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養老基金投資收益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個人賬戶余額預測模型的建立
1.1模型建立的假設條件
假設條件1:2010年起,全國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員按繳費工資的8%做實個人賬戶。
假設條件2:職工參加工作的年齡。中國法定參加工作的年齡是十六周歲,而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的人口越來越多,因此,此模型中假定參加工作的年齡為二十五周歲。
假設條件3:繳費為每年年初繳納一次,費率為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暫不考慮職工繳納養老金在時間上的中斷及繳費費基縮小、資金流失等情況。在社會保險實踐中是每月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的,為了模型建立的要求和計算的方便,假定職工每年年初按年依照一定比例繳納個人賬戶養老金直到退休。繳納養老金的繳費費基為年工資收入總額,繳費率為年工資收入總額的一定比例。
假設條件4:職工工資按一定比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國民經濟的主要創造者就是勞動者,工資作為勞動者享受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主要形式,是勞動者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勞動者應該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工資收入自然應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相應提高。另外通貨膨脹也是影響國民生活水平的關鍵因素,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保證國民真實的生活水平,因此,模型中的逐年增加的工資收入是以扣除通貨膨脹率的真實工資增長率來計算的。
假設條件5:基金支出不考慮用于管理方面的費用,基金收入完全用于參保退休職工養老金的發放。
1.2模型的建立
1.2.1參保人數預測本文提及的職工人數和退休人數,不考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僅指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內的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參加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人數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在城鎮勞動適齡人口中實際就業的人口數,二是參加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人數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我國2008年城鎮就業人數為30210萬人,近十年的城鎮居民就業增長率為3.4%,因此預測2010年的城鎮就業人數為32299萬人。若職工25歲參加工作,根據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性為55歲,那么這一期人參加工作時間為35年,大約女性在2040年退休,男性在2045年退休。根據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預測,2045年城鎮退休人口為30459萬人,2050年城鎮退休人口為31100萬人,數據比較吻合,因此本文選擇了2010年就業的這一期人作為研究對象。2008年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1891.1萬人,假定參保在職人數年增長率為g,根據公式計算得到各年的參保繳費人數。g=[(1+本期勞動人口增長率)*本期覆蓋率/上一期覆蓋率]-1(1)根據公式1,預測出2010年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為22657萬人。
1.2.2宏觀經濟指標預測(1)繳費率預測繳費率是指養老保險繳費占職工繳費工資的比例。按照2005年《決定》規定,企業繳納費率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費率為工資總額的8%,共計養老保險繳費率上限為28%,其中工資總額的8%計入個人賬戶中。(2)繳費年限繳費年限的長短影響個人賬戶基金的積累額和投資收益額,繳費年限越長,個人賬戶基金投資運營的時間就越長,回報額自然越高。但依據模型的假設條件,選取工作年限為30年的職工作為研究對象,因此繳費年限設定為30年。(3)年平均工資和年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預測從1998~2008年中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數據分析中,可知2008年的年平均工資是29229元,扣除通貨膨脹率后的年平均實際工資增長率為7.99%,實際工資增長率在人均GD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下會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預測2010年為6%,之后會保持在4%左右,因此2010年的年平均工資水平為31614元。
1.2.3根據給付期限測定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投資回報率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下,個人賬戶養老金自身收支的平衡對維持整個養老保險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收不抵支和節余都會抑制養老保險中個人賬戶作用的充分發揮。個人賬戶養老金收不抵支時,意味著職工在退休后從個人賬戶中領取的退休金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水平,若按標準保證養老金的發放,必然會加大社會統籌的支付壓力;相反,當個人賬戶出現養老金節余時,職工退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儲存額大于職工未來領取的養老金在退休時的現值,這樣養老金可能會被子女繼承,這部分養老金失去了基本的養老作用,沒有在保障退休職工養老的方面發揮作用。因此,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的投資運營要能做到收支平衡。根據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平衡模型,可推導出養老金投資回報率i、給付期限m和給付系數α之間的關系,即α=1[(1+i)m-1][i×(1+i)m-1](2)根據中國2000年人口生命表,男性職工退休時的平均預期余命達17.9年,女性預期余命達23.25年。為保證退休職工的生活水平不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給付系數需保證在1/10-1/15之間。通過計算,如果這樣投資回報率要達到3%-9%之間。
1.2.4同期人個人賬戶中的養老保險基金在退休時的終值設職工a歲開始工作,并參加了養老保險,第一年的工資收入總額為w,工資增長率為g,繳費率為c,連續向個人賬戶繳納養老金n年直到b歲退休。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在國家的監督下由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投資運營,投資回報率為i,則職工每年向個人賬戶中繳納的養老金在職工退休時的終值即個人賬戶的儲存額S為:S=c×w×(1+i)n+c×w×(1+g)×(1+i)n-1+?+c×w×(1+g)n-1×(1+i)(3)當i=g時:S=n×c×w×(1+i)n(4)當i≠g時:S=c×w×(1+i)×[(1+i)n-(1+g)n]i-g(5)S′=N×S(6)
2社會保障水平“度”的測算社會保障水平的“度”,是指保持社會保障水平量的限度、幅度,即社會保障支出在多大限度內既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勵公民去積極勞動,推動國民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對公民的勞動積極性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度就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超度的社會保障水平會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社會保障水平的測算公式為,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支出總額/國內生產總值。Sˉ=SaG(7)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引入一個中間要素“工資等收入總額”,它是與勞動生產要素投入所創造的總產值相對應的一級分配內容,這樣就可以把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這種宏觀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水平測定公式進一步分解為兩個測定指標,一個是“社會保障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稱為社會保障負擔比重系數:Q=SaW(8)這一比重作為一個指標用以測定社會保障支出份額能否既能保證公民基本生活又激勵勞動者積極去勞動,事實表明:這一比重過低,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這一比重過高,不利于激勵勞動者的積極性,容易造成養懶人。另一個指標是“工資收入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成為勞動生產要素分配比例系數:H=WG(9)這一比重作為指標用以測定國民經濟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能否正常進行。這一比重過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未能得到基本保證,影響勞動者勞動積極性甚至引起勞動者反抗;這一比重過高,資金積累減少,影響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將以上公式組合整理得出:Sˉ=SaG=SaW×WG=Q×H(10)
2.1社會保障負擔系數的數理分析社會保障負擔系數模型的公式是:Q=SaW(11)社會保險支出項目由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構成,因此Q=O+Z+E+J+M(12)公式(12)中,Q代表社會保障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O、Z、E、J、M分別代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社會福利優撫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O=OaC(13)公式(13)中,O代表養老金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Oa代表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C代表養老金的替代率。Z=0.5DF(14)公式(14)中,Z代表失業金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比重,D代表自然失業率,F為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0.5為失業金年獲得系數。根據國內外經驗和社會保障法規,醫療保障費用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10%~12%,工傷、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的1.5%,社會福利和優撫支出占工資收入總額1.5%,為適度保障水平的限度。
2.2勞動生產要素分配系數的數理分析勞動生產要素分配系數是指勞動工資等收入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系數,計算公式是:H=WG(15)若勞動生產要素分配系數比重過低,勞動生產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總產值未實現應有的增長而提高,影響勞動人口的投入和生產的積極性。若它的比重系數過高,擠占了資本生產要素投入所應得到的利潤分配,影響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勞動生產要素分配系數值的研究,重要的理論依據是“柯布-道格拉斯總量生產函數”原理。具體公式是:Y=ALaK1-a(16)這個函數所要表明的是,在社會的技術水平為A的條件下,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對于生產總量的作用和影響如何。他們當時推算出,a=3/4,1-a=1/4。由此可知,勞動生產要素分配比例系數為75%,資本生產要素分配比例系數為15%。
3不同基金投資回報率下的社會保障水平測定由于本文分析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對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因此對社會保障水平的測定里選取適度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社會優撫水平系數作為基數。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分為兩個層次的保障,第一個層次來自于實行現收現付制的社會統籌基金,它與職工過去的資歷、對社會的貢獻水平及在職期間的薪酬水平相聯系;第二個層次屬于自我保障形式,比第一個層次的保障力度更大一些,來自積累制的個人賬戶基金,這個層次的給付水平主要取決于個人賬戶基金的投資收益水平,受投資收益率的影響。隨著個人賬戶制度的不斷發展,未來發揮主要養老保障作用的必然是個人賬戶基金,根據相關資料計算,未來個人賬戶基金的替代水平占整體水平的55%。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及其預測,GDP增長率將逐年降低,2010年為7%,2030年為5%,2050年將至4%,以后保持穩定。預計2040年GDP水平達到1299478.4億元。老年人是社會保障的主要對象,因此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直接關系到社會保障支出的能力,個人賬戶基金具有長期積累性,能夠形成資金規模進行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經過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與社會保障水平之間有高度相關性。相關和回歸分析結構見圖1。根據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與社會保障水平之間的關系,應用origin軟件計算得出回歸方程。統計分析結果說明:
第一,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與社會保障水平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相關系數R=0.97。事實和理論也正是如此,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率增加,個人賬戶基金積累額相應就會增加,在職工達到退休年齡時,從個人賬戶領取的養老金會越多,保障水平也就越高。
第二,回歸方程中的自變量系數B的具體數值,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規律:當個人賬戶基金的投資收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社會保障水平就相應提高約0.51個百分點,這個比例說明了個人賬戶基金的投資收益率對社會保障水平有較大的影響。若城鎮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為60%,那么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越高,統籌基金的壓力越小,這樣可以將統籌基金用于解決我國在轉制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彌補養老保險金的資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