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住房空間設計的個性化評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生態理念下的“個性化”居住要求
個性化,顧名思義,就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增加獨特、另類、堅持自己個體性格的需要,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的一種說法。“以自然為中心”取代“以人為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生態理念的“個性化”要求被重新定位,并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
從征服自然的野心轉變為順應自然的智慧成為生態設計的核心意義,這種概念的踐行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態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將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建立自覺環保、節約的良好意識(而非為法律法規所強制),在個性化居住行為中普遍形成生態(有機)的生活方式。
現代居住空間個性化設計
居住空間環境是一個人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心點和出發點。當今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審美意識相互結合,上升到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關注,成為當代設計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1“.顯露自然”,親歷生活意義
居住空間設計應當運用生態的形式語言,“顯露自然”是生態語言的一種形式。羅伯特•薩爾(RobertThayer)就“顯露自然”的視覺生態美提出了四點內容:第一,能幫助我們看見和關注人類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第二,能讓復雜的自然過程可見并可理解;第三,能把被隱藏看不見的過程顯露出來;第四,能強調人與自然尚未被認識的聯系。通過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人的生活態度將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環境意識將逐漸內化為一種生活意義。“顯露自然”的設計就是要營造一個能被知覺器官感受得到的生態生活環境,把生態過程呈現在人的面前,令人親身體驗生態生活的意義。
2.以人為本,注重過程和體驗
現代居室空間環境的設計營造必須建立“自然”、“人”、“環境”三者之間情感交流的通道,能讓人體驗和享受到身處自然的生活過程。這樣,設計的目標就不只是創造一個視覺結果,而應當創造一種具有參與性的過程,激活相關經驗,在意境中體驗居住樂趣。在這里設計師的角色應當改變,由設計者變成引導者、組織者,其中心任務是提供給用戶一套生活計劃和方案。通過這套科學、健康、生態的生活方案,業主可以彈性地選擇設計的形式,甚至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作品。注重過程和體驗的設計將幫助人們建立主動生活概念,重新理解生活、珍惜生活。在勞動體驗中享受個性化節奏帶來的樂趣,使生活的品質得以提升。
3.弘揚文化,營造生活情景
居住空間設計要有一個與室內空間肌理、物質形態相關聯、獨具特色和立意新穎的主題,從民俗民風、文藝概念、歷史符號、時代風范、地域肌理等諸多方面追尋創意靈感的撞擊。設計師可以為業主營造他們渴望的個性自由的生活情景,這種情景未必需要巨大的空間場地、豪華的材料和奢侈的工藝,一方陽光、一把木椅和一扇木門,貫穿第四維的時光限定,都將使人的身心得到凈化,使樸素的生活理念得到升華。
4.體現個性,超越科技束縛
對于一項具體的設計,生態的概念不可能完全脫離材料和技術而實現。我們更應該考慮當代高技術運用的“度”是否應該合理控制,我們能否還可以運用低技術(或者是適度技術)實現生態設計。所謂“低技術”就是要通過較少或基本不采用工業化生產的技術來達到生態目的。低技術不是簡單指原始的技術手段和途徑,它是一種理智的、科學的、健康的生活觀念。因為低技術往往是“自然顯露”,它能真實地表達生態生活的需求。在現代高科技的光芒下,人類更應該思考在對大自然的“索取”中如何“付出”。
總之,要營造理想的居住空間環境,首先要進行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定位。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地位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觀念和消費需求,因此,也就會有不同的“理想”環境。只有把“自然”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實現設計的人性化;而只有對人的生活方式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創造出個性化的理想居住環境;從以技術為核心的設計到以生活方式為核心的生態設計是觀念的進步。只有堅持“尊重自然,以人為本”的宗旨,才能營造出理想的現代居住空間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趙少俐單位:青島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