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保險發展改革路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農戶的參保意愿是影響農業保險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吉林省522個農戶的調查數據為依據,在構建農戶參保決策行為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在現有的農村治理結構下,基層組織對農業保險的推廣態度是農戶參保意愿的最重要影響因素,而提高農戶的受教育水平、增加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等舉措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戶對農業保險的參保意愿。
關鍵詞:
農業保險;參保意愿;影響因素
一、引言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分散和化解農業風險的風險轉嫁機制,是國際上重要的非價格農業保護工具,日益受到各國政府重視。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在政府高度重視下得到快速發展,截止2013年,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到306.7億,是2006年保費規模的38.2倍。其中,2007年~2013年,中央財政累計撥付財政補貼資金488.2億元,財政補貼政策對農業保險的拉動作用明顯。但是,隨著財政補貼政策的不斷深入,其面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補貼的可持續性遇到了障礙,因為在現行的補貼機制下,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補貼保費的比例已接近80%,普遍高于發達國家水平。以2013年為例,農業保險保費306.7億,扣除約80%的各級財政補貼,農戶實繳保費61億元左右,保險密度僅為10元/人,主要農作物承保面積11.06億畝,保險覆蓋率僅為44%,即便在政府如此高的財政補貼保費比例的情況下,從農戶保費收入、保險密度(農村人均農業保費)以及覆蓋率等指標也可以看出,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很低。本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試圖從農戶購買意愿出發,來研究農戶參保決策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吉林省五市(縣)522戶農民調查問卷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從而為提高農戶參保意愿,進而提升農業保險有效需求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參考。
二、文獻綜述
關于農戶的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問題,國內外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通過對文獻梳理,我們發現理論界認為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農戶的風險偏好,通常風險厭惡型決策者在面對精算公平的保險時會選擇購買保險,而風險偏好型的決策者則會做出相反的舉動;第二,保障水平太低,通常保障水平過低,農戶會認為農業保險沒有起到風險分散的作用而降低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欲望;第三,保險費率過高和農戶收入水平過低的矛盾降低了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可能性;第四,農戶的個體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也是影響農戶購買意愿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五,其他因素,諸如初始財富、是否務工、農業補貼政策、政府救濟和銀行貸款等其他風險補償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馮文麗,2004;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2007;寧滿秀、邢麗、鐘甫寧,2005;李彧揮、孫娟、高曉屹,2007;侯玲玲、穆月英、曾玉珍,2010;聶榮、王欣蘭、閆宇光,2013;張虎、孔榮,2014)
三、理論假設
1.購買決策。根據上文分析,農戶的購買決策基于期望效用理論,農戶是理性的經濟人,農業保險的購買行為是購買農業保險后期望效用和未購買農業保險的預期效用進行比較后理性選擇的結果。在公式(1)中,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保險費(P),初始財富(W0)確定較為容易,這就說明購買農業保險能確定農戶的效用水平,而農戶對不購買農業保險的預期效用的大小判斷則受農戶自身條件、風險態度和外部環境等因素所決定。
2.影響因素。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重點考察了我國目前的鄉村治理結構,認為目前的農村社會對地方行政部門存在高度依賴現象,農業保險購買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有農戶自身特征、農戶家庭特征、農戶風險態度、外部環境特征等四類:(1)農戶自身特征包括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指標變量。理論上年齡越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越強,但年齡小,其收入水平偏低,農業保險購買能力也弱。因此,農戶因素對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的影響取決于這兩種作用力的大小;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掌握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對農業保險作用的認識清晰,購買保險的動機更強一些。(2)農戶家庭特征包括收入、農業收入占比。一般來講,家庭年收入越高,其農業保險的購買力越強,但因收入越高,其抗風險能力越強,是否購買農業保險,將取決于兩因素作用的大小。(3)農戶風險態度主要從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和前三年自然災害平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這兩個指標來衡量農戶風險態度對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決策的影響。一般來講,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越高越傾向于通過農業保險來規避農業風險;前三年自然災害平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越大,則越傾向于購買農業保險來穩定收入水平;反之,農戶認為前三年自然災害平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越小,不會通過購買農業保險來穩定收入水平。(4)外部遠景特征在我國現有的鄉村治理結構下,農村社會對地方行政部門存在高度依賴,因此,村委會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行為有較大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農戶認為現有農業保險險種能夠滿足農戶自身分散農業風險的需要,則會通過購買農業保險來分散農業風險。
四、實證分析
1.樣本選擇。為了掌握農戶對農業保險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本文選擇了吉林省為樣本省份。吉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公主嶺、東豐、舒蘭、榆樹、九臺等縣(市)均是吉林省重要的玉米種植大縣。具體被調查農戶的選擇采用隨機選定的方式,每個縣市抽取若干村,每村隨機選取5戶~10戶作為農戶問卷調查對象。本次問卷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522份,有效率為94.9%,有效問卷中330戶在本年度購買了農業保險,192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其中63.22%的農戶購買了農業保險,這與吉林省農業保險覆蓋率比例大致相等,因此樣本具有代表性。
2.模型建立。本文基于研究需要,假定農戶是否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其結果有兩種:愿意和不愿意。以是否愿意購買農業保險作為被解釋變量,將“愿意購買”定義為y=1,“不愿意購買”定義為y=0,由于使用的被解釋變量是(0,1)變量,是一種二元選擇問題,所以,本文選取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作為實證分析的方法。
3.變量解釋及賦值。本文對模型變量具體賦值與定義如表1所示。
4.回歸結果及討論。根據上文各變量數據,運用EViews8.0軟件對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貧w結果如表2所示。實證結果顯示,模型預測采用購買農業保險的正確率為99.39%,不購買農業保險的正確率為99.48%,整體預測正確率為99.43%。Hosmer-Lemeshow檢驗值為0.1346,表明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度較好,接受觀察的數據與預測數據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回歸模型的LR統計量為661.855,P=0.000,說明回歸模型的系數顯著有效。影響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因素如下:(1)農戶自身受教育程度對購買農業保險意愿具有正向影響,年齡影響不顯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受教育程度越高,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越強,這與預期一致;年齡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年齡小,收入水平偏低,影響了其購買農業保險的能力。(2)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具有正向影響,家庭年收入在模型中不顯著。農業收入占比越高對農業保險的購買意愿越強,與預期一致;農戶家庭年收入越高,其抗風險能力就越強,從而用農業保險分散風險的需求弱。(3)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對購買農業保險意愿具有正向影響,這與預期一致;而連續三年平均每年自然災害對家庭收入的影響程度指標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農戶認為前三年自然災害平均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較小,不會通過購買農業保險這種方式來穩定收入水平。(4)外部環境特征中基層組織對推廣農業保險的態度指標和現有險種能否滿足農戶自身分散農業風險的需要指標都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具有同向影響作用,這與預期一致,其中,基層組織對農業保險的推廣態度是農戶參保意愿的最重要影響因素。
五、政策建議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吉林省五縣(市)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覆蓋率還有上升空間(現在僅為63%),而對農業保險還普遍缺乏了解(完全了解農業保險的農戶僅為7.1%)。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方法對調查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受教育程度、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現有險種能否滿足農戶自身分散農業風險的需要、基層組織對推廣農業保險的態度等5個因素。從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為有效提升農戶對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大農業保險正向宣傳的導向作用。政府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強化農業保險宣傳力度,提升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使農戶從主觀上意識到農業保險的意義和價值。
2.提高農戶的文化水平。農戶所受的教育是影響農業增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對初始教育進行投資是最有利的。為此,政府應當加強監督檢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落實情況,確保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全覆蓋,有條件的農村應積極試點十二年義務教育制度,提高農戶的受教育水平。
3.引導保險機構進行產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所面臨的風險具有多樣性、分散性特征,使農戶面臨的農業風險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多種類多層級的險種來滿足不同農戶分散農業風險的需要。所以,應通過創新補助等方式引導保險公司進行產品創新,滿足農戶對農業風險保障的多樣化需求。
4.政府應創新支農惠農方式。加入WTO后財政直接補貼農民的方式受到很大限制,政府應創新支農惠農方式,對農民補貼應逐漸從直接補貼轉向間接補貼,農業保險作為國際上的“綠箱政策”,應成為政府支農惠農的重要工具。所以,政府財政應縮減糧食種植補貼、災后直接補助方式,將這些資源以保費補貼的方式進行,增加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能力,提升農業保險覆蓋率。
5.正視基層組織作用。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實踐表明,正是由于基層組織的“協同推進”才推動了我國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本文的調研數據也表明,基層組織對農業保險的推廣態度是農戶參保意愿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但是在看到基層組織對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近幾年,基層組織克扣、截留保險費和理賠款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所以,要正視基層組織作用,既要發揮推動農業保險的作用,又要完善監管機制,避免因基層組織原因使農業保險的聲譽受到不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馮文麗.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與制度供給[J].金融研究,2004,(4).
[2]張躍華,史清華,顧海英.農業保險需求問題的一個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4).
[3]寧滿秀,邢麗,鐘甫寧.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決策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5,(6).
[4]李彧揮,孫娟,高曉屹.影響林農對林業保險需求的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永安市林農調查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5]侯玲玲,穆月英,曾玉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及對農戶購買保險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題,2010,(4).
[6]聶榮,王欣蘭,閆宇光.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需求的實證研究———基于遼寧省農村入戶調查的證據[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作者:許夢博 李新光 翁玉棟 單位: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