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回顧及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業信息技術對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紹了農業信息技術的內涵,回顧了國內外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的4個主要發展,分析了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提出了農業信息技術未來發展重點與發展建議。旨在為促進國內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物聯網;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農業
0引言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ElectronicNumericalAnd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各行各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信息科學與農業科學的相互滲透也深刻影響著農業科技發展,催生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即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的內涵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廣義上可以定義為基于計算機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的,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回顧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60年代開展的,以科學統計計算為主的農業計算機應用;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開展的數據處理、模擬模型和知識處理的研究,典型代表技術為農業專家系統;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以網絡信息服務、3S[遙感技術(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技術、智能控制等應用為主的全面信息化時期,典型代表技術為精準農業技術;第四階段是2008年以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典型代表技術為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農業機器人技術。世界農業發展和國內外信息技術實踐經驗表明,農業專家系統、精準作業技術與裝備、農業機器人、農業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和產品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業投入品,能顯著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面臨著誰來種地、怎樣把地種好的重大問題,面臨著質量效益不高和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嚴峻挑戰。回顧過去,農業信息技術為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展望未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智能農業技術已成為中國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有鑒于此,筆者對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回顧和展望,與農業信息技術界的同行進行交流,以繼續促進國內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加快建立信息化主導、生物技術引領、智能化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
1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回顧
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起步晚,但與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相比,大致也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是以電子計算機作為工具和手段,開展農業科學統計計算、農業數據處理等農業計算應用,為農業信息技術的萌芽期(農業信息技術1.0時代);第二階段為20世紀80—90年代,主要是以數據庫建設和計算機軟件開發為主,開展農業數字模型與模擬、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知識/信息處理等研究與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技術為農業專家系統,為農業信息技術的成長期(農業信息技術2.0時代);第三階段為21世紀初—2010年前后,主要是以網站信息服務、計算機軟件及電子產品開發為主,開展農業3S技術、農業知識/信息服務、大田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自動化控制等研究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技術為數字農業技術和精準農業技術,為農業信息技術的成熟期(農業信息技術3.0時代);第四階段為2011年至今,主要表現為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和農業智能裝備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新一代農業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稱之為農業信息技術的4.0時代。
1.1農業信息技術
1.0階段(1978—1985年左右)1978年5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開展農業科研工作刻不容緩》的社論,指出“要積極開展原子能、遙感和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在農、林、牧、漁方面應用的研究,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從而開啟了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的序幕。《江蘇農業科技》1978年第5期發表了題為《電子計算機與農業科學》的綜述性文章,回顧和展望了電子計算機在農業育種數據處理分析、氣象與病蟲預測預報、農業模擬試驗、農產品品質快速測量、動物營養估計與遺傳控制、大型溫室與人工氣候室環境控制,以及農業區劃和情報檢索等方面的應用,這是國內較早系統介紹和分析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文章。此后,開封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李莉[1]利用計算機對農業試驗數據進行了方差分析的驗證工作,南京農學院劉正華[2]利用計算機編制了測定計算遺傳距離和聚類分析的程序。從1983年起,相關學者先后探索了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農業產量預測[3]、農業數據管理與分析[4]、農業氣象預報[4-5]、飼料配方計算[6-7]、農業機械選配[8]、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劃分[9]、農業氣候模擬[10]、農業經濟數據處理[11]等方面的應用,計算機從此成為農業科研人員的重要工具。
1.2農業信息技術
2.0階段(1985—2002年左右)基層農業生產人員對農業領域專家的迫切需求以及國外農業專家系統的成功經驗,使得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是國內較早開展農業專家系統開發的單位,研制的小麥施肥專家咨詢系統[12]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國內學者陸續開發了生物育種[13]、小麥赤霉病預報[14]、水稻推薦施肥[15]、小麥條銹病流行程度趨勢預測[16]、麥田一代粘蟲測報[17]、飼料配方[18]、區域農業規劃[19]、稻縱卷葉螟管理[20]、棉花管理[21]、黃瓜病害診斷與防治[22]、果樹害蟲識別及防治[23]、冬小麥苗情診斷[24]、池塘高產養殖設計[25]、甜菜生產[26]、小麥綜合管理[27]、雞常見疾病診斷[28]、奶牛線性外貌評定[29]等一系列農業專家系統。1996—2002年國家“863”計劃持續在全國開展以農業專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建設,這段時間農業專家系統技術取得了2項重大突破,一是出現了開發農業專家系統的平臺工具[30-33],使農業技術人員不需要掌握軟件開發知識就可以開發農業專家系統,加速了農業專家系統在不同地區、不同農業動植物種類中的開發應用;二是農業專家系統的運行環境實現了由單機版向網絡版、移動終端版等多種環境的轉變[34-38],加大了農業專家系統的推廣應用規模。在此基礎上,農業專家系統技術先后在全國23個省級示范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電腦農業”,并于2003年12月獲得世界信息首腦峰會大獎(WorldSummitAward)。
1.3農業信息技術
3.0階段(1996—2010左右)從1996年開始,繼農業專家系統之后,有2個詞可以作為農業信息技術的符號,一個是“PrecisionAgriculture”(精準農業),一個是“DigitalAgriculture”(數字農業),代表了農業信息技術領域2個各有側重點的技術方向,并一直沿用至今。“PrecisionAgriculture”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發達國家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以信息技術和智能農機為支撐的現代農業。關于“PrecisionAgriculture”,國內有3種翻譯,即“精準農業”、“精確農業”和“精細農業”。1996年,《科技潮》雜志介紹了國外的精確農業技術,隨后多名學者[39-43]相繼撰文介紹或展望精準農業技術,1998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成立精細農業研究中心,開始布局精準農業技術研究。1999年,原國家計委正式批準北京市建設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同年,北京市率先成立農業信息技術專業研發機構——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從1999年開始,國內學者[44-46]開始探索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研究與實踐,GPS技術[47-49]、GIS技術[50]、遙感技術[51-52]等逐步應用于農業領域,到2003年,初步形成了以變量施肥技術[50,53-55]、精準灌溉技術[56]、信息獲取技術[57]、信息處理與決策系統[58-59]等為主的中國精準農業技術體系。2003年,由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鎮)也初步建成,奠定了國內實施精準農業的技術和實踐基礎。“DigitalAgriculture”一詞來源于“DigitalEarth”(數字地球)。美國前副總統戈爾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開幕典禮上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認識二十一世紀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演說,首次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前期國內對于“數字農業”的認識[60-61],與對精準農業的認識基本相同。2001年,南京農業大學的高亮之[62]較早、較系統闡述了“數字農業”的內涵和技術體系,提出了數字農業是“農業過程的全面數字化(包括各種因素的數字化和各種過程的數字化)”的觀點,認為農業模型是數字農業的科學基礎與核心技術。
2003年3月,科技部在北京召開了“數字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研討會,會議內容涵蓋了“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核心技術內容。“十一五”期間(2006—2010),科技部先后在“863”計劃現代農業領域中設立了“數字農業技術專題”和“精準農業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先后啟動了“現代農村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項目和“西部民族地區電子農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村鎮數字化管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一批重點項目,國內相關單位重點圍繞農業生物-環境信息獲取與解析技術、農業過程數字模型與系統仿真技術、虛擬農業與數字化設計技術、農業數字化管理和控制、精準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精準農業集成平臺與示范、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農產品流通信息化、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省域和鎮域農村信息服務系統開發與技術集成示范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截至2010年,國內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構建和完善了小麥[63-64]、水稻[65]、玉米[66]以及主要溫室作物生長模擬模型[67]和生產管理決策系統[68];構建了奶牛[69]、生豬[70]、水產[71-72]等動物精準養殖技術體系;開發了糧油[73]、畜禽[74-75]、水產[76]、果蔬[77]等主要農產品質量跟蹤與溯源系統。精準農業技術和裝備研究取得重大技術創新,突破了車載土壤水分與壓實復合傳感器[78]、光纖式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檢測[79]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研制了嵌入式農機機載控制終端、輔助作業導航指示器[80]等配套產品,解決了國內目前小型聯合收割機實現自動化測產的技術難題;研制的智能化“溫室娃娃”[81],實現了復雜條件下溫室環境的智能化管理。農村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重要進展,開發了專業化、個性化的智能農業搜索引擎[82-83],研制了面向種植和養殖生產全程、農產品流通[84]、縣域農業資源管理與決策、農村社區政務管理[85]和農民培訓等領域的農村軟硬件技術產品,在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寧夏等地區開展了農村信息化技術的典型應用示范并取得良好效果。
1.4農業信息技術
4.0階段(2011年至今)
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在2009年1月得到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積極回應,2009年8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在無錫視察時指出:“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迅速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以此為起點,中國農業信息技術進入了以農業物聯網技術為關鍵詞的全面開發應用階段,相比前3個階段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主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一階段最大的變化在于企業尤其是從事計算機和信息通訊技術的企業開始向農業信息技術領域進軍。從2011年起,科技部設立了“農村與農業信息化科技發展”重點專項,部署了農業物聯網技術、數字農業技術、農業精準作業技術、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農村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等7項重點任務,并在國家“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支持了9個項目(表1)。專項實施以來,突破了農業生產環境感知[86]、農產品加工流通過程質量安全信息感知[87]、食品安全云架構平臺[88]等關鍵技術產品,構建了面向生產、流通全程的食品質量安全農業物聯網架構體系。研究了大田作物精準監測[89-90]、輕簡農田作業機械自動導航[91]、規模化旱/水田環境精準栽植[92]、肥藥精準施用[93-94]等農業精準作業關鍵技術和裝備。研制了植物養分、葉面積冠層信息傳感[95]、動物群體發熱疫情監測、農產品產地包裝防偽[96]、全自動果蔬育苗與嫁接[97]等一批新產品。研發了基于光學檢測機理的水體濁度傳感器、智能氨氮復合傳感器、水產養殖水體電導率傳感器、基于雙探測器的水體葉綠素濃度在線檢測裝置[98]。開發完善了農村農業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服務工具[99]、基于情境感知與個性化智能推送技術的農業信息資源多網系統[100]、農業資源整合業務流引擎,研發了農林植物及設施環境三維建模軟件[101]等系列產品。建立了北京、山東、湖南、廣東、重慶、浙江、安徽等13個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市。促進了國內農業信息技術領域的大面積應用推廣。
2國內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形勢
2.1國內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內農業信息技術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農業傳感器與物聯網、動植物生命與環境信息感知、多尺度農業遙感信息融合、動植物生長數字化模擬與設計、農產品質量安全無損檢測、農業飛行器智能控制與信息獲取、農業機器人智能識別與控制、農業精準作業技術與裝備、全自動智能化動植物工廠等技術的智能化農業技術體系。但與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在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化水平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
2.1.1核心關鍵技術多處于跟蹤階段
根據科技部《“十三五”數字農業領域國內外技術競爭綜合研究報告》,中國除“農業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和“動植物生命與環境信息感知技術”達到了與國際并行的水平外,絕大多數的智能農業關鍵技術處于跟蹤階段,總體發展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平均相差12年。中國在基礎研究和領先優勢技術均不及主要發達國家,且基礎研究成果向優勢技術轉化的能力較弱。
2.1.2產業化水平總體落后
與領先國家相比,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發仍處于實驗室、中試階段,而發達國家的相關技術已經進入了產業化階段。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國內的應用研究相比于其他技術而言起步更晚,還基本處于實驗室階段,而其他技術正在逐步向中試階段邁進。
2.1.3科技研發投入機制亟待完善
對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投入特別是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體偏少。“十二五”期間,國內對整個農業信息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10億元人民幣,而僅在2013年,孟山都公司就斥資9.3億美元收購保險公司Climate,期望以大數據技術再造“下一個農業時代”;歐盟則在2011—2013年間,每年新增2億歐元用于提高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同時設置3億歐元專款用于建設物聯網產業中的相關項目。
2.2國內農業信息技術發展面臨的形勢
2016年3月,谷歌(ogle)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阿爾法圍棋(Alpha)擊敗韓國棋手李世石,全球掀起了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國際上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與農業領域的融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建立了農業機器人國家實驗室,提出智能農業研究計劃,預計到2020年,美國平均每個農場將擁有50臺連接物聯網的設備。日本2014年啟動實施“戰略創新/創造計劃”(Cross-MinisterialStrategicInnovationPromotionProgram,SIP),并于2015年啟動了基于智能機械+IT的“下一代農林水產業創造技術”。英國國家精準農業研究中心在歐盟FP7支持下,正實施FutureFarm智能農業項目,研發除草機器人,替代化學農藥。加拿大聯邦政府預測與策劃組織在其的《MetaScan3:新興技術與相關信息圖》報告中指出,土壤與作物感應器(傳感器)、家畜生物識別技術、變速收割控制、農業機器人、機械化農場網絡、封閉式生態系統、垂直(工廠化)農業等技術將在未來5~10年進入生產實際,改變傳統農業。利用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傳統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大趨勢。2017年7月,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中部署了“智能農業”產業升級重大任務,指出要研制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建立典型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開展智能農場、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牧場、智能漁場、智能果園、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集成應用示范。為未來一段時間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農業新技術未來發展重點與建議
面向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前沿,面向國內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未來一段時間,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應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目標,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農業領域融合發展的基礎理論突破、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產品創制、標準規范制定和典型應用示范,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服務”為特征的農業智能生產技術體系、農業知識智能服務體系和智能農業產業體系,支撐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電腦替代人腦”、“機器替代人力”、“自主可控替代技術進口”3個轉變,全面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3.1智能農業關鍵技術研發
針對農業“非結構化復雜農田作業環境與作業對象的生物特性”等特點,研究智能農業總體技術、理論方法、核心技術和軟硬件工具,構建智能農業應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架構體系。
3.2智能農業重大產品創制
面向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智能農業產業培育,創制并熟化一批農業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業、智能服務等智能農業重大技術產品,培育形成產業鏈條完整、產業集群度高的智能農業產業。
3.3智能農業技術集成應用
面向智能農業生產價值鏈,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農業深度跨界融合,建立高可控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農場、智能牧場、智能漁場、智能果園、農業裝備智能工廠、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和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技術集成和應用模式,構建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產方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3.4農業知識智能服務工程
重點面向農村地區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化、個性化主動服務的重大需求,構建面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農村商務和基層政務等應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的農業知識智能服務平臺,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農業知識主動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莉.一個對農業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的計算機程序[J].河南農林科技,1981(9):38-40.
[2]劉正華.微型電子計算機在我院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初步應用[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2(2):126.
[3]張正鈾,區進明,甘虹,等.利用電子計算機預報農業產量[J].廣西科學院學報,1983(1):100-102.
[4]王遺寶.微型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1983(5):19-20.
[5]楊培初.“氣象為農業服務中的計算機應用開發研究”取得初步進展[J].浙江氣象科技,1984(4):73.
[6]高冰飛.應用微型計算機篩選飼料配方程序在我省農業上首次通過鑒定[J].四川畜牧獸醫,1984(4):57.
[7]于風歧.電子計算機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二)——成套飼料配方自動計算程序[J].新疆農墾科技,1984(6):51-52.
[8]金炯官,金錫禧.應用微型電子計算機合理選配農業機械的基本方法[J].延邊農學院學報,1984(1):83-89.
[9]張步艱,張學群.電子計算機在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劃分上的應用[J].經濟地理,1985(2):123-128.
[10]高亮之,HannawayDB.苜蓿生產的農業氣候計算機模擬模式—ALFAMOD[J].江蘇農業學報,1985(2):1-11.
[11]周義桃,路則欽,胡燕.計算機在農業經濟數據處理上的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1986:20-27.
[12]熊范綸,郭霖,吳文榮.砂僵黑土小麥施肥計算機專家咨詢系統[J].信息與控制,1987(2):7-11.
[13]王申康.生物遺傳育種專家系統[J].信息與控制,1988(3):19-23.
[14]姚益平,林凈荷,朱睦均.小麥赤霉病預報專家系統建立和應用[J].浙江氣象科技,1988(4):34-37.
[15]金安世,陳秋,孫芙英,等.水稻推薦施肥專家咨詢系統的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1990(1):4-8.
[16]肖長林,曾士邁.小麥條銹病流行程度趨勢預測專家系統雛型[J].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0(S1):126-132.
[17]程登發.麥田一代粘蟲測報專家系統研究[A].北京昆蟲學會.北京昆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北京昆蟲學會,1990:2.
[18]楊劍霄.《飼料配方專家系統》在西安通過技術鑒定[J].糧食加工,1990(4):16.
[19]黨延忠.專家知識在區域農業規劃決策支持系統中的組織與應用[J].系統工程,1991(4):67-72.
[20]胡全勝,徐瑞琳,王鼎元,等.稻縱卷葉螟管理專家系統[J].安徽農學院學報,1991(3):227-233.
[21]郭向東,肖熒南,陳端生.棉花管理專家系統的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1991(2):66-71.
[22]宋述堯,張大克,王增輝,等.大棚黃瓜病害診斷與防治專家知識系統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1991(1):57-61.
[23]李元覺.果樹害蟲識別及防治專家系統[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3):90-93.
[24]陶炳炎,張建華.冬小麥苗情診斷專家系統(WWSDES)[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2(3):396-405.
[25]李小福.池塘高產養殖設計專家咨詢系統[A].東北工學院,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遼寧省信息中心.第十屆全國數據庫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2:5.
[26]高華援,李今松,劉墨祥.農業專家系統及其在甜菜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3(S1):208-210.
[27]趙春江.一個基于模型的小麥管理專家系統(ESWCM)[A].中國園藝學會.第一屆全國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學術會文集[C].中國園藝學會,1993:7.
[28]陸昌華,李國梁,王啟明,等.雞常見疾病專家系統的研究[J].計算機農業應用,1994(2):10-13.
[29]楊印生,張德駿.奶牛線性外貌評定專家系統的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1995(2):32-36.
[30]周桂紅,鄭磊,黃麗華,等.農業專家系統生成工具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1999(3):53-59.
[31]涂運華,王東輝,趙春江.基于WindowsCE的HPC/PDA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的研究與開發[J].高技術通訊,2000(10):28-31.
[32]淮曉永,熊范綸.一個智能型模糊專家系統開發工具——IFEST[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0,13(4):456-461.
[33]楊寶祝,趙春江,孫想,等.節水灌溉專家決策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節水灌溉,2002(2):17-19,23.
[34]楊靜,楊盤洪.面向Internet/Intranet的山西省農業專家系統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3):230-233.
[35]王紀華,楊信廷,王北洪,等.基于HPC開發平臺的農業專家系統知識庫的構建[J].計算機與農業,2001(4):13-16.
[36]歐陽建權,錢躍良,李錦濤,等.基于PDA的農業專家系統的知識表示與推理策略[J].計算機科學,2001(11):40-43.
[37]楊寶祝,趙春江,李愛平,等.網絡化、構件化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PAID)的研究與應用[J].高技術通訊,2002(3):5-9.
[38]陳立平,王東輝,趙春江,等.掌上電腦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的研究與開發[J].農業工程學報,2002(3):142-145.
[39]王立平.大有可為的精準農業[J].中國農技推廣,1997(6):17.
[40]王立平.精準農業——一種新型農業[J].農業信息探索,1998(2):48.
[41]李道亮,傅澤田.精準農業推動農機精準化[J].華夏星火,1998(11):62.
[42]金繼運.“精準農業”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前景[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8,4(1):1-7.
[43]鄺樸生.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及實施概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8,21(4):81-85.
[44]汪懋華.“精準農業”發展與工程技術創新[J].農業工程學報,1999,15(1):1-8.
[45]鄺樸生,劉剛,鄺繼雙.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初探[J].農業工程學報,1999,15(3):1-4.
[46]羅錫文,張泰嶺,洪添勝.“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及其應用[J].農業機械學報,2001,32(2):103-106.
[47]張利民,羅錫文.差分GPS定位技術在土壤耕作阻力測量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1999,15(4):35-39.
[48]劉剛.精準農業與GPS農業應用[J].全球定位系統,2000,25(2):12-16.
[49]馬友華,轉可欽,EwaldSchnug.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現代農業中的運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0,16(2):40-42.
[50]鄺繼雙.變量施肥智能空間決策支持系統VRF-ISDSS——地理信息系統ArcViewGIS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23(3):91-94,97.
[51]程一松,胡春勝.高光譜遙感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17(3):193-195.
[52]姜城,金繼運,張維理.TM遙感與地塊內冬小麥產量變異[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1,16(1):23-27.
[53]張書慧,馬成林,于春玲.應用于精確農業變量施肥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2):153-155.
[54]韓樹豐,何勇.作物需氮的遙感測量及變量施肥技術[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5):28-33.
[55]高祥照,胡克林,郭焱,等.土壤養分與作物產量的空間變異特征與精確施肥[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6):660-666.
[56]劉根深.GPS節水灌溉系統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0,16(2):24-27.
[57]張小超,王一鳴,方憲法,等.精準農業的信息獲取技術[J].農業機械學報,2002,33(6):125-128.
[58]何勇,方慧,馮雷.基于GPS和GIS的精細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1):145-149.
[59]陳立平,趙春江,劉學馨,等.精準農業智能決策支持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2):145-148.
[60]鄭文缽.數字農業──21世紀的新型農業模式[J].世界科學,2000(1):38-39.
[61]歐陽濤,李群.論數字農業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4):1-3.
[62]高亮之.數字農業與中國農業發展[J].計算機與農業,2001(9):1-3.
[63]曹衛星,李存東,李旭,等.基于作物模型的專家系統預測和決策功能的結合[J].計算機與農業,1998(2):8-10.
[64]朱艷,曹衛星,王其猛,等.基于知識模型和生長模型的小麥管理決策支持系統[J].中國農業科學,2004(6):814-820.
[65]嚴定春,朱艷,曹衛星,等.水稻群體生長指標動態的知識模型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5(1):38-44.
[66]郭新宇,趙春江,肖伯祥,等.玉米三維重構及可視化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7(4):144-148.
[67]杜克明,孫忠富,王迎春,等.基于Web的溫室作物模擬系統的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6(8):256-259.
[68]孫忠富,張志斌,仝乘風,等.溫室番茄生產實時在線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的研制[J].農業工程學報,2001(4):75-78.
[69]陳波,熊本海,邵長虹.奶牛日糧配方養分診斷系統的應用[J].中國畜牧獸醫,2008(9):78-81.
[70]熊本海,傅潤亭,林兆輝,等.生豬及其產品從農場到餐桌質量溯源解決方案——以天津市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09(1):230-237.
[71]李道亮,傅澤田,馬莉,等.智能化水產養殖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初步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0(4):135-138.
[72]王鵬祥,苗雷,湯濤林,等.水產養殖自動化系統的防雷保護技術[J].漁業現代化,2009(5):23-26.
[73]鄭火國,劉世洪,孟泓,等.糧油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09(9):3243-3249.
[74]陸昌華.畜禽及畜禽產品的溯源體系構建[J].中國家禽,2009(14):5-9.
[75]熊本海,馬月輝,羅清堯,等.中國畜禽品種資源網絡數據庫系統的構建[J].畜牧獸醫學報,2005(1):43-47.
[76]楊信廷,孫傳恒,錢建平,等.基于流程編碼的水產養殖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構建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8(2):159-164.
[77]楊信廷,錢建平,孫傳恒,等.蔬菜安全生產管理及質量追溯系統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8(3):162-166.
[78]林劍輝,孫宇瑞,曾慶猛,等.土壤圓錐指數、水分與容重耦合模型的試驗比較——Ⅰ.模型性能的統計檢驗與容重預測[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8(6):779-786.
[79]朱兆龍,何東健,李敏通.一種土壤團聚體穩定性評估系統[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0(S1):152-159.
[80]孟志軍,付衛強,劉卉,等.面向土地精細平整的車載三維地形測量系統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9(S2):255-259.
[81]喬曉軍,張云輝,王成.便攜式設施環境智能語音監控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3-27.
[82]牛方,曲甘國,輝徐勇,等.基于WebService的農業信息協同服務系統[J].農業網絡信息,2009(9):28-32,41.
[83]周鵬,吳華瑞,趙春江,等.基于Nutch農業搜索引擎的研究與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9(3):610-612.
[84]趙春江,李輝,吳華瑞.農產品電子標簽防偽系統逆向攻擊模型[J].農業工程學報,2009(S2):97-103.
[85]顧靜秋,吳華瑞,朱華吉.小城鎮移動電子政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1):98-101,113.
[86]何勇,彭繼宇,劉飛,等.基于光譜和成像技術的作物養分生理信息快速檢測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74-189.
[87]楊信廷.農產品物流過程產品跟蹤與品質預警技術研究與應用[A].2014冷鏈物流科技創新和食品安全高層論壇暨北京制冷學會第九屆冷藏鏈高級研討會[C].2014:1-9.
[88]鄭立榮,王俊宇,韓偉力,等.農業物聯網體系架構與應用服務支撐平臺[J].科技資訊,2016(7):168-169.
[89]李民贊,鄭立華,安曉飛,等.土壤成分與特性參數光譜快速檢測方法及傳感技術[J].農業機械學報,2013(3):73-87.
[90]孟志軍,趙春江,劉卉,等.面向農田信息采集的數字照片空間標識索引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4):196-200.
[91]羅錫文.農田作業機械智能導航控制技術與產品研發[J].中國科技成果,2014(11):19-20.
[92]羅錫文,廖娟,胡煉,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6(1):1-11.
[93]王秀,馬偉,張睿,等.設施蔬菜滴灌注肥控制系統水肥均勻性試驗[J].中國蔬菜,2011(22):108-111.
[94]何雄奎.大力推進中國農業航空植保產業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15(3):10-11.
[95]何勇,趙春江,吳迪,等.作物-環境信息的快速獲取技術與傳感儀器[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0(1):1-20.
[96]周超,孫傳恒,趙麗,等.農產品原產地防偽標識包裝系統設計與應用[J].農業機械學報,2012,43(9):125-130,172.
[97]姜凱,王秀,張騫,等.茄果類蔬菜嫁接裝置設計與試驗[J].農機化研究,2015(4):131-135,139.
[98]劉杰,于合龍,李道亮,等.基于物聯網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方法與系統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12):193-196.
[99]李鋒,吳華瑞,朱華吉,等.小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合優化召回模型[J].農業機械學報,2012(11):157-162.
[100]朱華吉,吳華瑞,馬少娟.空間目標增量時空變化分類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3(3):339-343.
[101]肖伯祥,郭新宇,陸聲鏈,等.植物三維形態虛擬仿真技術體系研究[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2(4):539-551.
作者:趙春江;楊信廷;李斌;李明;閆華 單位: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