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遺產的媒體傳播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民俗文化的變遷
1.1民俗文化的界定
關于民俗文化概念的界定,許多學者都有所論述,李亞莎先生認為:“民俗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文化意識,其本身賦有適應性和整合性的特點,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促使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風俗習尚、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情趣發生極大的變化,更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凝聚。”蔡志榮先生提出“民俗文化,是產生并傳承于民間、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民俗文化的產生、傳播和繼承的土壤都是在民間。可以說,民俗文化是一方人民的潛在養分,猶如血液一樣流淌在骨子里的最本質的東西。所以要了解一種民俗文化的真正內涵就必須深入到民間之中。例如,當你看到瑤族成年男子頭上戴著一頂棕黑色的馬尾帽時,一定會被那玲瓏剔透、小巧精致的工藝所折服。若你以為那是心靈手巧的瑤族姑娘所制的,那就錯了,事實上它是那些剽悍粗獷的小伙子編制的。因此,筆者認為,民俗文化就是貫穿于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的風俗習慣、道德修養、民間神話和民間藝術等這些經由歷代勞動者所傳承和保護的精神文明成果,它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
1.2民俗文化的演變
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總面積達610.62萬平方公里,占到全國領土面積的一半以上,據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各少數民族人口約為12333萬人,占總人口的9.44%,民族地區則占69.73%。在這幅員遼闊的地域里,由于各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產業經濟、歷史經歷及宗教信仰等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其所構成的民族文化勢必就是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正是這樣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及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民俗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和挑戰。
在當今多元文化互相沖擊的時代大背景下,民族地區的區域文化生存狀態令人擔憂。伴隨著市場經濟大浪潮的不斷推進,民族地區與外界的接觸日益頻繁,人員的流動性也在加快,于是兩種文明就會相互發生碰撞,村民視為神圣的事情卻被外界人認為愚昧至極。而且隨著社會生存壓力不斷增大,年輕人為了謀發展而終年在外忙于奔波。民間許多的神話小說、口頭相傳的史詩也陷于絕跡。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如筆者現今每逢假期回到久別的山村里,都會有很大的感觸。一方面是現代工業給村民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又會感到失落:村口的大榕樹依舊挺立著,所不同的是,樹下雜草叢生,石凳上再沒有以前那種光滑的手感,也不再有我們兒時的那種一村老少在樹下靜靜聆聽美妙故事的情景了,而且那些古老的故事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講出來了。
1.3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可以發現,目前我國關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章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早期學者的重點研究領域為對于民俗文化概念的界定,例如,陳啟新主要從民俗文化的界定、范圍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四個方面進行論述,最后歸納了民俗文化的定義為“文化中屬于民俗范圍的部分,在整個民族文化中占居重要的地位。民俗文化的領域十分寬廣,既包括已經消失而只見于文獻記載或口頭傳說的民俗,也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傳統民俗、新產生的民俗和被本民族所吸收了的外來民俗。”喬方輝主要從文化傳統上來解讀民俗文化,并從民俗學、地方民俗文化資源信息及馬克思主義方法上論述怎樣加強和發展民俗文化的研究。
(2)把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同旅游資源整合聯系起來的研究。在這方面陸景川首先提出了發展民俗旅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利用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增設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因地制宜開發特色旅游景觀;發展旅游商品;開拓國際旅游客源市場。”
(3)大眾傳媒在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播與保護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這類研究起步比較晚,而且文章大都是以一些個案研究來分析民俗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傳播效應。正如劉新利所談到的:“西藏民俗傳播具備人類傳播的所有類型,即人際、群體、組織和大眾傳播的特點,同時又具有本身的獨特性,即以人為載體的動態傳播和民俗傳播深受宗教影響。并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交流來論述其民俗傳播的獨特表現方式。”
2大眾傳媒在民俗文化傳播中發揮的作用
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間,是民眾自我創造和自發的,能夠反映民眾生活的各種體驗。雖然這種與眾不同的特色文明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與尊重,但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個體變成了孤獨的、疏遠的和示范的,社群與道德也隨之崩潰。他們之間所維系的僅有經濟上和契約性的關系了。“他們被同化進了一群日益沒有個性的大眾之中,受一種他們能得到的,替代社群和道德的唯一資源———大眾媒介的擺布。在這個世界中,大眾文化的傳播像一種致命的能媒,使民間文化窒息,并威脅著要扼殺藝術的完整性。”
2.1大眾傳媒在民俗文化保護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2.1.1媒體的媒介特性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當今的信息社會時代,媒介技術的高度融合使得社會信息可以廣泛傳播,特別是互聯網所具有的信息量大、覆蓋范圍廣、交互性強的特點,可以從多層面、多角度展示各種民俗文明,甚至還可以建立一些民俗文化論壇,以擴大對民俗文明的認識和影響。當然,我們還可以以紀錄片的形式記載一些民俗文明,這種音像結合的媒介技術手段很是適合那些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同胞的文明傳承。因此,大眾傳媒只有制作富含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2.1.2大眾傳媒的介入帶來了社會公眾和政府有關部門對優秀民俗傳統的關注和重視大眾傳媒通過聲音、圖像和文字等形式來向受眾展示民俗文化內容特色,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強調民俗文化所面臨的危機,特別是瀕臨消失的文明,這樣會喚起公眾的極大關注,也會引起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
2.2媒體在民俗文化傳播與保護中的缺失
盡管大眾傳播媒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現在的媒介技術并不能完整地把這些傳統的民族非物質文化記錄成信息代碼,因此在文化采集過程中難免會造成一些信息缺失。而且,作為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大眾傳媒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政治和資本的制約,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難免就會帶有選擇性的、碎片化的收集。
2.2.1媒介技術的制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但是當前的大眾媒介技術手段并不能完整地記錄非物質文化的全部信息。雖然在音視頻設備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活動從始至終的記錄著,但是對于一些工藝品的制作,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只能完整地記錄其制作的過程,而對于在制作過程中力道的掌控、氣味的把握等等則無法錄制。
2.2.2媒體人的角色意識固化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媒體常常是以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猜測與評論,有時還會利用自己的把關優勢,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無意識的修改,這樣雖然有利于傳播效果,卻扼殺了一個民俗文明最原始的生態形式。更有甚者還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壟斷”行為,少數民族歌唱家從廣袤的自然生態環境走向狹隘的錄音棚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自然環境,無論是誰,都不能完全投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況且許多非物質文明也是精華和糟粕共生并存的,對其性質的評定和認識并不是某個編輯或領導說了就算的,這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播者的認知差異而發生改變的。
2.2.3大眾媒介在傳受雙方溝通中的“知溝”障礙
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大眾媒介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把信息傳達給社會全體成員,特別是那些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以促進整個社會的信息平衡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其實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大眾媒介所造就的這種信息大眾化和均衡化,只是一種信息(知識)平等分配的假象。因為貧富差距和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造成了社會成員未能充分地、公平地享有信息。例如,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大多都是經濟、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大眾傳媒在這些地區的覆蓋率很低,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率就更加低了。可以說,由于缺乏接觸網絡以及掌握必要技能的機會,這里的人們無法接收到來自互聯網的信息。這些都不利于本地區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保護。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就成為當前媒體的重要任務之一。
3大眾傳媒在傳播和保護非物質遺產方面的策略
民俗文化的發展,尤其是非物質文化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化自身的力量,而這里又要強調的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只有人才能根據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而挖掘出文化發展的新活力。如何保護這些民俗文化,關系到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特別是各少數民族所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及有關生產、生活的習俗。對于這些非物質文明,大眾媒介理應在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的同時,尋求有助于保護和傳播這些文明的有效途徑。
3.1從媒介技術層面上講,媒介技術是媒介發展的基礎
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隨著廣播電視技術的不斷提升,廣播和電視的信號覆蓋率也應當是最廣的。因此,廣播和電視就成為中國民眾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而報紙,由于對讀者的閱讀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應當起一種輔助作用。針對這些情況,筆者提出以下三條應對策略。
(1)廣播。由于其覆蓋面廣,能接收到信息的群眾也應當是最多的。因此廣播在進行民俗文化節目傳播中,要采用多種語言形式(各地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對本國或本地區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進行介紹,包括傳統節日、民族文學、神話傳說以及其他的無形文明,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傳承和保護這些文明的重要性。
(2)電視。利用電視的視聽優勢,對非物質民俗文化進行全方位的介紹,特別是對那些瀕臨消失的文明更應引起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明我們媒體人應當盡心盡責,特別是對一些少數民族手工藝技能的內容是否可以公開,我們首先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媒體不應擅作主張,而需要經過當事人的允許,媒體所要做的就是號召有意愿的人去傳承這些文明。
(3)報紙。我們應從其內容形式上下功夫,可采用深入報道或是連續報道的方式,使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明也進入到城鎮市民的視野中,讓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民族文明,既增長見識,同時也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明。
(4)網絡。我們應當借助網絡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的特點,通過音視頻等技術手段實現多媒體融合,對民俗文化進行立體傳播,使更多的人能夠見識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3.2轉變媒體人的“把關人”角色意識
大眾媒介在傳播流程中起著“把關人”作用,這就意味著媒體人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有選擇性的傳播。眾所周知,傳媒是一種“眼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絢麗奪目的外表來彌補內在的蒼白,使人們產生眼花繚亂的錯覺而將自己賣出去”。大眾媒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報道的時候,其關注的焦點往往只放在那些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表層樣式上,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在大部分報道中受眾人只看到很多的文化樣式,而沒有了解到這種文化樣式的傳承人的相關情況。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媒體的“把關人”責任意識淡薄,只注重經濟上的利益,對于特色的民族文化,只看重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對其傳承問題不聞不問。因此,我們的大眾媒介應當轉變其“把關”人的角色意識,增強社會文化傳承意識。在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應做到以下兩點。
(1)注重取舍。對于已經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媒體在進行宣傳時應當尊重當地民眾的意愿,注重保留當地特色文明的原汁原味。不能為追求“眼球”經濟而進行過度的外在包裝,避免出現一些不倫不類的現象。而時下這樣的現象在某些景點是時常遇見的。對于此類的宣傳節目,媒體把關人理應減少其在受眾視野的出現頻率,避免此類節目大量傳播于熒屏上。
(2)客觀評價。對于民族文學、神話傳說以及宗教文化等一些目前無法判定其精華與糟粕的非物質文明,媒體把關人就要真實記錄這些文明的原貌,不能以媒體或個人的價值取向對其加以判定,厚此薄彼,更不應對這些文明妄加評論。因為,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往往需要經過社會的長時間的考驗。
3.3尋求不同受眾的興趣點,縮減“知識鴻溝”所造成的信息不平衡
有動機獲取信息的人通常會比沒有動機的人以更快速度獲得信息,這是因為他們有某一方面的信息需求,也就是那一類信息正中他們的喜好。大眾媒介主要是以“內容”取勝,內容豐富了,才有可能引起受眾的關注,也才能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不同受眾的興趣點。所以,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道中,大眾媒介要突出一種集體性的活動,重點報道那些打上民族烙印、展現民族意識和傳統的內容,比如彝族的火把節、壯族的三月三、藏族的春節、各民族地區的特色飲食文化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傳播內容,又貼近了大眾的生活,讓人們感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自己身邊,而沒有陌生和隔閡感。同時也增加了不同民族彼此了解的途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4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應對外來因素的影響中會既有傳承、又有重構,也有創新。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所受到的沖擊也會是最為巨大的,如果僅靠大眾媒介的力量則遠遠不夠,這還必須依靠國家、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要把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各民族文化遺產納入到國家的教育體系中,使更多的學者和研究者投入到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研究中,以達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的目的,為挖掘民族文化本質、建設文化強國服務。
作者:韋干鵬范莎莎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