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教學信息技術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
小學語文新課改提出:“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的、適應時展的課程體系。”傳統(tǒng)教學在應試教學觀的支配下,同時受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學生閱讀的空間限定在教材上,學生的閱讀空間狹小,學習環(huán)境單一、教學氛圍枯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打破教學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活潑的閱讀環(huán)境。現代信息技術依托于強大的互聯網,擁有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可以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提供更多豐富多樣的閱讀素材,如圖片、文本、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從而達到拓寬閱讀空間,增大學生閱讀量的教學目標。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課文所描述的是“一線潮”:像“一條白線”,像“一道白色的城墻”,像“千萬匹白色的戰(zhàn)馬”。在此基礎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信息資源庫,向學生展現交叉潮和回頭潮,并配以相應的背景音樂,如此雄渾壯麗的場景激起了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學生不僅可以從文本中領略一線潮的壯觀,同時對交叉潮、回頭潮等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閱讀教學由教材向外延伸,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空間。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讓學生標準流利、正確而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朗讀既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是增強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實現語言素材的積累,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而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教師范讀并不能激起朗讀的激情,不利于學生準確把握相關信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適時為學生播放標準流利的錄音并配以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這樣不僅能夠激起學生讀的激情與動力,而且可以糾正學生發(fā)音、語氣、語調等問題。通過學生不斷的跟讀、復讀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達到對字詞句段的真正理解與掌握。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長期積累,學生的詞匯更為豐富,其交際能力與寫作水平自然也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如在學習朱自清的《匆匆》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富有感情的課文錄音,并配以直觀形象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這樣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真正地融入到了文本之中,更能深刻地體會文章主題,實現了學生朗讀水平與理解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新課改下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局限于識字認詞、背誦,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字詞的用法,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又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基于此種情況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就必須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那些語言所無法描述的信息以直觀的圖片、圖像、視頻等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這樣學生才能在詞語與具體的實物間建立直接聯系,才能由此迸發(fā)出智慧與創(chuàng)新的火花,才能真正實現語言的內化,真正為我所用。如在學習《火燒云》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而直觀地展現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火燒云,從而在詞語與事物間建立直觀聯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詞語運用的巧妙、作者觀察的仔細以及大自然的壯麗。在此基礎上再向學生展現課文所沒有描繪的火燒云圖片,讓學生認直觀察、仔細思考,對照課文進行模仿,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課堂所學由教材延伸到生活,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充分調用所學,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趣味十足。
看圖說話是小學作文的重要內容。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那些靜止的圖片動起來,以視頻或是連播的形式來直觀而動態(tài)地展現這些圖片,這樣更具動態(tài)性與立體感,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與寫作的興趣。
2.獲取信息。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功能向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來展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人、物、景,這樣更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引發(fā)學生的想象與聯想,使得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這樣便可以有更多的內容來寫。有了寫作的動力與寫作內容,再加上寫作技巧的指導,學生的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能夠寫出富有新意與個性的優(yōu)秀作品來。
作者:張閣娟單位:河北省盧龍縣潘莊鎮(zhèn)白家窩小學
第二篇: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一、把教師放于主導地位,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要實現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首先教師就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理念,讓自己的三觀緊跟著教育新時代的步伐。以“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貫穿在整合的始終。在新課程改革后,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運用新型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教師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小學科學的各項教學目標才能有效地落實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教材應該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體。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對知識點的挖掘更為深入,同時信息技術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對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其次,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有效應用,需要教師能夠熟悉有關的理論知識,能夠熟練操作信息技術的主要技能。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用信息技術來指導課堂教學,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逐步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與課堂教學聯系緊密的制作課件、設計活動、設計實驗等內容是我們必須要熟練操作的,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為小學科學教育更好地服務。
二、掌握學生的特點,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實踐證明,運用信息技術呈現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為信息技術主要是以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方式來體現給學生的,在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自身的各個感官來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受學生的年齡特點的限制,動畫、色彩、生動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等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電磁鐵”這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引入了學生最喜歡的卡通人物藍貓和它的三千問《什么是電磁鐵》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的動力。另外,在制作教學課件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設計的課件要色彩鮮明亮麗,動畫和圖片要多,文字要簡短,操作方便,多設置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玩耍和學習,做到寓教于樂。例如,在學習魚類有關知識的時候,我設置了一個小游戲,在課件界面上有好多卡通動物,然后讓學生判斷哪些屬于魚類,接著點擊屬于魚類的動物,這時候點擊的魚就會跳到水里,若點擊錯誤,課件會適時提示游戲結束。由于整個界面形象逼真,還有富于變化的背景音樂相輔,操作又簡單又方便,很受學生的喜愛。
三、依據教學內容,整合要找準切入點
要實現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教師要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找準整合的切入點。首先,我們可以在教材重難點的地方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難點。例如,“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這一課的教學,其重難點在鵝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其形成的過程比較漫長,學生不容易體會出來,所以我就設計了相關的動畫視頻演示,通過觀看這個視頻,學生對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就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抽象的、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繞著太陽轉”等教學內容,我們若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較難的抽象的重要知識。但是,我們如果把這些重點知識運用教學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球的內部結構、太陽與月亮、地球的運行軌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就得到了有效解決。其次,在獲得有效信息的地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小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提倡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與體驗來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以科學的學習方法來主動獲取知識。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在獲得有效信息的地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提高科學的學習效果。例如,我們在學到恐龍這一學習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搜集大量的有關恐龍的信息,讓學生對恐龍有一個比較客觀而全面的認識。我把這一教學的內容設計成一個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搜索有關恐龍的內容,看誰了解得多,知道得面廣。教師也可以以網站的形式體現這個主題活動,學生可以在里面學習和交流。然后在網上查找資源的學生與在教師的網站里學習的學生進行溝通和討論。如此學生就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有關恐龍的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以實用性為目標,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最大化
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必須考慮到是否具有實用性。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學手段,這個手段不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否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取決于是否對我們的科學教學具有實用性。信息技術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尤其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如信息技術不可能代替學生進行試驗操作,不可能讓學生體驗試驗的過程。例如,“清清的水”這一課的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用扇聞法的方法去區(qū)分三杯液體的不同氣味,以此得出水的性質:無色、無味、透明。而這一實驗過程是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和體會的,這些信息的獲得是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驗操作來得出的,這些是依靠信息技術而無法得到的。因此,在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過程中,不能盲目地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科學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要讓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體驗就不用虛擬的情景。
五、結語
總而言之,有效整合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其根本目的就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所以,這個整合是各種教學因素的有機結合,以利于資源最大化的優(yōu)勢發(fā)揮。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難點有效突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許多抽象的、難于理解的物理或者自然現象,基本上都能運用信息技術高效地解決。這樣來看,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是促進小學科學教學效率提高的一個有效的途徑。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實驗教學,教師不能盲目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相整合,要考慮它的實用性。只有發(fā)揮其優(yōu)勢,彌補不足的地方,才能保證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作者:趙敏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新一路小學
第三篇: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的運用
一、整合多種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抱著教材不放,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材展開,教材上怎么寫的教師就怎么講,學生就怎么記,教師只是一個“中介”,只是將教材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被限定在教材之內,是典型地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封閉教材觀。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我們的數學教學開辟了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將教學的觸角由教材延伸到寬廣的現實生活,可以有效提取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各類數學素材,以圖片、圖像、音頻、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真正實現了多種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與整合,使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大大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與有效性,從而帶領著學生走入奇妙而深奧的數學世界,讓學生暢游其中,享受數學學習所帶來的樂趣。這正是數學新課標的集中體現。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形象而動態(tài)地進行展現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這樣更加拉近了教學與生活的關系,變靜止的文字教材為鮮活的實物與具體的實例,這使得教學更加富有動態(tài)感與多樣性,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不是枯燥的數字與符號,而是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從而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tài)度,帶領學生走進神奇的數學世界。
二、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主動的探究活動
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與關鍵因素。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枯燥單純地進行數學基本知識與定理的講述與講解,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參與動機不強,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這是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學生興趣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單純而獨立地進行知識地講解,這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不能激起小學生學習的主觀意愿。現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一套獨立于情境的符號,而是存在于具體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動中,人的學習應該在情境化的活動中進行。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之中,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這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思維特點,使得教學更加富有趣味性,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如在學習“大于與小于”的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地展現這些枯燥的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從而帶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如此生動活潑而真實的教學情境比起單純地進行概念的講解更加富有趣味性與形象性,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下展開主動探究,這樣的教學自然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優(yōu)化教學手段,整體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板書,如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解題過程,有時還需要進行圖形的繪制,板書占用了教師大量的教學時間,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浪費時間與精力,學生的注意易分散。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展開更多的教學互動,提高時間利用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這是教師最為關注的課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使得教師從繁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這對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1.節(jié)約教學板書時間,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教師可以提前將所要板書的內容輸入電腦,這樣在課上只需進行相應的操作便可以將需要板書的內容清楚而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大大節(jié)約了教師的板書時間,使得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展開探究活動,這可以增強課堂知識的密度。但在具體的運用中切忌將板書內容一下子呈現出來,這樣會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心理,而不利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必要時要輔以板書,二者結合,完美呈現,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實現互動教學,擴大課堂教學密度與容量。
2.優(yōu)化教師教學手段,構建開放教學模式。
新課改倡導構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而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具有相對的抽象性與封閉性,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思維。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以多種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大大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呈現多樣化的教學信息,將學生的認知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堂延伸到生活,為學生開辟了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相對開放的教學情境中,這樣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優(yōu)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與先進技術,將之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可以全面而深刻地體現新課改理念與精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上實現了全面改革,是推進新課程改革步伐,體現新課標精神理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但它并不是萬能的,由于認識不到位,運用不科學,不可避免會對教學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要加強研究與實踐,科學認識、合理運用,使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馬力單位: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zhèn)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