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人外在形象設計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個人形象是指一個人的相貌、體態、服飾、行為、氣質以及思想品德、價值觀等所構成的綜合整體印象。簡言之,個人形象是社會公眾對個體的綜合印象和評價。公眾會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關于一個人的整體判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個人形象的因素有內、外兩方面。其中內在因素主要包含美好的心靈、優良的品德、豐富的學識、高雅的品味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等,這些主要是由我們長期接受的父母教導,學校教育,個人主觀努力學習和成長中社會帶給我們的啟迪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得體的言行舉止看似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其實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素質的外現。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個人的服飾、發型和妝容等。關于外在形象的重要性,有專家進行大量研究后提出了“7/38/55定律”,即對一個人的認知,7%是通過其語言,38%是通過其肢體動作,其余55%是通過其外表裝扮。當我們以得體的服飾、漂亮的發型和合適的妝容出現在各類社交場合時,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形象獲得他人的認可,從而為自己順利完成交際活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好的個人外在形象也會讓自己愉悅,從而提升自己參與社交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幸福感。總之,公眾對一個人外在印象評價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生活、社會交往以及事業發展。正因為外在形象與個人的生存、生活與發展聯系緊密,所以我們要努力去使它更完美。個人外在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是直觀性。用眼睛直觀地接收外來信息,是人類接觸和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也是公眾衡量和評價一個人外在形象的基本途徑。而真正成功的、為他人高度認可的外在形象則要符合形象設計的三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是為公眾接受層面,核心是遵守禮儀
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就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因為禮儀本身往往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而一些符合民族審美心理、價值標準的規矩習慣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并進而上升為人們自覺遵守、自覺學習的準則。個人外在形象設計同樣要首先遵從其相對固定的禮儀準則。這種禮儀準則主要表現為要和個人年齡、身份與場合相符。首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屬于這一階段特定的氣質和美感,個人外在形象設計要根據自己在每個階段所外現出的年齡感及氣質、體型的變化做出靈活的調整,而不能完全無視年齡差距,讓自己的裝扮與自己的年齡、氣質相去甚遠。例如在服飾的運用上,大體而言,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性,正是展示青春魅力的時候,也是時尚、潮流最忠實的擁護者。在生活中或一般的社交場合可以穿得活潑、時尚,顯示出年輕人的朝氣。三十歲左右的女性開始展示比較成熟的女性魅力,對于孩子氣的花裙、迷你裙、娃娃裝之類的裝扮應該遠離,應選擇大方而又不失活力的服飾。四十歲左右的女性開始展示比較成熟的女性魅力,對服裝的最高要求不是時髦和新穎,而是質感和品味。佩戴首飾也不能像年輕人一樣,而是要以少而精為主。而當女人到了五十歲左右,整體活力、面部線條走向、緊致程度,身體輪廓、走路步態都會呈現一種下沉的趨勢,這時穿衣服不宜灰暗,而要通過亮麗的服裝色彩、大花圖案等來彌補面部和精神上的滄桑感,在款式上以簡潔、大方、舒適為最佳選擇。其次,外在形象設計要與個人身份相符。一個人的身份是多元化的,這里主要是指職場上的身份。在全民休閑的服飾潮流大背景下,不同的職業仍然有相對固定的外在形象標準。作為各類單位的領導,尤其是傳統機關、事業單位,相比普通員工的休閑,不論男女領導都更強調外在形象的莊重甚至保守,女領導的著裝往往更為中性化,這類人群整體裝扮絕不會緊跟每年的流行色、流行發型、流行款式,而是會強調一種低調和權威感。莊重、保守的套裝、套裙,男士西裝、休閑西服或其它偏正式的服飾是他們的首選。而時尚藝術工作者,典型的形象設計特征就是追求年輕化、時尚化、個性化。在時尚圈,尤其是女性,面孔的年輕與活力是她們贏得觀眾、贏得事業的重要保證,只有少數女性能幸運地憑借觀眾對其實力的認可而得以事業長青。因為置身時尚藝術圈,時尚的裝扮永遠是明星們及其他時尚人士的追求目標,她們是一個時期時尚潮流的絕對引領者。每當有一種新的時尚興起,她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將其在自己身上加以運用。例如,2008、2009年大肆流行的中性風,2009年流行的中分發,2010年流行的復古妝等。同時,為了聚集人氣,成為某個場合的焦點,提高曝光率,她們還要在時尚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打造出自己的個性化形象。每個人都需要使自己的裝扮能夠與眾不同、別出心裁,撞衫、山寨是這類人形象裝扮的大忌。而普通大眾則要求符合基本搭配原則及大眾審美標準。這里除了基本的忌造型過于另類、顏色過于雜亂、著裝過于暴露、香水過濃等禮儀外,還要符合性別審美標準。無論中外,我們對性別審美有著相對固定的標準。比如男性追求身型高大,肌肉發達的陽剛美,女性追求身材玲瓏,性感,容貌秀麗的陰柔美。而最近一些年,受韓國流行服飾文化元素的影響,加上現在很多“80后”、“90后”女性更加自信、外向、活潑,表現出男孩般的瀟灑與干練,而另一方面卻有越來越多的男孩擁有白而細膩的皮膚,清秀的五官,相對苗條的身材,于是在我們今天的服飾設計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性化元素。各種小西裝成為很多女性的最愛,而男性服飾中則出現了瘦版褲,各類彩色休閑鞋子,各種顏色或鮮艷或柔和、修身剪裁的上衣,這些中性元素,我們如果加以合理利用,的確可以提升自身著裝的時尚度。但如果無視性別差異,完全顛覆傳統性別審美標準,也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再次還要做到和具體場合相符。場合和地點不同:相同的地點有不同的場合,相同的場合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地點。但場合又很難與地點完全分開,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地點是構成特定場合的要素之一。所不同的是,地點是純客觀的面的概念,而場合是由特定環境、對象、目的及氣氛等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在對外在形象禮儀的要求上,它比單純的地點對服飾的要求更嚴格、更規范。不論中外,從場合氛圍及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場合大致分為日常工作交際場合、喜慶場合、哀祭場合等。不同場合對外在形象的要求有很大區別。日常工作、交際場合是指除喜慶場合以外的商務談判、正式宴會、室內外工作等場合,這些場合總體要求比較莊重。其中以商務談判和正式宴會的服飾禮儀要求最為嚴格,要突出莊重、高雅的基調。而一般的工作場合,主要結合本行業或單位要求,以整潔、簡單、舒適為主。喜慶場合是指結婚慶典、節日紀念、聯歡晚會等。這些場合大都具有氣氛熱烈、情緒激昂的特征,這時人們的服飾裝扮上可以時尚、華麗一些。但也要注意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喜慶形式的禮儀規則。例如,在婚禮上,新娘是婚禮上的唯一主角,參加婚禮的女賓客盡管可以穿得漂亮一些,但不要過于盛裝打扮,以免有喧賓奪主之嫌。另外,為了同中式婚禮上喜慶、熱烈的氣氛相吻合,賓客的服裝顏色應避免全身黑色,而在西方的婚禮上,更強調的是一種莊重,一身黑色是非常得體的。同樣是喜慶場合,一些重大慶典、頒獎典禮、時尚主題的開幕式和雞尾酒會上,則要按西方服飾禮儀的要求,一律穿禮服。隨著中國與世界時尚的接軌,目前中國在舉辦這類活動時,人們也逐漸把禮服默認為這種場合的最佳裝束,而且日漸成熟。當然,這種成熟是有一個過程的。就像中國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穿西服一樣,當時也出現了很多不倫不類的裝扮。祭哀場合是指殯葬儀式、吊唁活動等場合。這種場合的整體氣氛是肅穆、凝重的,所以人們在服飾上應該注意服裝顏色要以黑色或其它深色、素色為主,大紅、大綠等明度較高的顏色或夸張圖案是絕對應該避免的;服裝的款式應選擇簡潔、大方的,避免奇裝異服,過多的蕾絲、飄帶等都是不合適的。這種場合的女性也不宜化濃妝和佩戴過于華麗的首飾。
二、第二重境界是優化個人形象層面,核心是要做到揚長避短
遵守上述禮儀規則,會使我們的外在形象得到別人的基本認可,但要打造個人更高層次的好的形象,僅遵從禮儀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個人形象,關鍵是學會充分展示自身優勢,巧妙掩飾自己的不足和劣勢。不論人還是物,完美都是相對而言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不夠完第一重境界美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對形象美的標準進行探索,由此流傳下來很多描寫美的經典詩文、典故、成語,如美如冠玉、如花似玉、閉月羞花、明眸皓齒、膚如凝脂、櫻桃小口、貌若潘安、玉樹臨風、相貌堂堂、濃眉大眼、天庭飽滿等等。西方美學界早已給我們提供了容貌美、形體美的參照標準,人體各個器官、部位的比例關系等。比如著名的“三庭五眼”理論、黃金分割比例等,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有關美的理論,也會對自身容貌體型特點有一定的認識。比如臉型是否好看,脖子是否夠長,腰是否夠細等,繼而在平時的裝扮中有意地去改善。而這里要遵循的基本法則就是揚長避短,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修飾的盲目性。在這其中常見的一個誤區就是盲目為流行所左右。盡管今天的時尚潮流變化非常快,但每種潮流興起時,總會有大批時尚人士紛紛將其用在自己身上,而這些流行元素很可能恰恰是一個人的劣勢,是應該掩蓋而非張揚的。例如臉長會讓人感覺長相大氣,但作為女性,長臉尤其長方臉往往會使面部顯得過于硬朗,而缺少女性的柔美,所以,通常可以在前額處用劉海加以調和,既使臉顯得小巧一些,同時柔化了面部輪廓。相反,如果盲目跟隨2009、2010年的一種流行時尚,將臉部全部暴露,將劉海后梳到頭頂加高,這樣修飾的結果就是使臉型顯得更大、更長。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掌握并運用揚長避短法則,就會使個人形象大大提升和改善。
三、第三重境界是打造獨特的個性美層面,核心是結合色彩與風格
自然萬物的顏色本身有冷暖、濃淡、艷濁之分,人和萬物一樣也是有色彩的。我們的膚色有白色、黃色、棕色、黑色之分,我們的發色有黑、黃、紅、灰、亞麻等色的不同,我們的瞳孔色亦有黑、黃、藍、棕的差異。同屬黃色人種的亞洲人,不同的人仍會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及感覺,有的膚色暗而黃,有的膚色淺而淡,有的膚色透著紅暈,有的膚色卻呈現蒼白;同樣是黑頭發,但有的頭發顯得粗、黑、硬,有的看起來偏軟、細、淡;同樣是黑眼睛,有的看起來黑白分明、目光犀利,有的卻比較柔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固定的個人色彩。不同類型的人在膚色、發色、瞳孔色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體色特征,這些不同特征又決定了其適合的服飾色彩。一般來講,膚色、發色的冷暖、深淺與服飾色彩的冷暖、深淺是一致的,這正好符合色彩基礎理論中的補色殘像現象,人們在穿著和自己膚色、發色特征一致的服飾時,能夠達到審美上的視覺平衡。因為偏冷或偏暖,偏淺或偏深的膚色、發色都會讓人產生視覺上的不平衡感。真正符合視覺審美平衡的一般屬于冷暖、深淺都居中的中性膚色、發色,一個人可以客觀認識自身膚色的特征,并設法通過服飾進行修飾,最終使其膚色、發色向中性膚色、發色靠攏,以達到視覺平衡。不同人在身體骨架的形狀及大小、五官線條的傾向性及精致程度方面也是有區別的,而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個人整體的“型”,這些外在的“型”加上每個人特有的氣質與性格,就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心理感受,即所謂人的風格。而服飾同樣會因為材質、尺寸、剪裁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格。即使同樣是套裝、套裙,以前都是無論用色還是剪裁都偏中性,但今天通過領口的不同造型設計,花邊裝飾、腰線設計、細節剪裁等的不同變化,使得在干練之余,有的職業裝還能表現出時尚、可愛、優雅、簡約等不同風格特征。頭發的長短、曲直、軟硬及整體造型的不同也可以呈現出可愛、干練、性感、簡約、高貴等不同風格。只有當作為人體“軟雕塑”的服飾以及發型的風格與個人風格相適應,順應二者之間的搭配規律時,才能表現出一個人較高的審美品位,從而為整體形象加分。在服飾顏色更加多樣,風格更加多元的今天,一方面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也對我們的裝扮品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我們能夠以自己的風格、色彩為基礎,結合自己的身份、年齡、具體場合,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自己且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服飾裝扮時,我們就達到了個人外在形象設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