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設計主流意識概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1世紀的中國,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綜合、復雜和多變成為現代社會的特征。然而,面對由此產生出來的多元的建筑形態與思潮,很容易引起設計思維的混亂,導致建筑、城市的一系列混亂。只有通過理智的思索才能使混亂變為清晰,否則,建筑與城市永遠處于落后的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在建筑行業亦如是,我認為,以下的一些觀念、意識對建筑設計是特別重要的。
1以人為本的意識
對我們建筑師而言,我們的上帝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人。我們的建筑就應“最大限度地體現對人的關心”。如何為建筑物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的建筑活動場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衡量建筑設計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建筑設計的過程,是將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物化的過程。如何將這一過程完善,這首先就需要我們建筑師善于體驗生活、理解生活,重視生活經驗積累;另外,應當提倡讓使用者參與設計的過程,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品味。
2和諧統一的意識
我們評價一座建筑的好與壞,首先看它在整體上是否和諧,是否滿足“經濟適用美觀”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筑創作中要有整體的意識,在建筑與環境上、建筑單體與群體上、建筑的立面設計與細部的處理上,都該講究整體統一、有機結合。如在由若干建筑單體組成的建筑群體中,每一建筑單體在群體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處的地位,都會影響到群體。單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就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整體大于局部建筑群體產生的影響遠遠大于建筑單體所產生的影響。這時候局部就應當服從整體,完善、豐富整體的塑造。如果沒有整體觀念,每一幢建筑只是顧及到自身的完整而“獨善其身”,那么整個建筑群就很難達到和諧統一。優秀的建筑群體的設計在于其形象的完整、協調,空間內外貫通,能夠形成互相依存、有機統一的整體。
3空間多樣性意識
原始人類為了避風雨、御寒暑和防止自然界的不利現象或野獸的侵襲,需要有一個賴以棲身的場所———建筑空間,這就是建筑的起源。人不同于一般動物是因為人具有思維和精神活動的能力,所以我們的建筑應當考慮我們所設計的空間對于人的精神感受上所產生的影響。建筑空間的設計,指的是從空間構成的角度,把物質空間引向感覺空間的創作過程,這種創作無疑是多方面的。建筑設計應當學會運用各種技術和藝術手段來創造人們所需要的各種空間環境,既宜人又有趣,既安全又多樣。
4與自然相協調的意識
建筑設計貴在因地制宜,因此必須尊重客觀存在的環境。建筑應當和周圍的大自然互相輝映,相得益彰,這也是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國現存的少數皇家園林之一———承德“避暑山莊”的設計在這方面就很成功。在這里,大家看不到閃閃發光的琉璃屋頂,看不到瑰麗多彩的油漆彩畫,看不到連片的玉欄桿和紅色的宮墻———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尺度親切宜人、風格樸素雅淡的“山莊”。這正是康熙皇帝“因山就水,布置盡量自然,意在得其野趣”的匠心所在。又如美國現代建筑大師F•L賴特設計的落水山莊,建筑輕捷地架立在瀑布之上,挑出的平臺與嶙峋的山巖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堪稱是建筑與周圍環境完美結合的典范。一幢建筑設計的成敗,不僅在于功能是否實用、技術是否合理、造價是否經濟、造型是否美觀,還要看它是否同環境做到有機結合。建筑設計與環境的關系日益被人所重視,是好現象。但也常見一些建筑作品沒構思好與環境的關系,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甚至破壞原有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這連康熙皇帝都懂的道理,我們今天的建筑師更應當遵守。尊重環境、利用環境、創造環境,在利用中去加工、創造,使我們創造的環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5建設精品建筑的意識
現在產品按品質分極品、精品、商品以及假冒偽劣商品。建筑亦然。建筑不僅能反映當代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還深刻地影響后代,故其品質不可忽視。建筑創作的精品意識不是指豪華和高貴,而是追求高品位、高效率、高質量。出精品,就是要求建筑師精心設計,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全面創優。創造建筑精品體現在設計手法上是多樣的。比如細部設計,一個建筑物當它的整體確定之后,細部的推敲往往就起著決定的因素。為了求得整體的和諧和統一,建筑師必須認真地安排好在什么部位作細部處理,并合理地確定細部的表現形式,如雕刻、線條、紋樣等。古典建筑非常重視與講究建筑細部的處理,一幢建筑物的形體之上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線腳、雕刻、彩畫等,建筑物本身仿佛就是一件藝術品。當然,建筑細部的處理,必須具有合適的尺度感。過粗或過細都會因為失去正常尺度感而有損整體的統一。這里的尺度處理還因材料不同而異。相同的紋樣,用石雕則應處理粗壯些,用木雕則應處理纖細些。細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認真地對待并給以恰當的處理。細部設計是建筑創作的深化,它有助于增強整體特色。
6尊重本土建筑文化的意識
2012年中國建筑師王澍問鼎普利茲克獎,反映了中國風格建筑的潛力。中國本土的建筑傳統是一個循環營造的體系,有很多奇妙的細節,為現代建筑技術所不及。而今天,這些傳統工藝只在農村尚有保留。比如農民工“砌石頭”,被不少人視為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