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穩健性對國資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盡管國資企業的經營利潤逐年都在攀升,但其低效運行卻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提高國資企業經營效率的諸多文法路徑中,強調會計穩健性是一種相對更低成本、更高效益而且具有制度規范性建設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和路徑。本文通過對國資企業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兩種情況下,會計穩健性對其可以起到的預警作用,尤其是相關的制度規范性作用進行了分析討論,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國資企業;會計穩健性;投資過度;投資不足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國資企業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加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會面對非國資企業更加復雜的競爭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強化對國資企業的管理,特別是強化對其投資效率的管理,是我國國資企業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非常重大的社會課題。
一、國資企業相對普遍的投資低效狀態
目前,由于國資企業的改革并沒有順利到位,因此國資企業固有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政府干預、獨家控股、債務軟約束、薪酬失控等依然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由于國資企業高管政治關聯程度高,自信過度,因此往往導致濫用現金流,投資決策不當,犧牲中小股東利益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融資軟約束等原因,國資企業又相對普遍存在投資不足的現象,大量資金閑置、公司增長緩慢等問題突出。這兩個方面,最終導致了我國國資企業投資低效狀態。我國國資企業這種投資低效狀態,非常典型地表現為軟預算約束下的投資扭曲。這種軟預算約束下的投資扭曲使國資企業在重大的投資決策中,不必過多顧及內部的財務限制以及外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投資決策只遵循企業自身的特定目標。例如在我國周期性較強的煤炭行業中,當處于國內外煤炭價格大幅上漲的周期時,行業內的許多國有煤炭資源型大公司獲得了超額利潤,現金流動性充裕。依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有煤炭企業應當預見到煤炭價格周期性回落或者儲備資源日漸枯竭的發展趨勢,將高景氣度下獲得的充裕資金投入到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領域,通過投資布局煤化工等上下游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化解風險,或者逐步轉向多元化發展,以脫離國資企業對資源型產業的過度依賴。然而,往往這些國資煤炭企業大多受困于路徑依賴,將資金用于傳統煤炭挖掘領域的擴大再生產,為了擴大市場規模,甚至不惜高額舉債,致使資金的沉淀成本巨大,投資效率極為低效。
一旦煤炭市場價格出現周期性回落,這些企業便會現金流動性枯竭,進而引發巨大的國資企業財務危機。與此同時,許多地方政府往往以維護地方社會經濟穩定為由,排斥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運用行政干預手段,動用地方財政資金對其進行了財政救濟,補充其現金流動性,造成了軟預算約束。比如黑龍江龍煤集團,在企業深陷流動性危機之際,省政府曾動用財政資金對其進行了高達3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援助。綜上分析,軟預算約束是一些大到不能倒的國資企業非理性投資決策的重要成因。與此同時,國資企業內部治理機制的不完善,也極易造成軟預算約束而導致的投資低效問題。這種類型的軟預算約束成因在于國資企業管理決策權設置不規范而形成的道德風險。例如,企業的管理層為了獲得個人的名譽、地位和權力,而特意破壞企業治理中的決策機制,以其他股東及企業整體利益的損失為代價,對明顯不符合全體股東權益的項目進行再投資。具體而言,一旦企業對某個項目進行投資后出現財務損失,企業管理層就不計后果地對前期項目進行擴大再投資,以期通過規模效應彌補虧損。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我國上市的國資公司過度投資風險與該公司董事會頻率呈現正相關關系。這項研究充分表明,國資企業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特別是董事會治理制度不健全,極易誘發國資企業內部的軟預算約束,進而導致投資的低效狀態。
二、會計穩健性對投資低效的約束機制
由上述可知,國資企業的投資低效狀態,源于預算軟約束下的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兩個路徑,因此,通過會計工作的穩健性原則來約束這種低效狀態,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路徑。
1.會計穩健性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權威規定,再根據相關專家的研究,以及“百度”中所提供的信息,“會計穩健性”可以綜述為如下的定義:穩健性原則又稱謹慎性原則,是指在處理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的態度。具體而言,凡是在企業的財務工作中可以預見的費用和損失,都應明確予以記錄和確認,而沒有確切把握的收入,都應不予以確認和入賬。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競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類經營風險,因此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有利于企業做出科學理性的經營決策,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護廣大股東和債權人的權益、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活力。綜上所述,“會計穩健性原則”是會計工作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相關不確定性的一種預警和預防。在企業現實經營環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信息的傳播渠道的廣泛繁雜,導致企業會計信息不確定性問題日漸突出。一般而言,會計不確定性問題有兩個具體的成因。第一個是外部原因,即由于企業會計系統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產生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總是和周邊外部社會環境密不可分,那么企業會計信息就一定會受到稅率變動、利率變動、匯率變動、物價變動等因素的影響,進而造成企業的資產信息不斷發生變化。另外,企業與外部合作伙伴合同的期限的長短也會影響企業資產信息的變化。再有,企業的信用作為企業外部融資時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企業的財務狀況而波動,進而也是企業會計不確定性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個是內部原因,即由于企業會計系統內部的信息加工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而引起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如在會計人員因自身業務水平或職業道德素質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由此可見,許多企業會計內外部因素造成了企業會計過程中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進而導致了會計工作不確定性的存在,而會計工作的不確定性則又決定了會計穩健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會計穩健性機制下的國資企業投資活動
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利益主體,國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必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在國資企業的“委托─機制”下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投資“敗德”行為,進而形成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兩大問題。
3.過度投資下的會計穩健性機制
所謂國資企業的過度投資,就是在內部軟約束的情況下,企業仍然投資那些凈現值已經為負數的高風險項目。當國資企業內部的投資決策機制發生問題時,管理人員為了追求個人私利,把現金流用于非理性的高風險投資項目,對投資項目的風控審核也不嚴密,盲目擴大投資規模,直接導致了投資效率的低下。通過國資企業內部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便成為制約管理層這種過度投資行為的必由之路。即董事會在進行管理人員聘用和選拔時,往往需要對其業務指標進行審核,進而判斷管理人員對企業的具體貢獻,而這些業務考核數據通過企業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就可以確保其準確性,進而對企業管理層形成財務規范約束。事前制約和事后制約是國資企業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以限制過度投資的兩種主要途徑。事前制約是指將項目投資可能發生的損失在管理層在職期間就應當被確認,而不能將損失遞延到之后的會計期間中。事后約束是指在投資項目之后不可以隱藏虧損、遞延虧損、高估利潤等,以此使管理人員對于在建投資項目采取更嚴密的風控措施,若遇到虧損,亦會及時終止。
4.投資不足情況下的會計穩健性機制
一般而言,當國資企業的管理層與廣大股東權益一致時,管理層所進行的投資就可以實現最優化。但是如果企業自有資金存在不足,需要通過各種渠道來募集融資時,那么融資資金的提供者就會提出諸多限制條件,也就是融資約束。而這種融資約束,往往導致實際的投資不足,進而降低國資企業的投資效率。從理論上來說,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是國資企業募集資金的兩種重要形式。對于權益融資而言,企業高管掌握的信息比較充分,選擇融資的時機也就更為有利,即企業高管通常會選擇企業權益高估時進行融資,這樣的一個利差就可以形成權益差價。但是如果企業高管拒絕折價融資,就使得國資企業錯失投資良機,導致企業投資不足。對于債務融資而言,債權人獲得的企業信息并不能全都完整充分,只能參照當下市場貸款變動指標來判斷是否給予融資。相對而言,市場貸款的高利率對應高風險項目,市場機制抬升貸款的均衡利率水平。當銀行難以準確判斷國資公司財務健康狀況時,那些較低風險的國資企業項目也只能接受較高的市場均衡利率。因此,當國資企業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將難以融集到廉價而充裕的資金,造成國資企業投資不足。當前,國資企業大多通過國有商業銀行獲得企業經營的貸款,即國有商業銀行是這些國資企業最大的債權人。由此政府成為了國企與國有商行的最終控制人,這就使得政府在最終的債務風險化解過程中,會很自然的選擇犧牲國有商行利益去保護國有股東的權益。另一方面,當國資企業去國有商行貸款時,國有商行的審核過程相對寬松,而非像對待中小民營企業那般嚴謹,這就使國資企業失去了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動力。
三、相關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強化會計穩健性工作的推進和應用
目前,國際上對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大趨勢是逐漸放松減弱,這與大多數發達國家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緊密相關。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處于完善過程中的狀態來說,會計穩健性原則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目前我國的國資企業發展仍然不夠成熟,國資企業治理機制仍然不夠健全,過度投資與投資不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存在,會計穩健性原則在規范國資企業過度投資和推動其理性投資的作用依然巨大,所以在與國際化財務會計制度接軌之際,還應充分考慮我國國資企業自身所處環境的特殊性。
2.合理運用會計穩健性原則
在國資企業內部,過度地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造成的企業員工信息受挫等負面影響,也會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較大限制,從而降低企業的投資效率。因此,需要結合國資企業當前具體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適度實施會計穩健性原則,防止其產生反效果。
3.健全國資企業財務報告披露制度
依照會計穩健性的制度原則,進一步優化國資企業的財務報告披露制度。首先,要建立企業財務人員工作規范,努力提升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以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其次,要推動企業財務報告內容標準化工作,使得財務報告的閱讀人可以高效地找到關鍵數據分析,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黃震.制度化視角下會計穩健性問題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5):121-122.
[2]吳錫皓,胡國柳.不確定性、會計穩健性與分析師盈余預測[J].會計研究,2015,(9):27-34.
[3]畢超,魏喆妍.最終控制人特征與會計穩健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會計評論,2012,(1):89-115.
[4]張金鑫,王逸.會計穩健性與公司融資約束——基于兩類穩健性視角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3,(9):44-50.
[5]吳麗.企業管理防御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之芻議[J].全國流通經濟,2017,(30):19-20.
[6]鐘宇翔,呂懷立,李婉麗.管理層短視、會計穩健性與企業創新抑制[J].南開管理評論,2017,(6):163-177.
作者:陳蕾 單位:金華市通濟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