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裝策劃論文:服裝策劃的生態化前進趨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學偉單位:德州學院紡織服裝工程學院講師
生態設計理念指導下的服裝產業
這樣選擇生態服裝材料的例子很多,如2009年3月在上海舉辦的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上展示的珍珠共混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可循環纖維,實現了生態面料產業化發展,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艾利丹尼森(AveryDennison)推出了一種再生滌綸標簽,這種標簽用100%廢棄塑料瓶織成,在外觀和手感上都與傳統滌綸標簽非常相似,賦予了服裝很好的生態性??傊S著生態經濟的發展,那些高能耗的服裝材料終將被淘汰,而生態環保服裝材料必將成為未來服裝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規范設計環節。在設計環節上,應體現以人為本,把生態設計思想引入服裝設計,倡導消費和使用生態服裝,延長服裝穿著的長效性。首先,倡導簡約自然的款式設計。簡約設計就是摒棄過于繁雜而不必要的夸張設計。通過簡潔的設計可以使服裝減少裁片,減少材料的用量消耗,節約資源,從而適合現代都市人追求自然簡約心理的需求,使人們在著裝中獲得放松和舒適感。但簡約并不是指膚淺或簡單,設計師可以通過設計手法的創新,在看似簡約的款式中加入細節設計點,在服裝簡約化的同時又不失美感與情調。其次,突出服裝的二次設計。
所謂二次設計就是給消費者留下一定的自由設計空間,使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衣物進行重新設計、改造和再利用,以此達到改變服裝功能和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時,設計師要充分考慮到這種二次設計問題,提高服裝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服裝合理搭配、一衣多穿、舊衣翻新等方法增加每件服裝的使用率,使服裝得到再次利用,發揮最大效益,例如,一款羽絨服,可以通過拆卸袖子變成馬甲;把高領變成一字領、圓領或V領;通過服裝自由搭配,把一些過時女裝與當下流行時裝組合,形成新的著裝風貌。
革新生產技術。服裝產業要想走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解決技術障礙這一問題。服裝企業可以通過生產技術革新,增加生態因素的科技含量,實現服裝產品資源的循環和綜合利用,從而在生產中達到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例如,提取生態纖維物質,改善加工染整技術,使用新型環保電腦機車,實現服裝軟件有效打板,以環保再聚合程序加工服裝,充分利用礦泉水瓶、舊衣服、廢報紙、紡織廢絲等可回收材料再造服裝面料。
總之,通過革新技術,對服裝產品的結構、材料、工藝等要素進行重組和創新,真正把節約能源及減少污染,保證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落到實處。波司登羽絨服與美國杜邦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環保材料。這種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快速降解,回收后還可再造成為其他原料。杰尼亞推出一款太陽能式夾克,通過在袖子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給電池充電,并加熱夾克的衣領,有效地利用了太陽能技術。
加強營銷環節。提倡適度消費,引導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在生態設計指導下的服裝產業,應制定完善的傳播方式,強化營銷策略。通過利用服裝實體店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手段進行廣泛傳播,讓消費者充分了解生態設計理念的價值所在,從而引導消費者對于可再生資源與不可生資源的節約和利用,幫助消費者更有效使用服裝。
同時,生態設計引入消費者的著裝行為,也必將進一步推動廣大服裝企業將生態設計理念作為產品在未來獲取創造新經濟價值的研發重點,實施產品生態綠色化營銷戰略,這無疑也給服裝產業生態發展帶來一定的積極意義。
健全保障機制。生態設計是否能夠比較完善的貫徹體現,機制配套是一個關鍵。服裝產業長期處在相對低環保的環境中,由忽視環境行為向生態環保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服裝企業不愿意投入較大的成本。因此,政府應在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切實對服裝企業實施有力支持,從而真正觸動服裝企業進行整體改革,建立生態價值激勵保障制度。同樣服裝企業也應在順應生態發展的大背景下,更加堅定生態設計的信念,不做表面文章,自覺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讓它們真正演變成為拓展自身發展價值的一場深刻革命。
服裝產業生態設計應用的趨勢
近些年,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發展生態經濟的政策,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表現出非常堅決的態度。目前,服裝產業正處在從消費型向環保實用型轉化的提升階段,其中不少服裝企業已開始著手更為具體的研究工作,創新產品開發、調整營銷結構,將生態設計理念真正融入到整個服裝企業文化中,使其成為服裝企業實實在在的行為,例如,雅戈爾漢麻產品的開發與暖倍兒服裝生態面料的選用,為服裝產業品牌的生態設計發展做了最好的詮釋。
總的看來,雖然推行生態服裝產業發展任重而道遠,但是服裝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肩負起這一社會責任,具體分析生態設計的特殊性并以此作為指導,結合不同地域、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加快生態產業結構構建,積極完善生態技術工藝,創新服裝生態產品開發,使服裝產業的創新發展格局得到跨越發展,進而為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出一份行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