水平低,經營風險大。首先,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風險防范意識不強;其次,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難以有效控制風險及發揮資本中介作用。2、內部監管體制尚未完善。在分業經營管理體制下,不但容易造成不公平競爭,極有可能將潛在的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第一,監管機構權力交叉重疊,降低了監管效率;第二,管理分散,信息共享機制未形成,容易形成監管的“真空”。
(二)國際競爭力不足
1、資本資產規模小。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發育不成熟、融資渠道不暢、分業經營等因素,資產規模普遍很小。截至2006年12月,我國前十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總計418.8億元,全國證券公司注冊資本金最高的也只有87.37億元,最小的投行注冊資本金不足3,000萬元。資本資產規模小必然導致抗風險能力不足,開拓新業務能力弱,同時也限制其抵御國際競爭的能力,從而制約我國投行業的持續發展。2、融資能力差?,F階段,我國投行分業經營制度不利于投行規模經營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傳統投行向現行轉變,抑制了市場資金供給來源,人為地割裂了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資金之間的相互融通。
(三)創新能力不足
1、業務范圍單一。我國證券業務缺少特色經營和合理分工,業務范圍單一,經紀業務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承銷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比重也較高。次貸危機后,投行傳統融資業務比重越來越小,中國投行業必須主動適應這種變化,以求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2、金融風險增加。在分業經營制度下,由于投行參與證券業務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轉移風險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由此影響到證券機構的市場運作及策略,表現出很強的短期投機性和不穩定性,創新型業務和延伸型業務與國外相比較少或基本沒有,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市場有效性和市場效率低下,風險可想而知。
(四)高端人才匱乏
缺乏優秀投行人才,特別是那些在企業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并具有創造性思維、善于策劃的人才是限制我國投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國投行從業人員很多,但專業人員和高素質管理人才卻很少,特別是投資顧問及風險投資的高端人才更是稀缺,這使我國投行綜合競爭能力不高,無力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而且有些投行并不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再加上激勵與約束機制不盡健全和完善,往往喪失了引進大量高級人才的機會,從而使投行業務的發展失去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完善我國投行發展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法制機制
1、健全法律體系。盡管我國已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金融法律,但和西方國家相比,有關法規還很不完善,法律體系還很不健全。因此,首先,必須完善我國現行有關法律規范,形成一個健全的法律框架體系,為投行業務活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金融機構內部及地方企業的各種違規行為。2、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美國金融創新過度,金融監管不力。為此,我國應當在風險可測、可控和可預期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投行保險制度。首先,逐步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聯合監管,特別是對銀行、證券、保險三個行業之間的交叉點實施重點監督;其次,改變現行金融監管方式,從對金融機構的合規性監管轉向對內控制度的監管上來;再次,積極改善金融機構外部經營環境中的信息不對稱,建立一個全方位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二)擴大資本規模
1、推進投行業務全球化、國際化。推進我國投行業務全球化有深刻的原因:一是全球各國經濟、證券市場發展速度快慢不一,使得投行以此作為新的競爭領域和利潤增長點,這是投行向外擴張的內在要求。二是國際金融環境和條件的改善,客觀上為投行實現全球經營準備了條件。2、開辟融資渠道,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推動證券公司上市,增強資本實力,發行中長期債券,通過同業拆借、國債回購等融資方式解決短期資金需求;采用西方國家金融業發展的普遍趨勢,促進投行業與產業之間的資本滲透與融合;通過投行間的兼并重組,擴大經營規模,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投行業務的全球化和國際化進程。
(三)注重特色化經營
1、鞏固傳統業務,加快業務創新。投行集中化、規?;?、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除傳統的證券承銷、經紀和自營業務以外,投行還應深入到并購重組、資產管理、投資咨詢、項目融資、研究開發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諸多領域,完全跳出傳統證券承銷與證券經紀狹窄的業務框架,形成多元化的業務結構。2、大力推進專業化分工協作。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將使我國投行業務逐步走上專業化的道路,根據自身特色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有針對性地培育各自專業細分領域內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國內投行應積極主動進行業務創新與研究,開拓新的業務空間,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形成具有特色的經營風格,增強競爭力,從而實現發展與壯大。
(四)建立良好的組織機構和人才隊伍
1、構建新型選拔人才機制。多層次的培養金融人才,著重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可以從大學生中培養一批金融人才,也可以建立公開競聘、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選人制度;其次,強化對員工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養,實施高層人才培養戰略;再次,直接聘用海外高級人才并選派中高級金融管理和技術人員到國外學習。2、健全風險控制和員工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風險控制預警機制,注重對流程、制度進行設計和管理。同時,注重對風險的判斷和市場動態的把握,防范金融風險;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根據績效原則,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強化高端人員薪酬管理,把防范金融風險與增加贏利有機結合起來,使我國投行保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翟麗娜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