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招貼設計中圖形創意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現代設計發展至今,招貼形式不斷演變,但不管其色彩、構成、文字甚至制作技術如何變化,圖形的功效都是其他元素不可比的,因為造型是視覺傳達的主要信息載體。本文主要對圖形創意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圖形無處不在,不管是路標還是手機界面,均以圖形進行意義表達。在招貼設計的發展歷程中,圖形語言亦作為表現主體貫穿始終。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圖形勢必發揮出更大的功效。
1招貼設計中圖形的概況
招貼即“招引注意而張貼文字圖畫”,是平面設計中最方便、最廣泛的設計門類,主要由圖形、色彩、構圖、文字等基本元素組成。圖形美觀度、吸引力與表達力決定招貼作品的成敗。圖形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基礎語言,具備龐大的信息容量及一定的藝術觀賞性,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應用十分普遍。
2招貼設計中圖形表現形式
優秀的圖形設計能夠在招貼所在之處快速獲得人們的關注,吸引人們進一步對招貼信息進行解讀,亦會通過圖形流露出設計師的個人情感與品位,進而帶給人們豐富的視覺享受。通常情況下,招貼設計中圖形表現形式分為具象與抽象兩種。首先,具象圖形,顧名思義,就是具體形象的圖形,主要特征是表達直觀、有親和力,很容易激發觀看者的興趣,人們樂意接受,特別是寫實圖形,具備創意性的表達能力,具有一語雙關的隱喻或趣味性,能讓人眼前一亮,這是抽象圖形無法實現的。抽象圖形并無具體物象,是對點、線、面、各種文字、符號等進行組合,從而產生一種聯想性圖形。抽象圖形是重要的個性化表達舉措,在當今元素多變的時代,其受到年輕群體的廣泛青睞。
3招貼設計中圖形創意的原則標準
3.1表達準確,簡潔明了
在進行圖形設計時,為了確保信息傳遞準確、清晰,需遵守“少而精”的原則。簡明的圖形,特征更鮮明,更加有表現力,能夠對人們形成良好的吸引力及沖擊力。如果畫面圖形與信息繁雜,就會造成視覺混亂。
3.2突出獨特的個性
要想贏得人們的關注,還需利用人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及時了解潮流動向,多設計個性化的創意圖形,個性化圖形主要表現為具有新穎的造型風格以及有創意的樣式。比如,東方文化喜歡采取寓意深刻的圖形,西方文化則更多地應用具有直觀、夸張、張揚、激情視覺效果的圖形。審美以及愛好的差異性產生了不同的具有個性化、獨特性的圖形。3.3富有文化內涵,體現啟發性評價招貼作品是否優秀,還要考慮到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要與觀者形成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首先,設計師要發揮自己所在文化環境的獨特內涵,才能在當前國際招貼同質化的情況下讓自己的招貼獨樹一幟。另外,招貼設計在傳遞目標信息之余,若能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引導或啟示,引發人心靈上的共鳴,會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4招貼設計圖形創意表達的方式
4.1具象圖形創
圖形設計師應該具備色彩、造型等美術基本功,掌握各類具象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要采取自己擅長的繪畫藝術語言聯系有關圖片資料,應用寫實性較強的會話表現手段,設計繪畫性圖形創意作品,賦予其較豐富的特色及創新性特征。
4.2抽象畫圖形聯想
抽象畫圖形設計是較獨特的圖形設計方式,即設計師在寫實的圖形設計中向抽象化圖形設計方向轉變及過渡。采取抽象性的思維對于問題進行思考,加強對抽象化圖形藝術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到招貼設計,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輔助增強綜合、抽象以及歸納的圖形創意設計能力。
4.3應用同構的方法
在現代招貼設計中,最為基本及有效的設計方式就是“同構”。同構即采取創意聯想設計舉措,科學組合不具關聯性的形象,最終形成具有新精神內涵的圖形。這種圖形的表達方式包括正負形同構、形形同構以及形影同構等等。
4.4綜合圖形創意
綜合圖形創意具有眾多設計方法,依照現代文化科技發展情況,可概括為以下幾種設計舉措,即幾何符號的應用、形的裂變、重復形的應用、形的漸變、矛盾形組織等等,這些舉措在藝術設計中均有廣泛的應用。
5結語
圖形在招貼設計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對于圖形的掌控能力并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設計師要利用好圖形語言,在日漸激烈的招貼設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創作積累經驗,探究圖形規律。
參考文獻:
[1]李暉.淺談以“手工實驗”為主導的招貼設計教學實踐[J].包裝世界,2016(05):40-41+43.
[2]何萬里,熊英.創意圖形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7(08):242-244.
[3]周芬芬,黃信初.淺談圖形創意中的同構手法[J].藝術科技,2014(02):336.
[4]黃璞.淺談招貼中的同構圖形設計[J].大眾文藝,2015(07):119.
[5]汪振澤,賀蕭含.圖形創意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表現及應用研究[J].設計,2015(21):154-155.
[6]湯瑾瑜.圖形創意在企業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60-61.
作者:張帥 彭小川 單位:湖南軟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