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康教育中同伴支持模式應用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同伴支持的概念及主要作用,從實施步驟、傳媒形式方面綜述同伴支持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分析當前形式的利弊,探討構建更加完備同伴支持網絡架構。
關鍵詞:慢性病;同伴支持模式;健康教育;研究進展
同伴支持作為健康教育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近年來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慢性病自我管理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同伴支持”由英國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末首次提出,首次應用于青少年藥物濫用等不良行為的健康教育上,隨后逐漸擴展到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管理上,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確認為是改變人們行為的有效方式[1]。2006年全球糖尿病同伴支持項目(PeersforPorgress)[2]正式成立,該項目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提倡將同伴支持納入衛(wèi)生保健、健康照護和疾病預防的重要策略之一。2007年WHO提出,建議推行“糖尿病同伴支持計劃(PeerSupportProgrammersinDiabetes)”[3]。2010年WHO聯合美國家庭醫(yī)師學會在世界范圍內倡議實施同伴支持計劃(PeerSupportPorgrammesPorject)。2012年7月,北京市正式啟動全球糖尿病同伴支持項目(GlobalDabetesPerSieupportPorgrammes)。現將不同傳媒形式的同伴支持模式在健康教育的應用研究綜述如下。
1概念及主要作用
1.1概念
指因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如年齡、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歷等,從而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互相共享某些信息、觀念及行為的一種教育模式[4]。支持者按來源分為:①社區(qū)衛(wèi)生工作人員[5]:指經過專業(yè)的系統培訓的準醫(yī)護輔助人員;②同伴志愿者[6]:既可以是與病人具有相同經歷的、接受過簡單培訓的志愿者,也可以是沒有相關疾病經歷的病人親友。
1.2關鍵特征
關鍵特征是情感/尊重支持、信息支持、和評價/肯定支持[7]。①情感/尊重支持是指支持者通過傾聽向受助者表達關心與鼓勵,促進受助者得到被理解、尊重的經歷。②信息支持指提供有關問題解決的信息,包括資源可用性、問題獨立評估、替代方案等。③評估/肯定支持,指通過自評和他評的信息交流來評價受助者情緒、認知和行為的恰當性,主要采取激勵機制,通過良性循環(huán)促進未來積極預期的產生。
1.3主要作用
①輔助為病人提供規(guī)律、安全、高質量的護理管理和服務,預防潛在性并發(fā)癥。②對病人進行個性化的管理和治療評估,例如評估病人疾病需求、就醫(yī)意愿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等。③協助病人設定健康行為目標,提供個性化健康教育和支持。④進行疾病管理的教育和傳授管理技能:例如開展適宜當地文化的自我管理培訓和教育、傳授自我管理技能等。⑤提供延續(xù)性的病情追蹤和支持。⑥強化與醫(yī)療體系、社區(qū)資源的連接,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及醫(yī)院社區(qū)一體化的實現。⑦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和正面激勵,緩解病人的情緒障礙,提高自我管理能力[8]。
2實施步驟
2.1招募和培訓同伴支持者
入選條件有為人耐心熱情,具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與受助者有相同疾病經歷或相似背景;尊重科學,時間充裕等。按具體納入標準招募的同伴支持者要先接受系列專業(yè)化培訓。
2.2成立干預單元
同伴支持者與若干名病人組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2.3實施干預
如電話督導、短信提醒、網絡視頻對話、上門隨訪、面對面指導等。研究顯示:采用中、高強度(每月2次以上)的同伴支持干預比低強度(低于每月1次)效果有明顯改善[9]。因此,要保證干預頻率的時效性,從而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
3不同傳媒形式的同伴教育模式
3.1互助小組模式
同伴互助小組通常采用面對面會議,每組由1~2名小組長負責10~20名的組員,每次活動涉及疾病知識講解、對應癥狀監(jiān)測、自我行為管理、自我情緒調節(jié)、干預計劃制訂及疑難問題的反饋解答等。1985年Lorig等[10]應用斯坦福關節(jié)炎中心(SAC)對286例病人進行的關節(jié)炎自我管理計劃(ASMP),是最早的同伴支持模式健康干預。美國斯坦福研究中心創(chuàng)立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program,CDSMP)[11]已在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哮喘等病人中成功開展,致力于向病人提供疾病知識,建立病人自我效能、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待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已在澳大利亞、英國、泰國、愛爾蘭等國家相繼開展。1999年Fu等[12]在上海5個城市社區(qū)率先開展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的同伴支持項目慢性疾病自我管理規(guī)劃(CDSMP),6個月后發(fā)現干預組病人的健康認知及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住院人數減少,節(jié)省了醫(yī)療費用。CDSMP經過文化調試后適用于我國居民,可結合實際情況,將該模式被社區(qū)政府組織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不斷推廣使用。面對面的交流有利于小組成員反饋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答,對于自我管理的專業(yè)技能理解性和實際操作性更強,并且有利于同伴之間更好地進行情感交流,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但對場地、時間有較高的要求,參與成員可能因路途遙遠等原因無法按時參加小組活動,同時保密性較差,有一定的弊端。
3.2電話干預模式
電話干預模式是指同伴支持者通過與受助者間的電話交流方式來實現彼此的信息溝通和情感支持,進行電話干預的同行支持者應著重培訓其授權、動機性訪談和積極傾聽技巧、臨床信息提取等。通話要保證有效的時長(一般大于10min)和頻率(每周不低于1次),內容包括鼓勵和監(jiān)督病人自我管理計劃執(zhí)行情況,協助解決實施過程遇到的問題等等。為了保證電話支持質量、方便分析總結,往往采用錄音,并且會使用跟蹤記錄來記錄與檢驗同伴間的互動情況。Heisler[13]通過使用交互式語音應答(in-teractivevoiceresponse,IVR)平臺對38例老年糖尿病病人進行為期6周干預,研究發(fā)現同伴的電話有助于他們改善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自我管理效能,使自我管理得到了有效強化。與RotheramBorus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Dale等[15]發(fā)現:同伴間的電話支持在改善產后高抑郁癥風險婦女的癥狀、提高新媽媽母乳喂養(yǎng)率、增加40歲以上的女性中乳腺癌篩查比例等都有重要作用。此支持方式比面對面接觸具有更大的可訪問性和潛在可用性優(yōu)勢,隱私保護性較好,克服了時間、空間等資源缺乏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yī)療成本,能保證干預過程的整體參與度及干預頻率;可提供個性化干預,為干預對象提供更靈活的技術支持。但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生動性。
3.3互聯網模式
互聯網是一種經濟、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主要有門戶網站、QQ、電子郵件、微博、微信、論壇等,形式包括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技術逐漸與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聯系在一起。Lorig等[10]研發(fā)的網絡版CDSMP項目,是對2型糖尿病的病人進行連續(xù)6周的同伴支持干預,支持者將主流網站如雅虎(yahoo)的有關內容鏈接發(fā)送到網站公告欄和討論組,包括慢性病管理的鍛煉及飲食方案、消極情緒及認知癥狀管理、醫(yī)患溝通技巧等;定時公布問題反饋。研究發(fā)現:此形式的同伴支持降低了病人糖化血紅蛋白,改善了血糖控制情況、提高了病人自我管理效能。Noh等[16]建立的eMOD(糖尿病的電子管理)項目,為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的手機及互聯網提供糖尿病教育,結果證明網絡聯合移動電話的干預對改善糖化血紅蛋白比傳統教育更有效。司漣等[17]利用微信群形式對糖尿病病人進行同伴支持教育,結果發(fā)現干預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血糖也得到更好控制。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干預模式,病人可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獲得同伴支持,對于年輕人和中年人來說是一種更為經濟方便的方式;能夠不受地域和醫(yī)療服務機構的限制,實現人群覆蓋面的最大化;使信息傳遞更便捷高效,內容形式更生動有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度和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且能夠有效保護病人隱私,對于行動不便、外在缺陷的人可發(fā)揮更大作用。但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網絡無法覆蓋地區(qū)及不會上網的病人來說作用則有限。
4展望
同伴支持可以使各種同伴支持提供者(如社區(qū)或醫(yī)院專業(yè)人士、志愿者組織等)在不同環(huán)境(如家庭、醫(yī)院、社區(qū)組織或通過電話、計算機)下通過多種模式(如個人一對一會議、互助團體、網絡線上小組等)、以一定的參與結構(如高度正式與非正式的個性化的干預)進行相關干預管理(如作為主要干預或一個全面計劃的一部分),涉及領域涵蓋了疾病預防和促進健康等相關話題。我國有關同伴支持的研究開展較晚,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在發(fā)展中會遇到困難,如同伴支持活動受到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同伴志愿者基礎知識欠缺、共情疲勞,且同伴支持的志愿者主要是兩類人,即相同經歷的病人與專業(yè)的醫(yī)療工作者,今后應根據實際需求納入等,更多如病人親友、社會義工等,為病人構建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但是,也要把控好招募者的質量關,嚴格按照具體的納入標準進行招募;提供給招募的志愿者連貫、動態(tài)的培訓機會,保證他們能夠定期碰面、交流經驗、彼此認可、共同成長,增加其認同感與自信心。需要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同伴支持教育模式,通過系統完善同伴支持全過程,達到醫(yī)護人員、病人、志愿者的有機聯系,構建更加完備同伴支持網絡架構。
作者:陳利 黃美凌 李映桃 吳偉珍 梁麗霞 單位:廣州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