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任務驅動的用戶網絡信息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國外主要研究內容
1.1.1信息搜尋中的任務Solomon(2005)認為任務會影響用戶如何和為何選擇、發現和評估信息資源等。Leide等(2007)指出任務決定了整個信息查詢活動。因此,為了理解信息搜尋和信息查詢的本質,研究者首先應該確定任務的特征或變量,并且,關注任務情境的研究,如工作任務情境及其與查詢任務的區別等,進而探討其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1)任務變量(或特征)。目前,對任務及其特征的劃分是相當的廣泛。Kim等(2008)確定了一個可以影響信息行為的任務特征或變量列表,這些特征歸類為:固有任務特征、外部任務特征、任務執行者及任務和執行者的關系。Li(2009)采用面分類法,將任務按照類別、面、子面、值進行劃分,并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對其進行了調整和修改,最后形成了2大類:任務通用類(Genericfacet)和共同屬性類(Commonarributes)。通用類描述任務的外部特征,包括任務來源、任務執行者、時間、產品、過程和目標;共同屬性類指任務內部特征,包括任務特征和用戶對任務的感知。Kim(2009)將任務劃分為工作任務和查詢任務,工作任務由動機、結構和復雜性組成,查詢任務分為查詢目標、查詢主題結構、信息需求類型和復雜性。Xie(2009)認為工作任務劃分為本質(常規、典型和不尋常任務)、階段(任務形成前、形成和形成后)和時間表(非常緊迫、緊迫和不緊迫)三個維度;查詢任務則由起源(自我激發和指定任務)、類型(更新信息、尋找具體信息、尋找共同特征條目和尋找已知條目)和靈活性(非常靈活、靈活和不靈活)組成。可以看出,廣大研究者對任務及其特征的劃分有著不同的認識。以任務及其特征為出發點對信息搜尋行為進行研究,那么,對任務及其特征的研究與分析是基礎,這是必須重視及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主題。(2)任務類型。任務類型由任務的不同變量決定,研究者多數是根據不同的任務變量或變量的組合將任務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表1),進而分析不同任務類型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就目前的研究來看,任務類型的劃分僅根據一小部分的任務變量或變量組合進行,這些任務變量大多數集中在:任務確定性、任務復雜性、任務結構等,而其余更多的任務變量是否或怎樣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研究較少,值得廣大研究者關注。
1.1.2任務類型對網絡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研究對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主要關注以下五個方面:信息渠道、信息源的類型、信息搜尋行為種類、信息搜尋策略和信息搜尋過程。任務類型會對哪些信息搜尋行為產生影響,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影響機制如何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關于任務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多采用實驗室研究方式,分配給參與者不同的任務,分析他們的網絡信息搜尋行為模式。研究表明,任務相關的變量與使用資源的類型和數量、相關性判斷、信息搜尋策略、信息類型等都有密切關系。如,Marchionini(1989)進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調查在電子查詢環境中新手的信息搜尋策略。實驗中,采用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任務類型。結果顯示,盡管兩種任務類型,參與者都同等成功,但是他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步驟在開放式任務中。Qiu(1993)分配了具體性任務和一般性任務給參與者以發現用戶在超文本系統中的查詢狀態模式。研究發現,相對于一般性任務,在完成具體性任務時,用戶更多采用結構化查詢模式。而且用戶更喜歡使用瀏覽方式完成一般性任務,分析查詢方式完成具體性任務。Kim等(2002)使用了兩種類型查詢任務:已知條目查詢和主題查詢任務,調查認知風格、在線數據圖檢索經驗和任務類型對用戶網絡查詢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任務類型對查準率和查全率、查詢時間、瀏覽網頁數量、使用鏈接數量、跳轉工具的使用和關鍵詞查詢的數量有重要影響。Lee等(2005)認為理解用戶網絡查詢背后的目標,有助于提高搜索引擎的檢索質量,并將用戶點擊行為和錨鏈接分布作為目標識別的兩個重要特征,對于導航性查詢和信息性查詢具有較高的目標識別率。Kim(2009)將任務類型劃分為事實性任務、解釋性任務和探索性任務。結果闡釋了用戶完成不同類型的任務時,采用信息搜尋策略的頻率和模式具有顯著差異性,并推斷任務可以作為用戶網絡信息搜尋策略的預測指標。Liu等(2010)將任務類型劃分為簡單性任務、垂直性任務和水平性任務三種,并調查了任務類型和任務情境怎樣影響用戶的查詢重構行為,欲提高信息查詢系統的查詢幫助效果。可以看出,研究者多是將任務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進而探討完成不同類型任務時,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的特點,雖各研究者都已確定任務對信息搜尋行為會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具體的影響機制、哪些任務變量對什么行為變量會產生影響缺乏深入研究。并且,目前對任務類型的劃分沒有統一標準,因此對任務類型和信息搜尋行為的關系研究都是探索性的,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任務分類沒有充分考慮到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的任務特征的多樣性。因此,如何根據任務特征劃分任務類型,進而探索相應的信息搜尋行為,并且什么樣的信息搜尋行為、哪些行為變量受任務影響及是否有規律可循,這種規律是否具有鮮明的指征性,系統能否根據這種行為預測任務類型進而提供個性化輔助等,是研究的重點內容。此外,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網絡特征不斷的更新變化,網絡信息搜尋行為也會相應的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網絡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需要研究者持續的關注,以更好的輔助用戶進行信息搜尋。
1.1.3網絡信息搜尋行為相關預測研究通過對用戶網絡信息搜尋行為變量及其與任務關系的分析,構建任務類型預測模型、文檔相關性預測模型等,進而優化系統,為用戶信息搜尋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是廣大研究者追尋的目標。如,Liu等(2010)將任務劃分為復雜性、產品(product)、目標和等級(level)四個變量,并據此設計了四種類型的任務,探討任務類型與查詢行為的關系,通過實驗方法,得到行為變量(如:任務完成時間、訪問頁面數量、資源數量、查詢式數量、查詢資源數量、決策時間、閱讀/掃描比例、掃視距離)與任務變量具有顯著聯系,盡管未完成最終的任務類型預測,但是在此方向上實現了重要的一步。Kim(2009)通過分析用戶完成不同類型任務時,網絡信息搜尋行為策略的運用,構建信息搜尋行為模型,預實現行為預測,提高系統效率。雖然研究者對此進行著積極的探索,但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分析多數是基于整個任務期(Whole-session),即整個信息搜尋任務完成后,對任務完成時間、閱讀文檔數量、應用查詢式數量等進行分析,這種情況下,行為的分析應該更準確,但是如果為了在搜尋過程中更好的輔助用戶,系統需要在用戶的任務期內(With⁃in-session)實時的動態預測。Liu等(2010)探索了用戶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時信息搜尋行為的差異性,及不同任務類型中,如何通過行為預測任務難度。結果顯示,分析整個任務期和任務期內的行為都可以預測任務難度,整個任務期的行為變量具有更高的預測準確性,而任務期內的行為變量可以完成實時預測,但是準確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對任務期內用戶的信息搜尋行為進行分析并提高其預測效果,是研究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領域中用戶的信息搜尋行為存在一定的差異性。Toms等(2003)調查分析了在不同領域具體任務中,如何個性化用戶接口。他們具體調查了四個領域的查詢任務:用戶健康、一般研究(generalresearch)、購物和旅游。他們發現當用戶完成不同領域的任務時,他們的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性。例如,用戶進行購物或旅游任務時會花費更多時間在一個網站內,而在完成研究或用戶健康任務時會花費更多時間審查命中列表;用戶更傾向于使用查詢來完成研究或用戶健康任務,而喜歡瀏覽完成購物或旅游任務。這些發現表明,對于不同領域用戶信息行為進行分別調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Zhang等(2012)、Marton等(2012)專門探討了健康領域信息查詢及信息搜尋行為特點,這可以提高信息行為分析的準確性,使個性化服務更具針對性。
1.2國內主要研究內容
在國內,對于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起步較晚,多數為基礎理論、影響因素、研究方法等探討,雖然研究也比較全面,但很多仍停留在介紹和述評階段,深度和廣度不夠,實證研究較少。而以任務為切入點,探討任務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始于近幾年。截止到2012年6月,在CNKI中,以“任務”和“信息搜尋”或“信息查尋”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經過篩選,共檢索到相關文獻十余篇。如張玲(2010)闡述了大學圖書館用戶信息搜尋任務分類理論框架。李曉鵬等(2009)針對任務的特定屬性與任務完成績效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指出特定信息任務屬性對任務績效的影響方式和影響程度。宋念(2007)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探討了用戶的情感控制水平及查詢任務類型對其網絡查詢效果及查詢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情感控制及查詢任務對查詢行為有著顯著的主要作用,而對查詢效果的影響并不顯著;此外,情感控制和查詢任務對查詢行為還有著顯著的交互作用。目前,國內以任務驅動角度對信息搜尋行為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還很少,該領域還沒有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重視。
2任務驅動的用戶網絡信息搜尋行為研究方法綜述
研究方法的科學與準確對研究結果具有重要影響,研究信息搜尋行為必須先確定如何獲得用戶相關行為的數據,然后進行分析,探討信息搜尋行為相關特點及規律。
2.1國外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國外多采用實驗室研究方式,分配給參與者不同的任務,分析他們的網絡信息搜尋行為模式。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2.1.1調查分析法主要有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形式,這種方法比較常見。調查分析法通過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以及與調查對象面談交流,可以有效掌握研究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內容。調查分析方法往往不是作為單一的研究方法出現在研究中,經常與其他方法同時使用,作為一種輔助方法。
2.1.2觀察法主要有實地觀察法和遠程測試法。讓用戶執行真實的任務,在一個可控制的實驗室環境里接受觀察,通過觀察用戶信息搜尋過程,總結用戶的行為數據等;或使用屏幕共享技術,遠程實時觀察用戶測試過程、任務完成情況等,并可通過出聲思維,打分和回饋評價等收集數據。
2.1.3搜尋日志分析法包括屏幕錄像軟件分析和網絡系統自動保存日志分析。這種方法屬于一種定量分析法,結果精確直觀,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說服力。屏幕錄像軟件和系統日志可以記錄用戶所有的信息搜尋行為,訪問的頁面和其他各種變量,數據的收集是用戶在自然環境下進行。使用該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調查對象是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信息搜尋任務,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不能與他們交談,通常在實驗過后會接著一個簡短的訪談或問卷,調查對象信息搜尋過程中深層次的心理活動與想法,輔助分析。
2.1.4眼動追蹤能夠捕捉到當人在觀看某一物體時眼睛的位置,可以為研究用戶信息搜尋行為過程提供一些幫助。用戶眼動路徑的圖片、用戶觀測過程的視頻、呈現所有被視用戶注目點的“熱度圖”、各種測量統計等,這些結果能夠幫助確定用戶認為什么是重要的或感興趣的,以及他們試圖要去忽略的內容,評估用戶決定過程、低效表現、確定搜尋模式和策略等。
2.2國內主要研究方法
國內對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多為理論探討,實證研究較少,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比較單一,且多數為調查分析法和網絡系統日志分析法,獲取數據方法的單一性是限制國內研究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以推進信息搜尋行為的發展。由于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條件,所以用戶信息搜尋行為研究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探討行為特點及規律,使行為分析更具客觀性和準確性。
3任務驅動的信息搜尋行為研究的概念框架
通過對相關研究的調查、分析和總結,本文提出了任務驅動的信息搜尋行為研究的概念框架,見圖2。任務是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的主要因素;任務情境:用戶為解決當前任務可供利用的資源和存在的約束條件;任務對信息搜尋行為影響有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其一是任務作為一個過程包含不同的階段,任務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尋行為,進而研究任務的不同階段信息搜尋行為的特點及規律;另一個角度是根據任務變量劃分不同的任務類型,研究任務類型和信息搜尋行為的關系及影響機制;任務執行者特征也會影響信息搜尋行為,如領域知識、感知到的難度及人口學特征等;對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渠道、信息源的類型、信息搜尋行為種類、信息搜尋策略和信息搜尋過程五個方面,探索不同的行為變量與任務的關系;通過對任務結果的評估與分析,確定信息搜尋行為特點和規律,及與任務的相關性,構建預測模型,優化系統,輔助用戶信息搜尋。
4結語
以任務為切入點,以任務特征及類型分析為核心,圍繞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搜尋行為展開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網絡信息系統尋求更有效的交互方式,為系統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提高用戶搜尋效率及滿意度。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仍有很多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首先,需要拓展研究方法,應由單一的問卷調查法和日志文件分析法轉向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的結合,從不同角度探討行為特點及規律,使研究方法日益科學化,數據獲取和分析更具準確性。其次,任務情境下,任務特征及類型是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的重要因素,對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的任務特征及類型進行建模是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而基于任務,系統挖掘用戶的行為模式與變化規律,深入理解任務與信息搜尋行為關系,明確任務變量與行為變量的影響機制,是當前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通過用戶信息搜尋行為分析發現規律,建立相應預測模型,實現任務期內的實時動態預測,并努力提高預測準確性,是需要推進的研究方向。
作者:孫麗曹錦丹單位: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