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網絡輿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影響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網絡輿論機制
1.學校網絡信息的放大機制將現實凸顯于網絡,使兩者產生互動,能不斷增強網絡信息傳播的逐漸放大效果。校園網絡作為學生討論,傳播信息的集中營,不僅會及時更新社會上突發性的新鮮事件,還會反映出現實中個人的生活矛盾糾紛等信息[3]。由此可見,校園網絡的放大機制能夠全面的展現出學生的思想狀態以及生活態度,引發更多使用者的關注。
2.學校網絡輿論的“議程設置”效應常在校園BBS中,都會設有“十大熱門話題”等類似欄目。此類欄目已然成為了大學生關注時事,獲取熱點信息的最佳途徑。凡是能夠在十大熱門話題欄目中錄入的問題或事件,一般都會最快速度地在校園中傳播,成為學生業余時間重點討論對象。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問題會被收錄呢?通常要看它是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回帖。換句話說就是一篇帖子雖然沒有很多回帖,但是其回復時間相對較為集中,也就可以視為學校十大熱門話題。實踐證明,部分學生可以具有目的性的組織來回復某一話題,以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此種行為就是利用了媒介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效應。
3.信息在學生群體中的“二級傳播”效應人們一般會認為利用校園BBS在校園傳播熱點信息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信息二級傳播。通常發生在校園BBS中活躍群體間的信息傳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在此之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討論屬于一級傳播,它被歸屬于群體傳播以及人際傳播的范圍之內。而上文所提及到的二級傳播,指的是一級傳播完成之后,通過校園BBS傳播給大學生,此傳播對于那些只是瀏覽網站而不發表評論的學生來說同樣會對其產生影響,這一傳播通常被歸于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范圍內。所以校園BBS所具備的“二級傳播”實質上是根據BBS自身具備的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以及人際傳播模式所決定的。
4.校園BBS中存在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對于大眾傳播而言,德國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曾指出,其存有一種“沉默螺旋”的現象。當某一具體的時事熱點產生后,校園BBS中最為活躍的用者通常都會積極的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此時他們的相關評論就會隨著其實踐的傳播以及呈現給其他的使用者。關注帖子的人數一旦增加,這些活躍的用者所產生的評論就會變成一種“強勢聲音”,致使其他的用戶在不自覺中逐漸接受這些觀點。所以這種具有統治性的“強勢聲音”具有了越來越高的支持率;反之與其保持對立的一面人數就會越來越少。因此便產生了一方在活躍表述,另一方逐漸沉默的現象,也就是這里所說的“沉默螺旋”的現象。所以不難看出,要想充分發揮出校園BBS中的輿論引導作用,就必須足夠重視這一現象。
二、網絡輿論強化管理與引導的建議
1.針對校園信息的網絡環境,著實掌握其熱門話題的主動權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校園網來成為了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針對這一現象來說,我們應著重考慮兩方面內容:首先,高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應該基于校園的網絡環境,結合其具體的優勢以及以往的實踐經驗,加快校園網絡平臺的改善,促進校園內熱點話題的快速生長,從而完美設置出高校學生日常話題的“議程”;其次,要充分調動學校先進骨干以及學生干部的積極主動性,加快校園網絡熱點的構建效率。只有做到了這兩點,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熱門話題的主動權,充分發揮出校園網絡輿論的真實作用。
2.網絡輿論發展的“參照系”,全方位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利用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在校園網絡這一優勢,把握有利時機,借用網絡平臺積極開展相關的教育工作。在充分了解校園信息網絡環境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絡輿論發展的“參照系”,有效領導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長遠發展。因為網絡輿論的主體不具備相關的組織性,具有分散性等特點,導致公眾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無法明確對于具體的社會問題,改用何種觀點和態度去應對。此刻就需要依靠所謂的“參考系”的指導。原因很簡單,因為輿論傾向的形成一般都會受到參考系的影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偌大的校園信息環境下,必須盡力創造出和諧的輿論環境,為其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系,唯有這樣才能促進網絡輿論的正確發展,實現其對學生的指導性作用。
3.徹底了解網絡輿論影響的具體規律,提高網絡引導工作的時效性校園網絡輿論要想更好的對學生的行為思想產生有利影響,就必須依賴于網絡的傳播機制以及其相應的傳播規律。因此為了有效地提高網絡輿論的引導及宣傳的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落實具體的教學方案,及時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徹底掌握網絡輿論影響的具體規律。比如,有些錯誤的言論容易受到“沉默的螺旋”的影響,成為網上輿論的主要板塊,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易受誤導。在這一問題出現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社會輿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發揮宣傳骨干的力量,同時發表具有說服力的觀點,從而減少消極觀念對學生的影響,使輿論的正能量得到充分發揮。
作者:劉佳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