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對電子信息業的干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支柱,所占比例超過1/3,已經是提升我國出口競爭力的基礎性產業。然而,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對經濟的影響已經逆向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作為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所受到的制約體現得愈加明顯。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沖擊逐步深化。整個行業增長幅度放緩,經濟增速減弱,出口形勢更加嚴峻。面對這種局面,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危機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并在這次世界性的危機中,調整好自身的位置,以盡力減小危機對產業的影響就成為擺在整個產業面前的當務之急。
1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概況
電子信息產業指的是,使用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對與電子信息相關的產品進行制作、傳播、處理、加工和接收,將硬件制造、設備生產、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的過程進行集中化的過程。[1]綜合相關理論,本文認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世界市場上參與經濟競爭并不斷增加其財富的能力”。雖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飛速發展,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一些電子信息產品在國際市場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但是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整體上仍然存在著國際競爭力不強的缺陷,在不同的產品之中有不同的體現。具體來說,計算機行業的規模很大,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潛能;通信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在電視生產上處于世界大國的位置;但是集成電路行業內部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電子元件的生產水平有待于提高;網絡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還具有很大的潛力;我國的大部分電子信息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盈利水平、企業國模、品牌建設、研發實力和營銷渠道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為從行業整體來說,很難與跨國公司開展競爭。總的來說,我國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在世界上可以排名第五,落后于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而且我國和日本、美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2]
2影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
影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具有復雜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具體來說,包括產業整體的資源、企業內部主體的能力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環境,依據邁克爾.波特的觀點,本文認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
2.1產業要素條件
產業要進行生產需要生產要素,按照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不同,可以分為自然稟賦等初級要素與人為創造的高級要素這兩大類。其中,高級要素一般會決定產業競爭力。結合電子信息產業的特征,可以判斷出:資本、生產管理、高新技術、資源、人力是產業提高其競爭力的基本條件。
2.2產業的需求條件
產業需求條件包括本國需求和國外需求兩部分內容。本國需求的水平是電子信息產品和信息產業提高其國際競爭能力的關鍵。我國的需求狀況和需求結構對出口貿易起著決定和制約的作用,因為國內的需求是企業進行生產、投資和市場營銷的關鍵。因此,各國競爭中存在的不同優勢受到國內需求情況很大的影響。對于出口型的地區和國家來說,外部市場的需求狀況和需求條件對一個國家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更為重要。因此,評價一個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需要綜合考量國內外兩部分需求。
2.3產業企業主體狀況
電子信息企業對技術的創新水平是企業主體狀況的重要內容,管理水平,經營規模、產出效率和生產能力等。另外,企業產品的品質及其區別于其他產品的差異性也是衡量企業主體狀況的重要因素。
2.4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產業
影響電子信息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國際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中,該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和上游產業的生產水平。如果上游產業的國際競爭水平高,會使其下游產業的競爭能力增強。如果某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有較大的優勢,那么其相關的產業包括和這些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會提高其競爭優勢。2.5政府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扶持扶持電子信息產業的過程之中,可以將政府作為主體,促進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企業的生產水平提高,穩固其支柱產業的地位,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政府可以采用政治、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對電子信息產業進行扶持。
2.6電子信息產業的機遇因素
機遇一般是突然出現的某些事件,這些事件具有某種突發性,事發之前并沒有多少人預見到,也就沒有應對這些突發事件的策略。而事件一旦出現,就會打斷正常的發展狀況,使非連續性的情況發生,一旦產業和國家無法適應新的形式,會失去其在國際市場之中的競爭優勢,對于那些抓住了機遇的產業和國家來說,會獲得飛速的發展。當然,由于機遇只是一般外來因素,不能通過人類主觀能力獲取。
3金融危機對電子信息產業的雙重作用
3.1金融危機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沖擊金融危機使經濟發展放緩,原材料價格普遍上升,產品價格下降,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給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在經濟危機沖擊之下,電子信息產業出現的主要問題有:
3.1.1銷售產值下降
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4],2009年1~2月中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產值與同期相比下降了13個百分點,與去年年底的銷售水平相比,下降了26個百分點,相對于我國全國的工業增長速度來說,減慢了12%。在2月份1個月就下降了3個百分點,從2008年的11月份開始,連續4個月持續出現了負增長的狀況,而且還有不斷加強的趨勢。
3.1.2經濟效益降低
在1月份和2月份,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規模之上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和去年的同期相比下降了85%,只有232億元。以通訊設備行業舉例,行業整體虧損了6億元,尤其是交換設備行業虧損了27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12億元的水平差距很大,電子元件和計算機行業同時也出現了不斷負增長的狀況。
3.1.3出口下滑
我國臺灣地區、美國、韓國和德國都對集成電路企業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加強了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爭奪,出口受制是最直接的反應,需求下滑。2011年1~2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出貨值3471.9億元,同比下降19.2%,全行業的收入與去年相比降低了4個百分點,2月份與同期相比降低了12%,尤其是電子元件、計算機和電子器件行業的下降水平十分嚴重,由于上述產業出口下滑的現象,使整個行業的銷售產值都不斷下降。
3.2金融危機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調整提供契機
雖然金融危機的肆虐給電子信息產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同樣也由于這樣一次事件,而給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調整帶來了一次契機。其實,在金融危機大規模爆發之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開始進行調整,早在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速度就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使整個產業的競爭能力逐漸降低。即便金融危機并沒有爆發,整個產業也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促使產業做出調整的最大動力。從2008年開始,為挽救頹勢,從企業到政府都開始加大產業調整的力度:
3.2.1企業
企業是整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體力量。只有企業發生大的變化,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帶動產業的發展。(1)產業投資重點將有所調整。金融危機雖然削弱了中國電子產業在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但是,同時也促使中國企業開始注重結合新技術來開發新業務。特別是在信息技術、信息服務和通信設備等領域培養了經濟快速增長點。我國在3G方面投入的資金,在2007就達到了200億元左右,而今年的3G投資將會超過2800億元,漲幅是去年同期的2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都在不斷加強自身的3G網絡建設。隨著3G網絡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也面對了很多的機遇。一些大型公司,如大唐、中興和華為等獲得了巨大的3G設備訂單,我國3G方面的建設除了會促進設備制造產業的發展之外,還會使手機終端廠商和芯片廠商都獲得良好的發展。這類與信息化和工業化相關的項目,將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2)資本重組優化產業結構。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四大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帶,但是,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缺乏創新等問題。而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由于一些企業的資金運作出現問題,導致公司運轉出現問題,為擺脫危機,一些企業接受了大企業的兼并重組,特別在軟件服務和半導體領域表現突出。通過這種資本運作,可以發展規模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大公司憑借著資金、技術等實力優勢,也加速了整個產業的結構轉變。2008年器件、元件和零件成為了促進行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其全年增長的速度是其他產業的兩倍。視聽產品、通信和計算機產品的增長速度比行業的平均水平降低了5%、7%和8%。另一方面,一些高端產品呈現快速增長的模式,等離子和液晶電視的產品增長速度十分迅速。另外,一直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比較重視資金的吸收,而較為忽視技術的引進。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很多外國企業面臨著嚴重的資金問題,正可以趁此良機,組織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對外國的優秀技術進行收購,并加以消化吸收,以迅速縮短我國企業在技術上與國外同行的差距。
3.2.2政府
面臨著當前的產業危機,中國政府也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抵御金融危機對電子信息產業的不良影響。政府可以加強塑造產業環境、完善產業政策、培養產業人才和實現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當前形勢,政府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1《)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2009~2011年)》的出臺。和其他產業相比,電子信息業行業含有大量技術,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先導產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當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明顯的下行趨勢時,政府出臺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2009~2011年)》,以政策條文的方式支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說,這一產業規劃是對整個行業進行國家宏觀調控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的制定,不僅會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而且能幫助經濟的快速復蘇。該產業規劃中涉及“六大重點工程”和“十大政策措施”。六項重點工程主要有集成電路的技術產能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彩電工業轉型和對平板產業的技術升級、不斷完善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對數字電視的應用不斷進行推廣,建設完善的產業鏈、信息服務、互聯網和計算機。為了與六項重點工程相適應,制定了十大綱領性的政策措施:加強對財政的投入、將財稅扶持政策落實到實處,加強對外向型企業的國家扶持力度,增加某些電子產品的出口退稅比例,使國內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加強移動通信網絡、數字電視網絡的建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些政策的出臺,將有力地支持整個產業的調整。(2)公關性投資可以帶動產業發展。面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提出了GDP保8%的目標。為了這一目標的達成,目前實施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加公共性項目建設,以此拉動內需,帶動就業。比如加強電網建設,通信建設,高速公路建設等等。政府加強產業公共性投資項目建設,為整個產業帶來大量的本國需求,必然會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后勁。當然,國內的電子信息企業也需要抓住這一良機,提高自身實力,才能順利度過這次危機。總的來說,金融危機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既有較大的沖擊,也為產業的調整帶來契機。面對危機,整個產業應該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實力,有效抵御金融危機的侵襲,同時,也要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