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行為導向的電子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電子專業實施“職業行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第一學年的職業了解教育,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從對職業的了解開始。通過安排學生到企業車間現場,針對企業文化、企業規章制度和工作崗位對技能的要求,結合學校在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和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安排學生到車間觀摩、學習、實踐,進行企業課程學習,了解所從事的行業對人員的要求,包括行業要求、企業要求及崗位要求等,將學生帶進真實的職業環境,引導學生初步進入職業角色。第二階段為第二學年的職業體驗教育。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在2012年“十二五”廣西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立項建設中,把建設目標定位為引進具有實際生產能力的現代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實訓設備,構建以電工技能和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為載體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集教學、生產性實訓、技術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中心等功能為一體的高水平校內實訓基地和集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就業及教師下廠鍛煉等功能為一體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依托完善的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條件,結合教學進度及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在第二學年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生產性實訓,把職業環境引進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不同崗位上做中學,提高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第三階段為第三學年的對口企業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就業技巧及增強崗位體驗的一項重要教學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在完成文化基礎課、部分專業課和校內專業實踐課以后進行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從引導性的企業課程學習,到指導性的生產性實訓體驗,再到實際生產的頂崗實習,實現了階梯式的職業成長發展的過程。
二、“職業行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在電子電器專業實施“職業行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國家示范校建設時期的重要任務。立足梧州,面向“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輻射桂東南地區,把握梧州市電工電子產品制造企業迅速發展和擴大的機遇,通過與大中型企業深層次合作,實踐“職業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和人才需求,調整專業方向,改革課程體系,建立一支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區域性電工電子類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技術服務中心和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帶動桂東南地區同類專業的發展建設。
(一)調整專業方向。學校根據梧州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新增電子工藝制造技術專業方向,通過多次調研定位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保證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一致。
(二)改革課程體系。“職業行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根據實施的三個階段分為三個層次的主導課程、文化教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主導課程分為職業了解課程、職業體驗課程和頂崗實習課程。1.職業了解課程。又稱企業課程,與企業共同開發,主要針對職業環境、職業要求、企業制度、企業文化等,如職場管理、如何做到有效溝通、電子原件認識、SMT歷史現狀及發展等,為學生構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奠定基礎。2.職業體驗課程。主要是專業課程,如SMT工藝及制造、手機通信原理、手機主板的測試原理操作、工廠品質組織架構及管理規范等。這類課程是在真實或模擬的實踐環境中,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在系統化的任務訓練中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3.頂崗實習課程。主要包括頂崗實習和綜合實踐課,如品質抽檢原理及操作、組裝工藝流程、QC七大手法、ESD防護及應用、MSD防護及應用等,從而使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職業工作過程及能力需求,體會工作質量、工作態度、工作要求、專業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4.文化教育課程。經調查發現,不同行業對一線員工文化知識類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在中職學校,各專業都開設基本相同分量、相同內容的文化課,有許多“用不上”的內容,使中職學生難以形成學習動力。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把電子專業對應職業群對文化課知識點、能力點的特殊要求,作為中職文化課改革的重要參照點,同時改革評價方式,結合專業課程學習選用筆試、測試、答辯、報告、總結等考核形式。5.專業拓展課程。專業拓展課是在主導課程的基礎上為拓展知識、為以后的崗位變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開設的選修課程。
(三)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重視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和新教師的培養,制定了《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師培養制度,有計劃地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進修培訓,鼓勵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學校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通過校企互動的培、聘、引等有效機制,實施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工程、企業優秀人才聘用引進工程,打造以“教學名師+能工巧匠”引領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四)實訓基地建設。新建具有實際生產能力的電子產品裝配實訓室、現代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實訓室,共設置66個工位,其中電子產品裝配工位40個;波峰焊操作、調試與檢測工位8個;SMT表面貼片組裝、調試與檢測工位18個,小型工業制板、組裝、檢測和調試系統,高度仿照工廠的生產流水線。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性實訓,讓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得到訓練,實現資源互補和利益雙贏。與本市相關企業合作,具有真實生產環境的電子產品生產實習車間,為PCB設計制作能力、電子產品生產管理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并且能夠承擔企業相關電子產品的生產裝配任務。
三、成效分析
“職業行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在國家示范校建設的過程中構建起來的,自2013年10月開始在電子電器專業實施以來,已經完成了第一、第二階段的實施計劃,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對合作企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職業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了專業調整和課程改革;在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明確了培養目標,引導了以職業實踐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以實踐為載體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學校成為一個校企資源共享的管理平臺。企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更快適應企業生產的管理式方,讓學生盡快感受企業工作氛圍,了解企業規章制度,工作、生活要求等,使學生到企業后能更快進入企業員工角色,安心工作,降低新員工流失率。第一階段的實施計劃完成后,梧州市西江都市報做了題為“人才不足成梧州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困局,教室搬進企業或成破局利器”的專題報道,工業園區多家企業主動來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尋求合作,為下一階段培養方案的實施奠定了更加良好的發展基礎。
作者:甘亮單位:梧州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