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學生網絡輿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中國新媒體身上,承載了過重的輿論表達訴求,造成了新媒體表達空間的無序和扭曲。”[13]對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進行引導,意在讓大學生多一點獨立思考少一點盲目從眾,多一點客觀理性少一點沖動偏激,多一份事實了解少一份稀里糊涂。無論是基于理論層面的分析,還是基于現實層面的考量,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都具有合理性。
(一)基于網絡自由主義的批判曾有學者和民眾認為,網絡本身代表著自由,任何對網絡行為的干預都是對自由的侵犯。網絡自由主義以《網絡空間獨立宣言》為代表,認為網絡空間是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互聯網應該完全擺脫政府和外力的影響和介入。然而,自網絡產生開始,網絡的自由就使空間中存在各種亂象。從道德缺失到網絡犯罪、從謠言泛濫到謾罵之聲,互聯網空間中存在的戾氣某種程度上已經證明了網絡自由主義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而事實上,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責任的考慮,出于對表達失控的本能恐懼和對集體行動非理性沖動的擔憂,對民眾表達進行適度的控制已成為國際慣例,這本身似乎宣告了網絡空間無政府主義的破產。正如托夫勒(A.Toffler)曾指出的[14]:因此,在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表達進行介入就不應看作對大學生網絡自由的粗暴干涉,相反,對自由的適當限定恰恰是對自由的保障。
(二)基于大學生網絡表達的現實考量從大學生的網絡表達看,高校網絡空間中也存在著現實的輿論風險,最為明顯就是大學生的情緒化、偏激化表達。由于網絡空間遮蔽了個體的識別信息,傳統的價值標準和參考框架淡化為變幻莫測的背景,失去了某種“社會化”控制的網民,進行著“N重自我的放肆表達”,私密的我、夸張的我、情緒性的我都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網絡成為公共輿論和社會情緒的‘泄洪區(qū)’,這已成為中國特色的表達定勢。”網絡時代人們的社會認知一定程度上具有“聽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雙倍反應”的特點,本就容易進入非理性狀態(tài),而大學生群體血氣方剛,加上這一群體同質性較強,更容易發(fā)生從眾現象,思維也容易走向極端。勒龐(G.LeBon)認為,個體在群體中,其思想獨立性難以堅守。“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yǎng)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卻會變成野蠻人……在群體心理的支配下,群體會顯得沖動、急躁、易受暗示、輕信、情緒夸張、單純、偏執(zhí)、專橫,容易進入一種非理性狀態(tài)。美國學者桑斯坦(C.R.Sunstein)在研究網民的網絡行為時提出“群體極化”(grouppolarization)概念,“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桑斯坦曾用證據表明,網上群體極化現象的發(fā)生比例是現實生活中的兩倍多。團體在爭論過程中做出決定時,最方便的方法有時是走向極端,而不是溫和地向中間考慮。在高校網絡空間中,論壇或跟帖中往往那些言辭激烈的帖子比態(tài)度中肯、重在說理的帖子更容易獲得支持。因此,無論是基于理論分析,還是基于現實考量,都需要對高校學生網絡輿論進行引導。南振中曾把“輿論引導”概括為6句話:“公布事實即引導;辨明是非即引導;指出利害即引導;講清大局即引導;揭示趨勢即引導;及時溝通即引導。”[18]筆者甚為贊同。雖然在現代社會,尤其面對具有相當素質的大學生群體,不應消除也消除不了輿論的“不一律”,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猶如一盤散沙的輿論不利于社會的整合。在錯綜復雜的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圈中,仍需要占據主導地位的主導性輿論,實現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和諧。
二、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思路
輿論是社會意識的一種,也是反映民眾呼喚、感受社會冷暖的“皮膚”。雖然大學生的網絡表達“真理與錯誤并存、意見與情緒齊飛”,但對待高校學生網絡輿論,不能以引導為名對大學生的網絡表達施以簡單的控制甚至打壓。進行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不是把高校學生網絡輿論視為“洪水猛獸”以期除之而后快,而是“放大該放大的、縮小該縮小的”,在多元中立主導、在溝通中求理解,在對話中謀共識。同時應從學生網絡輿情波動中洞察大學生的心理走向,從而“順勢而動”。
(一)堅持虛擬引導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情是社會矛盾沖突或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矛盾的反映,如果現實問題不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高校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應對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眾多高校網絡熱點事件中學生網絡輿論的發(fā)展軌跡已經顯示出這樣一個邏輯:如果事情得到現實的解決,大學生網民的訴求得到了及時或合理的回應,則輿論消弭;如果大學生網民所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連官方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都無法看到的話,輿論則會一直發(fā)酵、擴散,甚至會升級,直至問題的解決。因此,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一方面需要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針對學生網絡輿論的傳播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網上輿論宣傳工作的有效方法,增強號召力、吸引力、感染力,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共識,引領各種思潮和觀念。另一方面,必須對學生網絡輿情所反映的問題或矛盾予以重視,能及時解決的及時解決,需要長期規(guī)劃的也要給大學生一個表態(tài),讓他們看得到希望。唯有回應大學生的呼聲,切實讀懂大學生期待的輿論引導才是腳踏實地、擲地有聲的,也才能真正撫慰情緒,為社會改革和學校發(fā)展贏取寶貴的時間和民心。
(二)堅持依托外力的“有為”與發(fā)揮網絡自凈功能的“無為”相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既需要對學生網絡輿論施以系統外的力量,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網絡輿論的自凈機制。基于當下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良莠不齊的大學生網民素質、尚未理性寬容的網絡表達,“有為”而治顯得極為迫切。但網絡的無中心性又使網絡傳播具有自組織性,表現出自創(chuàng)生、自生長、自適應的特點,網民在自由表達中會剔除錯誤思想,真理也會戰(zhàn)勝謬誤。因此,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在堅持重大事件上“輿論一律”前提下,還需要利用和遵循“自組織”規(guī)律,通過設立言論自由機制,給予輿論足夠的“呼吸空間”,對“輿論不一律”予以寬容,既保護其特色又成功地消減負向輿論的中傷力,無為而治地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總之,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有為”治理和“無為”而治不可偏廢,要合理巧妙地發(fā)揮“虛擬空間的雙重效應”。
(三)堅持法律、行政等“硬”性規(guī)制與人文關懷等“軟”性引導的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既需要用必要的硬手段來規(guī)范大學生網絡言論表達的合理界限,又需要用軟手段引導大學生網民的理性表達,通過關懷、疏導和感化大學生網民實現輿論的良性發(fā)展。硬手段主要指學校紀律、規(guī)定乃至國家法律的約束,通過增加非法言論表達的代價來阻止輿論的負向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通過硬手段對言論表達的規(guī)范會產生一定的“寒蟬效應”從而傷害大學生網民的表達熱情,妨礙真相的揭示和傳播,甚至會因過度的“寒蟬效應”使既得利益者免于公眾監(jiān)督,反而增加大學生的不信任感。因此需要將“寒蟬效應”維系在一個正常的度之內。所謂軟手段,一是信息公開,滿足大學生的知情權。在大學生對信息渴求的情勢下,唯有信息公開方能引導輿論走向,這也是一個最簡單、最快捷、最有效的爭取輿論引導主動權的策略。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的軟手段還包括情緒疏導,逐步做通大學生的情緒安撫工作。再次是結合大學生成長所需施以人文關懷,贏取大學生的情感認同。
(四)堅持輿論防守與輿論進攻的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一方面需要防守,即針對既有的輿論熱點和問題進行引導,扭轉輿論走向;一方面又需要加大攻勢,搶奪輿論話語權,擴大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增強輿論引導的引導力。目前的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更多的以事后干預為主,不僅事前防范和預警不足,即使在事后干預中對輿論引導也不夠徹底。在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過程中,還表現出較強烈的就事論事風格,缺乏戰(zhàn)略性的長遠規(guī)劃。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的網絡表達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一項日常性的輿論活動,大學生網絡輿情層出不窮,單純就事論事式的引導會顯得疲于應對、捉襟見肘。網絡輿論作為一種重要資源,也已成為各種勢力爭奪的焦點之一,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必須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要打好主動仗,深入開展輿情預警與研判,戰(zhàn)略性地做出規(guī)劃,針對性地施以引導。同時各種配套工作要深入展開,諸如暢通表達渠道、打造主流聲音傳播平臺、提升校園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紀律和立法規(guī)制、教育引導等。
(五)堅持輿論引導的及時性與持續(xù)性的結合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一方面需要及時應對,果斷迅速處理緊急輿情;另一方面要長期不懈、有條不紊地主動主流意見,傳播主流聲音,塑造主流價值觀,凝聚網絡共識。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及時處理非常重要,尤其在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中更是如此。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官方擁有主場優(yōu)勢,對信息掌握更全面,如能及時公布并追蹤,做好事件的“定義者”,則既能彰顯官方信息透明的誠意,亦能掌控信息的措辭,有利于輿論引導的開展。反之,如果作為輿論引導主體的官方沒有及時發(fā)聲,則很容易喪失主場優(yōu)勢,喪失輿論引導的最佳契機。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除了堅持及時性原則,還應堅持持續(xù)性原則。一些網絡事件折射出的是大學生網民的情緒問題以及社會矛盾或問題。無論是大學生網民情緒的疏導,抑或是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會因一次輿情事件的成功應對而一勞永逸。而且一些負面事件一旦發(fā)生,很容易被大學生網民“標簽化”,一些群體又容易被大學生網民“妖魔化”,面對大學生網民這樣的“刻板印象”,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必須長期不懈,穩(wěn)中求進。具體到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方法上,諸如信息公開引導法、理論澄清引導法、情緒疏通引導法、意見領袖引導法、議程設置引導法等都是值得探索和應用的,這也是筆者后續(xù)研究的重點。
作者:徐建軍曹清燕單位:中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