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創新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模式
技術創新是企業前進的動力,是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從價值實現角度看,技術創新主要是依靠基本創新活動中的研發應用推廣和輔助創新活動中組織管理實現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模式是技術創新的應用和檢驗的載體,創新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模式要依靠技術的支撐。寧東基地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具有規劃項目多、投資大,建設工期長、技術含量高、工程量大等特點。寧東基地大型或特大型建設項目,尤其是煤制油化工項目,要基于大量的技術創新,幾乎都是在國內外沒有可借鑒經驗,增加了建設的難度。十多年來,神華寧煤集團每年以年均近百億的投資速度增長,累計完成投資920億元,相繼建成了一大批現代化煤礦、煤化工等標志性工程。創建協同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模式,是一種更廣泛地集合智慧和力量,建立在集合的對象,包括科研院所機構、專利商、金融機構、建設單位等。協同創新的要素,包括政策、知識、技術、資金、自然資源等的基礎上的協同創新模式。同時,要以積極有效的協同創新發展思想、發展方式,不斷積累社會資本,建立起高質量的合作與共享的社會關系網絡,如果能夠使得各要素間、各子系統間、各系統與生態環境間實現更充分的合作和競爭,形成系統的新結構和更大系統內的新秩序,將更有利于擴大這種模式的效應。
神華寧煤集團按照“重點項目突破,橫向復制放大,產業鏈縱向延伸”的思路進行建設,形成了“多要素、多主體”的協同創新建設模式(如圖2所示)。寧東基地項目特性決定了項目建設過程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和系統性,項目建設要素龐雜,要素關系具有很強的潛在屬性以及突發涌現特征,運行機理具有以點帶面的網絡狀交互影響作用,項目較長的建設期使得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神華寧煤集團通過多要素、多主體的協同創新建設模式,從集團外的社會網絡中獲得急需的政策、資金、知識、技術、信息、聲譽等社會資源,靈活運用,各盡所能,使集團的外沿不斷擴張,社會網絡覆蓋面日益擴大,可利用的社會資本迅速增加,集團的資源調動能力和綜合集成能力日漸提升。協同創新的目的在于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基本建設管理體系、創新項目建設與投資管理模式上,形成新的發展目標、思路、舉措和成效。
二、建設現代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關鍵技術創新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只有堅持實行市場定位機制、市場拉動創新、塑造專業型創新型人力資源隊伍以及培育勇于創新的創新意識相結合,加快自身的創新性改造,建立一套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指導,并積極參與到技術創新的浪潮,不斷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神華寧煤集團在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過程中,積極整合利用企業內外部科技力量,打造自主研發平臺(如圖3所示),先后成立了煤炭研究所、煤化工研發中心、炭基材料研發中心,建成煤炭通風安全、煤質檢測、煤化工檢測、合成樹脂四個實驗室和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兩個中試基地,成立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寧夏煤炭間接液化聯合實驗室、寧東基地煤化工資源循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寧夏煤炭開采及煤化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術創新平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目前,集團公司共有專業研發人員900余人,專兼職科研人員2100人。
通過產學研合作,凝聚和培育創新人才,顯著提升了寧東基地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了科技創新實力。神華煤業集團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平臺重點推進煤炭開采、煤制油化工、炭基材料研等領域內系列關鍵技術創新上,強調研究問題、攻關方向、關鍵技術創新的針對性,創新的有效性,科技創新路線圖如圖4所示。神華煤業集團通過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平臺的功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煤炭技術開發領域,首次研發了大傾角大起伏6.2m大采高千萬噸級工作面高產高效開采技術,實現了煤層厚度4.5~6.2m、最大煤層傾角45°、最大起伏30°條件下大采高國產成套裝備的系列化、規模化應用。首次提出煤的韌性指標判定方法,揭示了韌性指數9~11的高韌性難冒放厚頂煤采動變形機理,攻克了高韌性易自燃特厚煤層綜采放頂煤技術的世界難題。
通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創新,使綜采綜放工作面產能平均提高4~6倍,形成了寧東億噸級煤炭基地的核心開采工藝技術;集成創新了深孔疏降水鑿井技術,實現了600m深孔疏降水鑿井,創國內外之最,節省造價4000萬元,縮短工期5.4個月。自主研發了非全井控制凍結關鍵技術,實現了軟弱富含水地層高效建井,縮短施工工期6個月。首次采用地面鉆孔液氮直注式、可控溫液氮汽化注入式和井下液氮直注式等大規模立體化液氮高效防滅火工藝技術,成功地進行了煤火并存的大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高效快速防滅火,實現了16天安全啟封。在煤化工技術開發領域,突破了GSP煤氣化技術工業化放大的重大技術瓶頸,實現了長周期穩定運行,開創了全球大規模工業化應用該技術的先河;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單臺日投煤2000噸GSP煤氣化技術。在碳基材料技術開發領域,首次以無煙超低灰純煤取代傳統工藝原料,自主研發了炭活化一體生產活性炭技術、綠質碳化硅生產技術、無煙煤石墨化工藝技術,通過工藝和設備創新,實現了從煤炭燃料到炭基材料的高附加值轉化,其產品具有顯著的質量和經濟效益優勢。(本文來自于《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三、結語
神華煤業集團以“建設寧東煤化工基地”為載體,在構建基于產業大循環的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模式、建設現代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關鍵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取向,始終認為技術創新和市場導向是一種互相滲透、互相聯系、互為前提和補充的有機整體,切實運用市場導向的有效支持,及時提出市場導向所提供的客觀信息,時刻把握市場未來趨勢。神華煤業集團在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過程中的重要舉措為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得以有效融合,形成了與市場相適應的技術領先優勢,技術創新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從而推動了企業經濟集約、穩定增長,促進了企業轉型跨越騰飛,實現了煤炭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效益多贏。
作者:王儉劉子晗郭菊娥單位: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