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招貼設計中的古典元素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涌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怎樣用現代化的思維方式結合民族性特點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非常緊迫。在當代招貼設計中,中國古典裝飾元素的融入對于招貼設計的發展而言,不僅僅是設計師的個人問題,它是設計師如何尋找傳統文化的介入點、并與大眾溝通而引起共鳴的問題。這對當代招貼設計具有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中國設計師力圖追根尋源,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得以延伸和發展。他們在肯定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穩健的發展,從博大精深的傳統中找到造型語言,來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探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設計語言,設計出大量具有民族性的和生命力的招貼設計作品。香港靳埭強先生早期的設計作品《第三屆亞洲藝術節》海報,為了表現亞洲不同地區、國家、風格的藝術活動,巧妙的將印度的頭飾,泰國歌舞者的面具、中國的京劇演員眼部以及日本浮世繪版畫口部造型組合在一起,將東方文化恰到好處的融入現代設計中,畫面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很好的體現了亞洲藝術節的特點和風格。
而在他的“漢字系列”———“山”、“水”、“風”、“云”中,靳埭強先生展示了把水墨融入設計,通過以“形”寫“意”,營造出一種空靈雅致、純潔樸實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滲透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同樣,另一位著名設計師陳俊良的作品《久違了東風》,獲得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設計大獎,將東方美學推向國際舞臺;他的《天圓地方》國宴餐具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將古典器物的典雅精美運用于現代招貼設計之中,耐人尋味。在他的設計作品中,運用簡單的構圖,清新雅致的風格,文字與藝術、理性哲理與感性內涵,極度純潔,大量使用留白的意境,令人靜思沈淀,極好的體現了東方美學的特征。
二、在我國現代招貼設計中融入古典裝飾元素的必要性
1.創新的需要創新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招貼設計發展所必須的條件。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下,如果一味的追求后現代主義而拋棄傳統文化是不可行的,綜觀西歐各發達國家的設計都具有自己民族的特殊性,因而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模仿的。我們長期植根于東方的這片土地上,必須從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借鑒,尋找靈感和創意,使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創新包括設計理念、思維的創新、視覺語言的創新、技術表現方式的創新。對于傳統文化,我們可以繼承傳統式的創新和激進式的創新,在信息時代,社會新觀念的介入,以往貫穿于招貼設計中運用的審美法則正逐漸被打破,思維情感的表達方式也在不斷轉變,人們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視覺語言和表現方式來體現一種哲理性的設計理念。時代化、個性化、民族化、傳統化、多元化、國際化、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怎樣才能在這個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中創造好的招貼視覺設計從而體現時代觀念又不缺失其獨特的風韻?怎樣擺脫設計的平庸化、模式化,使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我們自己的文化精髓,對圖形、文字、色彩這三大視覺元素注入古典裝飾的形與神,突破常規,力求以簡約化、符號化的形式表現最為豐富的內容,實現三大元素相互之間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美學性構成的創新。
2.中國設計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設計長期處于一種模仿和經驗型狀態,與經濟快速發展所需要的高質量的設計呈現矛盾。這些弊端嚴重影響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創意革新勢在必行?,F代設計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現代社會是一個創造視覺盛宴的時代,并不是說要一味的模仿西式的設計,也不是復古主義,而是要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完美結合,既然現代化的設計是大眾化的設計,我們就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和源泉。使“中國設計”的標識能夠顯現在各種各樣現代化的產品之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的平面設計發展要領先于內地,由于經歷錯誤較少,加之與國外設計界交流頻繁,涌現出一批著名的設計師,他們將中西文化元素和設計理念恰如其分的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獨特本土風格的招貼作品,在世界設計領域中做出一番成就。為我們的創意設計開辟了先河,做出了表率。我們也應緊跟步伐,推陳出新,在此基礎上探尋屬于我們自己的視覺語言,發展中國化的現代招貼設計。
3.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大眾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跨越式轉變,追求新鮮事物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往往在很多時候忘卻了傳統,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根”,飲水思其源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民族文化深深反映著一個地域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思想表達方式,是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的。一個設計師應該具備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文化全球化潮流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非易事,繼承傳統文化保持中國性不在其表面的形式,而在其精神思想。這樣的文化是誰也模仿不了無法取代的,使用國際化的視覺符號,表達中國化的文化內涵既跟上了時代又繼承了傳統文化。著眼現實,優秀的招貼設計作品,都是在創新與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對其所表現設計主題的信息進行正確、充分的傳達。使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
三、運用中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藝術,追求意境與設計的完美結合,體現民族風格
意境和傳神是中國審美藝術的美學觀念,中國古典書法、詩、畫、文、賦、戲曲、音樂、建筑都十分講究意境。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一種審美理想、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一種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美、一種不設不施的自然美。虛與實是中國傳統美學審美對象的兩大要素,是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象、神與形的統一,意境的實的部分在于畫面,虛的部分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如南宋畫家馬元畫中總是留有空白,他的《獨釣寒江雪》更是運用了大片空白,表現出“寒”與“獨”的意境,正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又如在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瓶身上繪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紋樣。如典型的人面魚紋,將魚紋和人面紋相結合形成一個抽象的圖案。人面口部兩旁對稱著各兩條魚,與魚頭構成一個整體。人魚互相寄寓相互轉借寓意人魚交融共體。商代開始鑄造的青銅器的裝飾主要是抽象和半抽象的動物紋樣,其視覺效果猙獰恐怖的饕餮紋,充分體現著奴隸社會的精神意義。在漢代,紋飾多樣而精美的瓦當———如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形神兼備,力度超凡,彰顯了典型的吉祥裝飾意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隋唐時期,與各國交往頻繁,在文化的融合過程出創造出了如寶相花、唐草紋等代表著吉祥如意的民族紋樣。宋元時期的傳統紋樣受到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響和民間的影響。明朝的商品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市民階層也相當活躍,封建上層和市民階級意識相互滲透和融合,傳統的祥瑞思想轉變成福壽富貴、吉祥如意等世俗化觀念。如果說清代是對前代的繼承,還不如說是一次全面的總結。其裝飾圖案達到了“紋必友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充分的運用了裝飾圖案,并應用到各個領域,包括紡織、服飾、印染、工藝品、建筑彩畫和民間工藝等,“雕梁畫棟”就是形容清代官式建筑的華麗和繁雜。圖形表達出來不僅僅是為了表達內心情感,也有滿足審美觀感、美化生活的目的。這對中國的繪畫和設計有著深遠影響,體現了中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可以從這些民族文化中尋找靈感,創造奇跡。
四、結語
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平面設計師如何繼承傳統文化、拓展平面設計視覺語言,進行突破創新,使其能夠在世界的設計舞臺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不斷探索的。要求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學習傳統文化,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對傳統裝飾元素加以提煉、改造和運用,傳承中華文明豐富的文化內涵、意境表現,達到設計的高境界,實現質的飛躍。
作者:金波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