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傳播論文:文學歷史傳播途徑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楊杰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中”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歷史概念和文化概念。中國古人對時空的把握和體認,源于對自然及其變化的觀察。我們的先人認為,大地是一個正方形的平面,中國處于大地的中心,中國之外有四夷,四夷之外有四海。而大地的絕對中心就在中原地區。在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念下,鄭州登封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里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里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正是“中”文化的物質體現?!版偡暮!⒖涫就鈬钡亩Y制文化,“傳道濟世、兼容并蓄”的書院文化,“慈航普度、仙真儀范”的宗教文化,“經世致用、求真求理”的科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多輻輳在此,并成為中國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輻射四方。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表明了國際視野對中原文化“中”之特性的普遍體認,也昭示了對內包容、對外開放的中原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中原人文精神之“中”,更體現在它對異質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改造功能,以及它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上?!爸性幕ㄟ^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文化傳統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手椎姆私倘藗儭骶W’,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
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了中原人文精神的內涵。中原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可以歸納為八點,即:和諧共存的自然觀念,和諧共處的社會觀念,反分重合的國家觀念,以人為本的人學觀念,知行并重的求知觀念,有所作為的人生觀念,重德守信的倫理觀念,尚儉節用的經濟觀念。這八點今天已作為普遍價值被中國人接受,并成為中國文化秉持的基本原則,但在其根源處,這些價值觀卻是中原農業文明的孕育和滋生的結果。其中,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它的前提就是因農業勞動而形成的人對土地的依附關系;人與他人的和諧共處,則是鄉居者圍繞土地形成固定社群后,協調利益關系必須持守的原則。同時,中原地區形成的國家形態,具有典型的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征。國家觀念上的反分重合,是農業民族重視家族血緣、社群和諧的自然延伸。而所謂的以人為本、有所作為,其前提也是因為土地首先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個不可更移的衡量,然后才有了人不斷擴張其實踐力的變量。
“商”文化傳統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鄭州商城遺址是中國商代都城的遺址,1955年發現并開始發掘,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朝人擅長貿易,“商人”稱呼即來源于此。由此可見,鄭州正是商業文明的起源地,也因此留下了商業文明的諸多佳話,如“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谝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就誕生于春秋時期的新鄭……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也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四百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原文化傳播工程的頂層設計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要對中原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必須把握好中原文化傳播的指導方針、基本內容和實現路徑,具體來講,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提煉關聯文化元素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涵蓋面廣,因此需要對豐富的中原文化加以分析、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中提煉出那些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體現當地文化整體風貌的優秀文化。因此,應按照地緣相連、文化特質相同、歷史階段相近、外在形象相似等原則進行頂層設計,對中原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分類,通過提煉關聯的文化元素,聚焦品牌的核心元素,彰顯中原文化的整體魅力。
(二)確定中原文化傳播主題
根據上文對中原文化傳統的提煉,可歸納出四大中原文化傳播主題:第一,依托新鄭黃帝故里、始祖山、拜祖大典、炎黃文化節等核心元素,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指向,策劃“叩祖尋根”文化主題,弘揚源遠流長、團結統一的愛國精神;第二,依托“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嵩山自然人文景觀等核心元素,體現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指向,策劃“天地探中”文化主題,弘揚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和創新精神;第三,依托裴李崗遺址、大河村遺址等核心元素,體現自然和諧,內斂自足、低碳環保的指向,策劃“重農興邦”文化主題,弘揚順應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精神;第四,依托商城遺址、康百萬莊園、現代城市商業等核心元素,策劃“商道在豫”文化主題,體現誠、信、義、恕、讓的指向,弘揚艱苦創業、開放進取的創業精神。
(三)選擇有效的傳播路徑
文化傳播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要發揮文化的滲透力,使文化具備更廣泛的大眾基礎和更強的影響力,使之具有持續性??v觀文化發展和傳播的歷史,可以發現,文化傳播主要通過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等途徑進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逐漸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統”,對其進行弘揚傳播就要切實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原文化傳播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中原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按照以上中原文化傳播工程的總體設計,中原文化傳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加大宣傳推介力度
以文化宣傳部門為主體,統一部署,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宣傳中原文化的魅力和神韻。首先,通過舉辦全國乃至國際性的規模較大、層次較高的推介宣傳活動,利用全國各地的文化場所和國內主流媒體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如繼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舉辦“中原文化周”“中原文化行”等大型活動。其次,在河南省境內舉行全國或國際性質的展覽和演藝活動,如大型文藝晚會、戲劇戲曲演出、圖書節、書畫攝影展等,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為河南作為中原文化核心區域的形象造勢,形成一個關注中原文化、學習中原文化、研討中原文化的熱潮。
再次,各級文化宣傳部門要為中原文化的宣傳與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組織保障,把中原文化宣傳工作“作為一項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的長期工程,每年都應當確定一個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推廣主題,有系統地推廣中原文化。要圍繞推介活動主題,以新的思路、新的國際視野、新的科技能力、新的文化傳播載體,以開放的姿態與心胸,充分發揮自己的歷史和資源優勢,設計豐富多彩的推廣活動,搭建交流的平臺和對外文化營銷的渠道,使民眾能夠系統地了解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髓內容”。
(二)充分利用媒體媒介,擴大宣傳范圍
動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種媒體,實現跨媒體聯動宣傳。借助出版傳媒,出版中原文化系列叢書,以中原文化為主題參加各類書博會和圖書展。借助新聞傳媒進行中原文化同一主題的文字版、音頻版、視頻版同步報道。借助影視媒體,推出以中原文化為內容的影視作品和動漫作品。借助新興媒體,在門戶網站上開設“文化中原網上巡禮”大型專題,不斷更新有關欄目之下的音視頻、圖片、文字等。通過專業機構設計研發“中原文化”智能手機終端應用軟件,實現“中原文化盡在掌中”。拍攝中原文化系列電視紀錄片,在電視臺、電臺網站同步播出,同時通過網站提供下載,通過報紙刊登解說詞、編創人員創作體會和觀眾的觀后感,全方位宣傳中原文化。
(三)不斷推出精品力作
品牌經濟時代的品牌效應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一個文藝巨星、一部精品佳作的市場號召力和現實影響力,是一般的數量疊加所難以企及的。所以,中原文化的有效傳播離不開名人名作的精品化。
首先,整合資源,有計劃地宣傳河南名人,可以利用系列叢書、電視系列片等打造河南名片,通過他們的成就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其次,加大人才培養,特別是培養大量民間文化藝人、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人、文化專業人士,抓緊培養、推介具有全國影響的名作家、藝術家、學者、教授、編輯、記者、主持人、出版家、創意家、文化經紀人等,通過他們的創造加工,不斷把各種優秀的文化資源加工整合成具有較高附加值、較高藝術含量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品的推銷和推廣中傳播中原文化。
再次,借助優秀人才的聚合和綜合優勢的發揮,推出更多代表中原形象、風貌和精神的各類文化精品,創作出值得人們永久記憶的文化力作。加強對文化品牌精品力作的宣傳推廣,運用各種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傳播渠道,開辟專門頻道、版面、場地,展演、展映、展播、展覽中原文化的精品力作。組織文化學專家在電視臺推出系列講座,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全面、系統、生動地講解中原文化。重視把傳播中原文化和人民現代文化生活密切結合,用底蘊深厚的中原文化引領百姓的文化消費,如旅游、度假、健身等。
(四)積極組織闡釋研討
全面完整的文化傳播系統是由“文化現象+產生背景+意義闡釋”構成的。借助媒體和公共文化場所傳播的文化現象信息,往往還需要專家學者對其產生背景、蘊含價值和深層意義進行闡釋,唯有如此,才能延伸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傳播活動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應把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開展中原文化的闡釋與評論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作為推進中原文化傳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每一項大型宣傳推介活動舉辦之后,在每一部重要的文化產品推出之后,都應舉行由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聽取社會各界對文化產品的評價與闡釋。也可舉辦高層研討會,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以及有關單位領導參加研討會,邀請國內主流媒體到會報道,逐步加強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