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裝飾概況及其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傳統的民間裝飾元素概況:傳統的民間裝飾元素,是我國從遠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經過了千百年的演變,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發展,并最終成為我國當代建筑藝術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民間裝飾元素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發展及社會的變遷,發揮出了它的社會功能,并在人文藝術、裝飾藝術和環境藝術中很好地體現出來,給當代建筑藝術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2.民間裝飾元素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其中包括民間裝飾色彩和民間裝飾紋樣方面的應用,我們要好好保留這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這塊瑰寶,并在建筑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2.1民間裝飾色彩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裝飾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色彩的應用,并且,色彩的語言特征成為民間裝飾藝術的語言工具,在我國的古代,對色彩的應用就非常廣泛,老百姓以彩做布,很形象地說明了色彩已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很好的應用。
色彩的語言象征,不僅僅寄托著民族感情,同時也是一種視覺形式的象征。在我國古代,黃色成為統治階級意志信奉的象征,對統治階級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所以,當時的民間巧匠對色彩的應用顯得很謹慎。因為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當地文化的影響,色彩在不同的地方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文化觀也就互不相同。比如,黃色在西方國家被看作是叛變和恥辱的象征,而在中國,則代表典雅高貴,寓意著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色彩的語言特征表達著豐富的寓意。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每個民族對色彩的接受理念互不相同。
在當代建設設計領域,只有對傳統的民間裝飾元素進行有效的吸收,才能在建筑藝術中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深切了解色彩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意義,是當代建筑設計師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在對民間裝飾藝術認識并發展的同時,有關設計工作中要汲取其中的精華,并將精華充分利用,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而熟悉和掌握色彩語言,也不僅僅是熟練掌握一些關于民間裝飾藝術色彩的口訣就可以應付了事,色彩語言體現在生活中,種類繁多,設計工作中只有深入民間,了解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體驗色彩意識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把色彩意識融入到當代的建筑設計中,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死記硬套盲目應用的現象發生,才能更好地汲取民間裝飾元素的各個養分,從而更好地為建筑設計服務。
3.民間裝飾紋樣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民間裝飾元素,不僅指民間裝飾色彩,更包括民間裝飾紋樣。我國的傳統裝飾紋樣魅力無窮,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典建筑中的一些造型及構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古典建筑要依照法式制度,法式制度是指建筑藝術及建筑技術所規范的模式,而這些規范模式是在很長時間的理論與實踐中獲得的,規范模式的出現,使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在建筑房屋的時候,有了遵循的依據,人們按照這些模式,把建筑方面的構件傳承下來,沿襲至今,于是避免了設計上的空洞以及操作上的不當。每個民族的建筑,同樣賦予著這個民族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賦予,經常在傳統民間裝飾紋路中體現出來,這同時也是這個民族文化潛質的一種體現,這種民間裝飾紋路包括屋梁木雕、廊架彩畫以及頂棚彩繪等幾種處理方式。
在我國傳統裝飾藝術中,對裝飾材料的選擇也顯得至關重要。對于一些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裝飾作品,更是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表現民間傳統的裝飾藝術中,墻布、墻紙以及布藝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墻布、墻紙及布藝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肌理紋路,可以鍛造出形形色色的裝飾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型材料在建筑設計中被充分體現出來,同時使這些裝飾材料內涵得到充分的體現,隨著裝飾材料被人們充分利用,它所表現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范圍也越來越廣。對裝飾材料的深入了解及使用,使得裝飾文化所表現的內容得到擴大,并成為表現審美思想及哲學意識的有效手段,由于受材料和技術的限制,以往的一些建筑形式缺乏表現手段,對審美及功能缺乏完整的表現。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由于大部分采用了木質結構,所以在防火防腐上存在很多弊端,于是,它所具有的建筑形式曾經出現過斷代,甚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消失。隨著我國科學水平的提高,出現了許多新型材料,比如玻璃和鋼結構的出現,給建筑帶來了一場工業革命,并成為建筑史上一個偉大的進步,不僅如此,其他的應用型材料也相繼出現,同樣在建筑發展歷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4.結束語: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必然會越來越廣泛,不僅如此,民間裝飾元素同樣引起了有關人士的研究,他們正試著以一種全新的觀念對民間裝飾元素進行更透徹的解讀。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進步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設計師一定會把民間裝飾元素與當代的建筑設計進行更透徹的融合。對于傳統文化,設計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抓著舊的用途和形式不做改動,而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提取其中的精華,在新的背景下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創新,使傳統文化以一種新的文化態勢,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應用,并奔向健康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