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法、實地調查法,對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基礎、模式及困境等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目前域外的跨學科人才培養主要形成了通識教育式、復合導師制、學科會聚式、學科矩陣式等多種模式,而國內新聞傳播學主要形成了融合專業式、課程選修式、跨一級學科培養式、跨院系聯合培養式、增設跨學科專業方向式等五種常見模式,但也存在院系制管理模式的局限、跨學科師資與團隊的欠缺、個性化培養的缺失等問題,只有破除桎梏,組建跨學科團隊,并注重對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才有可能破除困局。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
一、跨學科的理論內涵及研究現狀
跨學科又稱多學科、交叉學科、復雜學科,是對多種學科合作狀態的一種統稱。Alan等人認為,跨學科是某些個體或團隊通過整合兩個或多個學科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相關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工具、相關技術、數據資料等而開展的研究活動。①華勒斯坦認為,偏狹的學科分類使得知識朝向專業化和日益相互分割的方向發展。②托尼•比徹(TonyBecher)也主張實施跨學科戰略,以跨越學科的分解實現知識的統一。③跨學科旨在整合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一種互動和交流。這種學科互動包括不同學科間的材料、概念、方法論、認識論、科學話語、研究進路、科研組織方式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互通有無與資源整合,是時展的要求。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融合的今天,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不少學者對之進行了探討。在跨學科的理論研究方面,唐磊考察了跨學科研究的概念和進路,發現正是知識生產專門化和知識需求綜合化的矛盾推動了早期跨學科研究的發展。④陳艾華、鄒曉東和陳嬋基于跨學科研究發展的體系構建,認為宏觀層面的國家戰略支持與中微觀層面跨學科研究的組織形式、管理體系、運行機制、評價機制、政策保障等因子,分別發揮著引導和支撐作用。其中,跨學科研究運行機制最為關鍵。⑤耿益群從制度創新的視角對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知識生產能力、資源整合途徑、評價方式、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等創新舉措進行了探討。⑥張曉報對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基于高校教育教學要素及其組織方式兩個維度,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既可以是單一要素的跨學科,如跨學科專業,也可以是同一要素的跨學科組合,如主輔修。⑦在跨學科的發展進路和模式方面,張煒和鄒曉東考察了跨學科發展的進程,認為當前我國大學整體處于由獨立學科模式向學科會聚模式過渡的階段,部分研究型和綜合型大學正在從金字塔式的單學科學術組織向矩陣式的跨學科學術組織模式轉型。⑧周葉中、夏義堃、宋朝陽分析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具體包括跨學科導師團隊合作指導方式改革、跨學科招生方式改革、跨學科課程共享平臺建設以及跨學科獎助體系、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和學位授予等。⑨何躍、張偉、鄭毅認為,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模式主要包括一級學科培養、跨學科門類培養、研究團隊培養模式、個性化培養模式等四種。⑩呂旭峰、范惠明、吳偉對研究生培養中的復合導師制度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復合導師制”是對研究生培養機制中“雙導師制”的發展,由兩名以上不同學科的導師組成復合導師團隊,其目的是造就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實務型人才,這也是在目前協同創新背景下培養拔尖人才的重要內涵。11張曉報認為,我國大學在跨學科人才培養上,需要樹立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既是個人也是組合的思想,加強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同時還應提升學生在專業級課程選修上的自由度。在推行跨學科研究的現狀及困境方面,焦磊、謝安邦認為,對于我國研究型大學而言,主要障礙在于既有的“學科——院系”框架結構及其制度的限制。13何躍、張偉、鄭毅認為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制約因素主要有觀念上的不重視,制度上的過于規范的培養框架導致體系僵化、導師與學生學科知識結構相對安逸。14陳何芳認為,我國大學的跨學科研究面臨三重障礙,即組織結構的院系隔離和跨學科學位的欠缺造成的組織障礙;僵化的人事制度和評價制度構成的制度障礙;以學科分化為基礎的管理體系、學術評議中的“本位主義”造成的資源障礙。解決方案在于,促進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的多元化,成立跨學科專家委員會、信息辦公室等機構以提供組織支持,采用固定和流動相結合的人事制度,建立相對靈活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以提供制度支持,加強校級統籌以促進資源共享、設立跨學科研究發展基金以提供資源支持。15而對于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王建華、程靜認為,正是狹義的學科制度更多地演化成了管理功能,強化了學科的獨立性與排他性。16呂旭峰、范惠明、吳偉則認為,導師跨學科知識和思維欠缺,以院系為基礎的身份制度、科研經費對跨學科支持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國高校復合導師制度的建設和推進。構建復合導師制度,必須要統籌跨學科師資力量,建設復合導師團隊和指導委員會,增強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經費支持,建立健全遴選、考核與評估、監督制度,使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制度化。17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張萱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現狀及認識誤區進行了探析。她認為國內多采用開設跨院系、跨專業的課程,建設多層次、有特色的跨學科本科人才培養項目,包括跨學科專業、雙學位、輔修專業、跨學科系列課程或課程模塊等方式,并存在將跨學科等同于課程多元化,新聞傳播學學科地位“去中心”,以及過度追求技術等三個方面的認識誤區。18上述研究明確了跨學科的內涵、特征,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模型、進路以及困境,為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構成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石。事實上,比起本科生教育,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的跨學科特征在研究生培養上體現得更明顯,部分研究型和綜合型高校正在逐漸打破過去的單一學科培養模式,逐漸采用了矩陣式、會聚式培養模式,如與醫學學科聯合開設健康傳播方向,與計算機學科聯合開設數據新聞方向等,深化了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二、域外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典型模式
20世紀晚期以來,跨學科的研究活動及人才培養逐步在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各大研究型高校中開展起來。在美國,跨學科研究已經在研究型大學中普遍開展,各種跨學科研究中心陸續建立,在日本,不少著名大學也在提升跨學科科研能力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在德國,跨學科研究也在逐漸增多。總體而言,域外跨學科人才培養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通識教育式這種模式一般表現為,通過開設跨學科的講座和選修課程完成對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興趣、技能,甚至價值觀的培養。美國愛默里大學舉辦的魯斯講座(LuceSeminar)就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交流項目,該項目的目的在于促使教師在廣泛的領域內進行深層次的跨學科對話,以尋求知識的交流和科學探究。杜克大學的FOCUS(聚焦)課程也是一個典型的通識教育課程門類。該門課程歸屬于該校通識教育第三類必修課程——小組學習體驗(SGLE)中的一門可供選修的課程。在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上,該課程體現出跨學科的特性,要求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必須對跨學科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在課程實施上注重研討和互動。該課程主要面向大一和大二的學生,旨在為學生提供跨人文、自然、社會各領域的學習機會,學會運用多學科的視角去考慮和對待具體的問題或情景,正確評價不同的價值觀,把生活經驗和課堂所學的知識整合起來,在公共場合自信地表達主張。19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則為研究生開設了大量的理工科課程和人文、社會學科課程,以增強學生的跨學科研究能力。中國臺灣地區“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為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鼓勵學生多元學習,增加競爭力,自2014年起,該傳播學院本科階段在大一、大二期間不分系招生,實行通識教育培養,大三、大四才分專業。臺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在人才培養方面實行整合跨學科門類的策略,注重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能力、訊息分析與研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能力、研發創新能力等五種能力。20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所設的資訊學碩士則通過開設多門跨學科課程,如程式類課程、色彩類課程、感覺與知覺心理學課程等實現對學生跨學科能力的培養。
(二)復合導師制這種模式一般表現為選派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教師,多名教師共同承擔學生的指導任務。如英國愛丁堡大學就設置了由首席導師、助理導師和聯合導師共同組成的復合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學生。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則實行由研究生導師及來自不同領域或學科的兩至三名其他教師,共同組成復合指導委員會的形式,來幫助研究生及其導師擴展專業領域的知識、經驗,以及提供相關建議,對導師進行評估也是復合指導委員會的重要任務。中國臺灣地區也有高校實行復合導師制。2009年,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開設了數位(國內一般叫“數碼”)內容碩士學位專業,這是臺灣地區第一所融合傳播學院與理學院(具體是該校的資訊科學系)的碩士專業。目的“旨在提供數位內容專業學習管道,以建立學生在人文內涵、資訊設計及科技實踐的跨領域融合能力,并培育數位內容之創造、設計、企劃及系統研發之專業領導人才”。21該專業面向創意傳播系及資訊技術系招生,師資主要來源于傳播學院和理學院的資訊科學系,實行跨學科雙導師制,各研究主題群均由傳播系和資訊科學系的教師共同組成,也是一種典型的復合導師制。
(三)學科會聚式這是一種更為高級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會設置一個專門負責相關事務的研究中心或項目組,統籌管理參與其中的教師,并在人才培養方面實行跨學科培養。杜克大學是美國第一所設置了副教務長這一職位的高等院校,副教務長專門負責管理跨學科研究活動和相關事務。德國的慕尼黑大學也組建了國際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以項目研究為重點進行研究生培養。哈佛大學則成立了多個學科會聚式研究中心,這些跨學科研究中心一般不掛靠到某一學院或系,而是直接對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負責,在資源配置、人員分配等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并通過多樣化的資金來源,有效利用和整合各種實驗設備等物質資源,擺脫了傳統院系的僵化管理。如該校肯尼迪公共管理學院的“全球環境評估項目”在科學研究、政策研究和國際關系等諸多跨學科的理論框架之下進行研究方法的創新,并嘗試對研究結果進行新的解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則通過多元化的激勵措施,包括專門成立“教師合作校長基金”、提供實踐機會、設置開拓創新獎、初級科研補助、合作研究獎、研討獎和機動性的小補助等激勵措施,鼓勵跨學科交流、合作及跨學科研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則實施了一個名為CHI(ClusterHiringInitiative,集群聘請計劃)的項目。該項目是圍繞某一具體的研究思想而形成的研究集群,沒有特定的研究中心、研究所或部門,參與集群的教師具有雙重甚至多重身份,通過定期會議、合作研究、宣傳活動、團體教學等形式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目標在于提升效益,促進跨學科研究。22參與CHI項目的集群教師的日常管理歸屬于教師所在院系,聘任晉升不占用院系資源,其薪酬來源于學校的資助計劃,而當他們的職稱評定為終身職位時,學校也承認該教師的跨學科研究與教學工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密歇根大學、馬薩諸塞州立大學、華盛頓大學、亞利桑那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等均設置了類似的會聚式跨學科研究生學位項目,通過跨學科課程設置、跨學科師資隊伍組建以及跨學科科研規訓等方式來培養跨學科研究生。23
(四)學科矩陣式這種模式與會聚式類似,也是組建由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參加的相關研究中心或相關項目,但是規模更宏大,涉及的學科更多,目的在于提升跨學科科研生產力。如日本東京大學的GSFS(TheGraduateSchoolofFrontierSciences,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生院)項目,該項目旨在提升跨學科科研生產力,其日常管理及設置不受限于學部中本科專業的設置,而是構建了由傳統學科、跨學科和新學科三大板塊構成的三螺旋研究結構,在三螺旋結構之下,以“學術融合”為基本理念,成立了由跨學科科學部、生物科學部、環境科學部、附屬設施等部分組成的跨學科研究矩陣,該學院還注重與產業界和社區的合作。24美國加州大學的跨學科研究機構ORU(OrganizedResearchUnit)也成立了類似的學科矩陣,為保證跨學科研究的順利進行,它還在制度安排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如不設固定的研究人員編制,只設置專職的設備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在行政管理上為跨學科提供了資源支持,實行彈性考核制度,盡量減少對研究人員的剛性量化短期考核指標,改為每五年進行一次考核等,這些舉措尊重了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和自覺性,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25上述四種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內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三、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主導模式
作為從社會學、政治學、文學等諸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中誕生的新聞傳播學,從誕生之初就帶有濃厚的跨學科性質。不僅在科研中,大量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是跨學科研究的結果,在人才培養方面,跨學科的培養模式也逐漸增加。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一)融合專業式在新聞傳播學的一級學科范圍內打通各專業的界限,融合各專業的特色,具有一定的通識教育性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融媒體人才。例如復旦大學堅持“淡化系別,融合專業”的理念,強調各專業之間的聯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多學科兼收并蓄的特點,重慶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等諸多高校也采取了這種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研究能力。這種模式比較簡單易行,但也容易造成學生的專業認知模糊、專業技能不強等問題,人才培養的質量極大地依賴于學生的自我定位與認知。
(二)課程選修式在實行了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高校中,最普遍的做法是由本院系老師開設跨學科類課程,這些課程多為新聞傳播學科與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就開設了情感與傳播科學前沿,社會網絡的傳播問題研究,社會心理學,消費社會學,品牌案例研究等跨學科選修課程;北京大學開設認知修辭學,社會心理修辭學,高級統計等課程;浙江大學開設了西方藝術理論與批評,基礎美學通論,當代傳播層面與交叉理論,藝術創作方法研究,傳播與認知神經科學,批判理論與當代藝術實踐,審美與公共生活等課程。這些課程都具有高度的跨學科性質,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跨學科研究能力。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操作簡單,方便日常管理,但也極大地受制于授課教師對于跨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跨一級學科培養式這種模式是在不改變學院設置和學科分野的情況下,以某一學科的課程學習為主,同時通過從其他一級學科門類選修1-2門課程的方式,來兼顧學科的交叉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如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都實行了跨一級學科課程選修的模式。這些高校要求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必須從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哲學或文學等不同學科中選修1-2門課程。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學生能直接從其他一級學科門類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受到不同研究范式的啟發與洗禮,從而提高跨學科的研究能力,但困難在于不同學院之間的協調與管理。
(四)跨院系聯合培養式這種模式一般是由新聞傳播學院與其他相關學院聯合培養某類特殊人才,具有較強的定制化色彩,是當前興起的一種新的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方式。例如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就與醫學院聯合培養健康傳播碩士,專門培養具有醫學知識的傳播學人才,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健康傳播需求,尤其是協調和處理好醫患關系。此外,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院與計算機學院聯合培養網絡與新媒體碩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與法學院聯合培養新聞法學碩士。這種模式比跨一級學科選修更進一步,目的在于集合不同學科的優勢資源和專業特長,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專門人才,但也對不同院系之間的協調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增設跨學科專業方向如汕頭大學的數據新聞方向,武漢大學開設的圖像與動畫設計方向等,這些新增設的專業方向本身就是高度交叉與融合的跨學科專業方向。這種模式是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進階版,來自于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生和老師一起探索新的交叉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新聞傳播學人才的跨學科知識與技能。但是這種模式也要求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具有足夠的默契,否則很可能導致培養體系的割裂化,從而無法成為一個整體。
四、新聞傳播學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障礙及應對
雖然跨學科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不少高校的共識,但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礙,主要表現如下:
(一)現行院系制管理模式的局限傳統的院系制管理模式在單一學科背景下尚能較好地完成日常科研與教學管理任務,但由于跨學科人才培養往往牽涉到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學科與專業,不同院系的師資分配、課程歸屬、薪酬與考核管理,學生日常管理等都面臨諸多難題,這也成為制約新聞傳播學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最大障礙。
(二)跨學科師資與團隊的欠缺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相關教師的跨學科研究與教學能力,師資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約高校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新聞傳播學的專業特征,研究生培養中的導師“單兵作戰”較為常見,在實行了復合導師制的高校中也更多地表現為校內導師為主和業界導師配合的形式,鮮有來自多學科背景的導師團隊,更缺乏學科會聚式和學科矩陣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些情況需要引起反思。
(三)個性化培養的缺失跨學科人才培養不應當整齊劃一,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根據其興趣愛好,激發其自身對于某一跨學科問題或方向的興趣,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資源或條件,實現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但目前新聞傳播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基本仍以學院意志為主,研究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很少體現出來,很多學生甚至處于“渾渾噩噩”的狀態,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這需要引起注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這為新聞傳播學實現跨學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支持。當前要真正實現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努力:1.破除院系制管理模式的桎梏。可以嘗試以項目制或研究中心制為試點,設立專門負責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管理崗位,允許尋找多樣化的資金來源,有效整合、利用各種資源,而參與跨學科培養任務的教師仍由其所在院系負責管理,相關薪酬則來源于項目或研究中心的資助,并通過定期會議、研討、合作研究、團體教學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逐步擺脫傳統院系的僵化管理。2.培養跨學科師資和團隊。努力提升教師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鼓勵教師多開展跨學科的學習、討論、研究等活動,并以任務為導向組建研究團隊或復合導師團隊,通過跨學科思想的交流、研究方法的借鑒和互補、專業領域知識的融合等多種形式,實現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3.鼓勵個性化培養。可以根據研究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與特長,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將跨學科問題與所學專業或研究方向結合,在跨學科導師團隊的指引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完成跨學科的研究項目,實現個性化培養。
作者:柴巧霞 張慧敏 單位: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