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教育統計信息化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是指圍繞高校教育統計核心業務,實現教育統計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管理、和使用全過程的信息化,開發、利用統計分析、評價、預測系統,實現對高校教育統計信息的深層開發和利用,提高統計信息的深加工和社會化程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普及,網絡技術的應用,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也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高校教育統計工作的純手工形式到80年代中期教育統計工作軟件的開發使用;從80年代初期高校教育統計工作人員無計算機到目前人手一臺機器,都是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發展的見證。我們在看到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目前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存在的一些不足。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統計工作經驗,談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目前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形式的實質性改變,信息化程度較低
目前高校教育統計工作的流程大體上是這樣的:每年高校綜合統計工作人員參加由省信息中心組織的報表布置會,綜合統計人員接受任務后將統計報表按部門進行分解并向學校的各相關部門布置任務。由各相關部門采集數據并向綜合統計人員報送數據,綜合統計人員審核數據的合理性(如發現問題,由各部門人員重新收集數據)。綜合統計人員在紙介質上填平數據,將數據逐一錄入JYSY統計軟件并利用程序進行最終校驗,最后審核無誤后經校領導審核簽字并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報省信息中心。從高校教育統計工作的流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高校教育統計工作手段已做到人機結合,但統計工作基本上還是以手工為主,統計人員深入到基層部門收集數據,然后通過計算機單機錄入,再進行數據處理。對計算機的應用也只停留在利用現成軟件來完成數據匯總、計算和報表生成任務,很少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得統計資源很難在各部門之間實現快速傳遞和資源共享;統計效率不高,反應欠靈敏,信息可利用范圍和程度低;各種統計信息難以進行更高層次的配套綜合分析,信息的利用停留在初級層次,整個統計業務流程沒有通暢的信息流。
(二)統計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1、高校統計軟件多而亂,統計人員負擔重。伴隨著統計信息化的發展,高校的各主管部門分別開發和建成自己的數據庫系統和系統軟件,從而使高校統計軟件多和亂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目前高校各部門每年向各主管部門上報的統計軟件有: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統計軟件、全國教育經費統計軟件、普通高等學校固定資產情況統計軟件、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情況統計軟件、普通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軟件、財務供養情況統計軟件、人才資源和工資統計軟件;需要經常維護的數據庫是工資數據庫。由于各個部門彼此之間互不聯系,統計軟件的開發是建立在本部門的專業和需要的基礎上,因此這些軟件系統沒有統一的應用平臺和標準,不能達到數據和資源的共享,既造成資金浪費,又造成了基層統計軟件的泛濫,加重了基層統計人員的負擔,同時又擾亂了統計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2、統計軟件使用缺乏遠景規劃。由于缺乏遠景規劃,高校統計軟件在使用時間不長就被無緣無故擱置一旁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2000年遼寧省各大高校相繼上了一套GPMS軟件,這套軟件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了每個職工的基本信息和其它相關信息,如果把這個數據庫維護好了,那么人事報表、工資報表、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統計報表中的教職工情況的報表、財務供養情況表等都會在數據庫中自動生成,而且數據庫的使用非常簡單、方便。當然為了建成這個數據庫,基層學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首先學校花了2000多元購買這套軟件的使用;其次統計人員深入調查每個職工的基本信息并一一對照檔案核對信息;再次錄入這些信息,這是花費大量時間的(當時我院是300人左右,3個人天天專職錄入信息,一共錄了7天,這還不包括以后查找錄入錯誤的時間)。試想一下,若學校的規模是3000人左右,光錄入信息這一塊得花費多大的人力和物力啊!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花費了這么多人力、物力、財力,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的軟件在僅僅使用了3年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無人問津了。
3、統計隊伍運用信息化工具水平較低。統計信息化的發展,對新時代統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備統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網絡知識。近年來,各級業務主管部門加強了對統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辦公自動化方面技術的培訓,雖然統計隊伍計算機知識和運用水平有了提高,但整體上看,仍然不能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提高統計人員的整體素質,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統計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一)全面、正確認識統計信息化工作
統計信息化不僅僅是以減輕統計工作勞動強度為目的的統計信息化系統和工程建設,而是要建設體系完整的統計業務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全面地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統計信息。該系統應具有三大功能:
1、教育統計信息收集及傳輸自動化。由統計人員深入到各部門采集數據的方式改為統計人員在校園網上收集信息。
2、教育統計信息審核及匯總自動化。統計人員在計算機上能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復核,嚴格把關,保證進入系統后的大量數據、信息的準確性,而后自動匯總,生成各種統計報表,從而使信息處理過程更加方便、簡單和規范。
3、教育統計信息分析和預測決策自動化。保證在信息收集完整的前提下能自動提供分析報告。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統計信息化水平還很低,我們應加快統計信息化進程。
(二)統籌規劃統計信息化建設
1、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統一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工作。針對以上高校涉及的上級主管部門多、高校的統計軟件多而亂、高校統計人員統計任務繁重,各級教育部門應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統一負責高校的統計工作任務。各級主管部門將它的統計任務交給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由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統籌規劃教育統計工作,避免出現統計工作沒有規劃,今天這個部門要統計表,明天那個部門要統計表的現象發生。高校將不接受其它各上級主管部門的統計任務。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職能有四點:綜合、協調、統一和規劃。綜合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將高校目前所執行的所有統計工作任務進行檢查,將各種報表中重復的指標合并,不合時宜的指標刪掉,反映新情況的指標補充上;協調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協調各主管部門和高校的統計工作任務及各主管部門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關系;統一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組織各個主管部門編寫各自的指標解釋,統一指標口徑,這樣就可以做到同一指標在不同報表中具有相同的解釋,避免出現混亂的局面;規劃是指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對統計信息化建設所作的安排,多長時間內建成數據庫;多長時間內統計人員計算機達到相應的水平、多長時間完成統計信息化建設。
2、建立高校的基本狀況統計信息數據庫。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領導下,建立起高校的基本狀況統計信息數據庫是教育統計信息化建設的基礎。針對現行的統計報表種類,將數據庫種類的收集分為人(教職工、學生)、財、物三大類,建立數據庫時應盡量使指標細化,歸納出指標體系可由哪些最基本而又實實在在的信息組成。比如:“教職工”這一塊在建立數據庫時,需采集教職工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評定時間、職稱聘任時間、職務、最初年歷、最后學歷、學位情況、所從事專業、人員屬性(教師、教輔、行政、工人)、是否科研人員、是否黨員情況、是否碩導、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等這些最基礎的信息,庫里有了這些信息之后,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統計報表中的高基31-40表、人事年報、科技人員情況統計報表、工資年報所需信息就可直接從庫中提取,從而避免人為因素引起的失誤,也節約了勞動力。總之,基礎數據庫的建立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一個動態的、實時的數據來源。當然了,建立這個龐大的數據庫系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召集專家和基層統計人員一同篩選出最基本的指標并編成一個數據庫軟件,隨后就是基層統計人員大量收集資料并錄入數據建立完整的數據庫過程。而實際上,建庫過程是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的,短的時間可以是一個月,長的時間可以是一年。而維護數據庫的過程是沒有時限的,它需要統計人員時時關注學校各方面的信息,始終保持數據庫信息的最新性。
3、加強統計信息化教育,提高人員素質。教育統計信息資源是教育發展的戰略資源,它的開發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開發利用教育統計信息資源,搞好統計信息化建設,關健是要有一支人員精干、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因此要努力提高統計干部隊伍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水平,注重加大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學習計算機網絡新技術、新知識,提高統計人員在網絡環境下操作計算機的能力,使其能夠在網上查找信息,網上進行數據處理,熟練使用統計應用軟件。教育統計信息化是高等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雖然我們起步晚、底子薄、目前問題很多,但只要我們抓住機遇、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加緊建設,我們就可以后來居上,把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建設推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使我國高校教育統計信息化建設又上一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