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道德建設下的網絡輿論論文范文

道德建設下的網絡輿論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德建設下的網絡輿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道德建設下的網絡輿論論文

一、網絡輿論塑造并沖擊道德價值觀、道德信仰

網絡輿論以其強大的功能,占據了新話語時代的上風。然而,歷經千年后,傳統價值觀認為,一些為世世代代所認可的價值亙古不變,例如仁愛、正義、誠信等,不論在哪種倫理秩序中,都有其深刻意義。這是消極輿論再聚眾施壓也無法抹殺的。當今時代,受全球化經濟擴張的影響,西方價值觀念橫掃世界,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金錢至上嚴重沖擊著經濟交往秩序和方式,市場上呈現出非等價交換、價格欺詐現象,誠信缺失,交換主義盛行,甚至“愛情”、“友情”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也被拿去利用,造成生活中人們安全感的普遍缺乏。網絡輿論的大討論,由于沒有一個統攝全局的衡量標準,問題往往最后被擱置了。正向價值的意義和作用仍然在尋找陣腳,仍然需要宣傳、傳承,比如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等,這樣一來,輿論方式的變化也引發了“價值之戰”———多種倫理觀念競相并存,誰更有解釋力?誰更貼近現實?誰更有理論生命力?這大大解放了以往官方價值觀念“一統天下”的定勢,“選擇哪種道德價值?堅持什么樣的道德實踐?”這些疑慮正逐漸滲透給“消費者”自己。足以見得,網絡輿論使得主體———在茫然的表征下獲得了話語自由、價值選擇自由。

網絡時代,普通大眾也有了話語權,網民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信息;網民既可以從網上了解全球重大新聞事件,也可以報道自己身邊的生活小事并對自己的新聞關注點“新聞”。網絡輿論的話語權不再局限于精英階層。但“話語領導力”依然客觀存在。由于群體中的個人普遍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影響,網民一般也可以分成話語主導者群體、話語跟隨者群體。某一輿論的導向是否正確,既與堅持該導向的人數多寡有關,更與“強勢”群體的“話語領導力”有關。再由于網民所在的社會階層多樣,實際遍布于中國大江南北,文化背景、受教育水平、知識涵養、社會經驗、品德性格差異自然很大,關于某一事物的認知很難有完全一致的評判標準,而那些受教育層次低、經濟地位薄弱、社會處境卑微、閱歷經驗欠缺者更難于生產“意識”,更容易擔負和扮演起“話語追隨者”的角色。在網絡里發表的言論不能代表絕大多數人的觀點,比如經濟欠發達、沒有網絡、受上網知識限制的人就也不可能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有調查顯示,中國的網民主體為年齡在35歲以下、有一定文化程度、表現欲非常強烈的年輕人。網絡輿論的核心群體一般是中高收入的年輕人。這些人的背景決定了不能真正地替弱勢群體說話,弱勢群體終將不能發聲。其次,網絡上存在一些“沉默者”。這些沉默者雖然關注信息但是很少發言,只是靜觀其變,主動放棄了話語權。與此相對的一類人就是不斷地在各大論壇發表言論,但絕大部分是受雇于某個公司的網絡推手。這會大大降低信息的可信度,造成信息垃圾的泛濫,不能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及其道德意愿。

話語力量的不平衡,間接影響著道德價值輸出與攝入的程度。具備話語權的強勢群體為維護自身(階層)利益而粉飾特定價值,讓道德為他們服務;而話語劣勢者們由于“言微人輕”,又缺乏生產自己意識的能力、資源,其言語的力量也日漸式微了。由此看來,道德價值觀的堅守,需要社會平衡機制的介入,輔助民眾劃清信仰界限,否則只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了。總之,網絡輿論既幫助推廣了好人好事,例如“最美媽媽”、“最美鄉村教師”等小人物引出的大感動,幫助推廣了美德善行,弘揚了社會正義,引導了良知、仁愛風氣,有其積極一面。但是,也不乏一些人利用了網絡輿論這一新生事物及其系列特性,在幕后助推了道德事件向相反的方向走,或者散布偽道德、偽價值而加劇了道德困境的蔓延。以及話語權表面上的平等掩蓋了內涵上的不平衡,引致的被粉飾了的價值渾濁,從而消解了道德價值追求的原本意義。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德建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二、網絡輿論下道德知行嚴重脫節

參與網絡輿論的主體是處于現實生活和生產中的“人”,道德信仰和實踐的主體也是“人”。作為主體的人,自有其復雜性。人類社會更是個極其復雜的組合,其中包括各個階級、階層、民族、社會集團,他們之間在道德上的差別很大;具體到每個人,由于其出身、經歷不同,知識、水平、職業、教養種種的差異,尤其是在不同的社會和時代里,即使同一個人,他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現也會有差別和不同。目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社會結構的變動與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壓力、被壓抑了的情緒都顯現在虛擬空間的社交中。網絡輿論往往表現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這種言論不用對誰或者對某一方面的因素有忌憚,沒有后顧之憂,不用考慮對誰承擔責任。于是很多人到虛擬空間休閑娛樂,網絡在滿足了多數人人際交往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后,網絡也收容了很多人的窺私癖、獵奇欲、發泄欲、對現狀的憤恨與不滿等。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安全地進行宣泄的場地,無拘無束的網上沖浪就成為人們排泄工作生活壓力的較為方便的途徑。作為網絡輿論主體的人卸下了現實生活的身份角色,沒有了“熟人社會”的監督,于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經常導致網絡語言暴力、惡性中傷、人身攻擊等行為,背離了同情、關懷、憐憫、互助的倫理交往初衷,破壞了有序的道德環境。就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方面來看,一是人際交往的“偽裝”心理,使人們在通過網絡進行交往時,很有可能表現出更強的偽裝性,從而出現一些網絡道德問題;二是人性心理的侵略性和占有欲,在網絡這個無人監管的時空很可能更加難以節制;三是人性心理中的獵奇心理、好勝心理等都有可能通過電子網絡時空的放大。

一般的道德熱點問題通過媒體報道后,會沿著網絡輿論途徑迅速擴散,再激起層層漣漪。出于人際交往的“偽裝”心理,網民會盡其所能控訴不良道德現象,信息傳遞過程中層層過濾,經過人人美化、夸張、添油加醋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信息傳遞環節越多,過濾越干凈,信息丟失和失真程度更高。網絡輿論就好比一個放大鏡,再小的事也成了大事。一個道德細節馬上可以激起全民熱議,一件普通的道德小事會被層層解析,正如“小悅悅”事件。一方面,它提高了大眾對社會道德、良知的關注,吸引大眾參與道德評價,另一方面,它又事無巨細陷入學理式的“研究”,形成了定勢思維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的意義,催生了更多“語言的道德巨人”。時過境遷后,道德事件也只變成一段時期的一個記憶符號,暫時的心靈觸動沒有構成持續的道德行為堅守。網絡輿論的放大效應也只是暫時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已。同時,網絡輿論背后的“大俠”、“溫暖接力”在線時讓人感到世間有情無限溫存,然而下線以后面對冰冷的機器,很多人再次披上既定角色回歸現實。關涉道德的爭論也接著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距離實際的道德行為相差甚遠。于是出現“知”“、行”兩張皮。可見,網絡輿論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網民關注道德,卻難以使人持續堅持道德行為。造成知行不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網絡技術對人的異化。主體的人瀏覽論壇的帖子,關注別人的評價,日積月累形成海量的道德事件信息,使主體應接不暇,各種論調競相登場,多種多樣的觀點充斥腦海,日復一日主體漸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觀看論點比賽的觀眾。人在網絡輿論環境中,急于保持同他人的一致,真話不敢說,假話也恭維,觀點不同時索性“潛水”,緘默不語,事實面前丟失了說真相的勇氣。網絡異化與人云亦云,使很多人亦步亦趨,偏離了道德本義。思維僵化的同時,情感淡漠也甚囂塵上。但這里至少表明:網絡輿論之于道德建設并不是萬能的,知與行應當統一,作為主體的人才是道德建設的根本。網絡輿論只是道德建設可供參考的途徑之一,輿論可以影響人們的道德決策,形成道德環境,正向的道德環境有助于道德風氣的形成,加固道德建設;反向、消極的道德環境會破壞道德建設。

三、主體完善———道德建設的根本

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直線的,特別是在每次社會轉型之時,往往都要經歷一番“道德的陣痛”。從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出現,曾經發生過的“從純樸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來”;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體會到了這一點。處于19世紀中期的馬克思曾經感慨地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當屬互聯網絡科技了。網絡輿論作為一項技術的應用,從純技術狀況來看其弊與利目前是相抵的,未來的發展取決于技術的完備;網絡作為一項技術,本身無好與壞之分,好壞在于應用者———人的身上。

作為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所能提供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宣傳、聚焦,足矣。重要的不是怎么研究輿論,而是更加完善主體自身道德建設。主體道德信仰的確立,道德價值觀的選擇,道德意志的強弱,道德執行力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民族的道德面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純粹地看技術如何,只是個偽命題。道德是一種從善惡的角度,用知、情、意來表現和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文化現象,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之上,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個內容非常豐富,外延相當寬廣的概念。它包括人們之間的道德關系、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道德實踐(包括道德評價、道德行為、道德教育和培養)等等。即使以社會道德而論,也包括例如家庭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等等許多方面,在各個領域里,又分別有著許許多多的具體規范。正是這些具體的準則和規范之間,不但許多是不協調、不同步的,例如仁愛與智慧,進取與遵紀,而且它們在各個時期的社會道德狀況和水平里,所占據的地位和份額也是不同的。有的時代強調這幾點,另一個時代又重視另外幾點。而且與物質文明建設相比,甚至與經濟政治等變化相比,人們思想道德的轉變要更為深入,更加細致,所需要的時間也更為長遠。中國目前的社會道德存在著種種道德失范現象,有些甚至是改革開放以來更加嚴重的,例如官場中有腐敗,商場里缺誠信,公眾場所里有自私和冷漠,然而這一切都還只是局部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人民更加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自信自強。絕大多數中國人民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勤勞樸素、誠實善良的,這些才是社會的主流。不然何以在遇到自然和社會災害面前,會出現那樣多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局面;何以全國的社會經濟會如此飛速發展,綜合國力會這樣大幅躍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進步,民族的振興,背后有著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撐。一個國家和民族發生如此偉大的發展變化,取得如此偉大的成績和進步,離開了廣大人民思想道德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所堅持的集體主義原則,其理論根據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乃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或“個人”。從這里出發,它最科學地解決了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既反對漠視個人和個人利益的“虛幻”集體,也不贊成盲目的、極端個人主義。主張當二者發生尖銳沖突,無法調和的情況時,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體利益,因為歸根結底,集體利益代表著更多的個人利益,以及包括犧牲者之利益在內的,個人的根本和長遠利益。歷史證明,正是集體主義原則保障了我們隊伍的步伐一致,使我們的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總而言之,中國道德建設在于主體———人本身的完善,道德的重中之重是堅持集體主義。不論社會如何發展,作為振國興邦之根基的道德原則不會變。經過時代檢驗的道德原則不會變,以人為本,巧妙利用強大的網絡輿論力量,將有助于道德建設的實現。

作者:王文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美女范冰冰hdxxxx|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香蕉网|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免费|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香蕉视频好色先生|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sao货水真多好浪好紧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草莓视频app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小小的日本乱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在线观看| 噜噜噜在线视频| 里番牝教师~淫辱yy608|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91| 67194在线看片|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国产| 把女人的嗷嗷嗷叫视频软件|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10| 免费观看毛片视频| 色依依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91|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激情动漫| 日本www在线观看| 久久图库99图库|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欧美精品stoya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馆v视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