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投資環境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帶一路"規劃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之后更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中原城市群"身居"絲綢之路區域經濟帶"的戰略要沖,勢必會成為未來國內外企業投資的熱土,在這樣有利的形勢下,南陽市即不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也并非"中原城市群"的組成部分,在與兄弟城市進行招商引資的競爭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如何解決南陽招商引資難得問題就成了當務之急。
一、南陽投資環境的外部印象
根據中國經濟網最新公布的《河南省投資環境報告》顯示,南陽市的投資環境位列河南省第四位。其中在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方面,南陽同其他地級市相比較有一定的優勢,同時改革開放力度大,行動早,人口與自然環境比較充裕。報告即肯定了南陽市歷史文化名城,水資源和石油資源比較豐富,農業比較發達,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并逐漸成為傳統手工藝生產和出口基地等傳統優勢,也指出了主要薄弱環節在于地理位置偏于西南一隅,自身發展能力較差,交通條件和城市建設及能源供應有待改善,中心城區的規模及產業聚集程度偏低,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二、南陽在招商引資中的投資劣勢
1、城市基礎設施分布不均,人均社會公共資源較少,人口過于集中造成城區公共資源人均占有率低,資源過于緊缺,而南陽城區車輛保有量的提高又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2、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少,消費市場特別是第三產業消費市場規模較小,盡管南陽市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名次比較靠前,但是由于人口基數較大,居民消費水平偏低,無法建構較為龐大的第三產業消費市場。3、人才流失嚴重,勞動力總體素質偏低,地域的偏僻和經濟的滯后即無法留住高素質人才,也無法吸引高素質人才,同時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導致南陽勞動資源質量總體偏低4、行政執法部門工作態度有待提高,效率偏低,政府形象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關鍵問題,有時可以決定招商引資的成敗。5、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欠發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滯后也是制約南陽招商引資的一個關鍵問題。6、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居民法制意識淡薄,居民綜合素質尤其是法律意識的淡薄也是影響南陽招商引資的關鍵問題。7、中心城區規模及產業聚集程度偏低,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同時近兩年南陽在招商引資上海遇到了一下新問題:1、市容市貌較差,空氣質量逐年下降,市民環保意識的淡薄和南陽私家車保有量逐漸增加對南陽城區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盡管南陽在"四城聯創"時期和"農運"時期在市容市貌上下了大工夫,但是近兩年南陽市內的市容和空氣質量等問題都出現了很多隱憂。2、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城市軟實力建構乏力,瘦身鋼筋、艾滋病拆遷和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成為南陽城市形象的污點,嚴重了影響了南陽的公眾形象,成為南陽城市軟實力的負資產,給南陽招商引資帶來隱憂。
三、南陽在招商引資中的投資優勢
1、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便于挖掘歷史和發揮名人效應,歷史上的燦爛文明和人杰地靈增強了南陽的文化感召力。2、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為建構系統的工業體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尤其是南水北調的貫通加深了南陽的資源品牌優勢。3、農業比較發達農產品資源豐富,并且擁有一些農副產品深加工品牌,便于實現農產副食深加工,建立知名品牌群。4、人力資源非常豐富,便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形成產業基地。5、傳統手工業技藝發達,為打造知名民俗工業集聚區提供了可靠的物質支撐和技術支撐。6、地理位置偏僻帶來的憂患意識加以引導就可以匯聚為城市未來奉獻的向心力。
四、南陽在招商引資中的脈門與瓶頸
通過對南陽招商引資的特點進行系統的梳理,我們找到制約南陽招商引資改善的脈門和瓶頸分別是提升城市軟實力打造南陽勞動資源品牌,瓶頸則是地理位置劣勢和中心城區規模及產業聚集程度偏低,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五、如何提高南陽的招商引資能力
從眼前來看,通過"文化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提成城市軟實力,打通南陽招商引資的任督二脈,是在南陽在招商引資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現狀下提升南陽競爭力的最直接有效高效可行的做法。第一、加強基礎教育,提高全民綜合素質,提升城市綜合形象;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打造南陽人力資源品牌;第三、整合高等教育資源,發揮各個高校優勢,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
從長遠來看,只有建構服務型政府和服務型社會,系統規劃南陽產業布局能打通制約南陽招商引資的瓶頸。對于南陽經濟的短板,應化劣勢為優勢,將一些行業發展的欠缺和洼地打造成整個城市乃至社會關注和服務的焦點,通過全體職能部門傾情的服務和奉獻和全體市民的擁護和愛戴,構建投資者和地方雙贏的局面,讓投資企業變成今天拉動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明天加速經濟騰飛的助推器。對于城市發展的支柱型行業也要進行更多的幫扶,為區域行業經濟發展的優勢行業,吸引相關產業上下游產業來宛興業,并為之做好后勤保障,將區域經濟龍頭打造成省內經濟龍頭乃至國家重點企業,形成良好的經濟示范效應。最終促使南陽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
作者:范寶月 單位: 南陽師范學院 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