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現狀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特別是""期間,全區主要經濟指標連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經濟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地區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制約了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使得地方財政可用財力增長缺乏后勁;過分依賴土地的發展模式,在新一輪發展的競爭中暴露出其先天的不足。為此,區政協把"整合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作為重點調研課題,成立專題調研組。調研組先后赴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無錫市濱湖區和高淳縣等旅游業發展先進地區實地考察調研。召開"加快發展旅游經濟"專題座談會,邀請了市旅游局領導,知名旅游行業專家,山、公園景區負責人和部分區政協委員參加會議,共同把脈整合旅游資源方略,探求旅游發展定位,謀求經濟轉型升級良策。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區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現狀
區是著名的東郊風景區和文化遺產大區,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名勝古跡遍布,共有國家及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區擁有:秀美的臨江資源。萬里兩岸風光獨好,留下多少詩賦華章。地處中下游,擁有82公里"黃金岸線",著名的山、臨江而立、擁江而矗,被喻為"金陵明秀"。此外,第三大島四面環水,大江風貌盡收眼底。悠久的佛教資源。。"寺是唯一現存的南朝古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被尊崇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三論宗祖庭"。甘家巷一帶密集分布南朝石刻,市徽"辟邪"即取形于此,成為古都的象征,真可謂"一座山,半部金陵史"。生態的水鄉資源。被譽為"江中麗島"的,河網縱橫,擁有江南水鄉最完整的水系,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柳林濕地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態植被,是市民絕佳的觀光休閑之地。地處東郊的靖安,7000畝荷塘,"接天連葉無窮碧",景象蔚為壯觀。的"野八鮮"和靖安的"水八鮮"等綠色食品,更為生態旅游平添了無窮樂趣。時尚的學府資源。新興的大學城現已入駐大學、師范大學等15所高等學府,在校學生突破12萬人之多,是一個龐大的時尚消費群體。花園式的校園建設與國際化大學城規劃,是城市旅游的新亮點。
然而,與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的旅游產業發展遲緩,旅游產業現狀堪憂。一是景區面貌陳舊。自建國以來,公園一直蝸居江畔,更是"養在深閨無人識",長年淹沒在采砂場的粉塵中,直到年幕燕風光帶開發建設,才得以重見天日。山于年評為4A級景區,但除了新增的桃花澗景點外,景區內彩虹明鏡、試茶亭、陸羽精舍、碧云亭等景點長年未經修葺。加上道路破損,雜草叢生,游人日漸稀少。體現古都神韻的南朝石刻,有不少長年淹沒于農田荒草,風蝕嚴重;還有部分移至甘家巷小學集中保護,難與游人見面。二是配套設施匱乏。盡管近年來我區道路建設突飛猛進,拉近了與主城的距離,但由于公交線路少、班次少,加之主干道沿線幾乎沒有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交通始終不暢。景區周邊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更是匱乏。目前全區共有賓館飯店1006家,三星級賓館只有2家,沒有四星級以上高級酒店。現有的賓館飯店普遍規模小、檔次低,無力接待團隊旅游。三是旅游線路開發停滯。區內旅游景點沒有整合成旅游線路,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單點式"分布,未能與線路以及長三角旅游線路有效銜接,區內知名景點沒有一個被納入華東旅游站的景點,甚至在"一日游"的景點名單上也是"榜上無名",更沒有形成一日游或二日游線路。旅游目前基本以散客為主,團隊旅游非常有限。四是旅游產業發展緩慢。1996年成立區旅游局后,旅游業起步發展,盡管近幾年旅游業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長,但由于旅游經濟基數小、項目少,直到目前,全區旅游收入約占三產總產出的6%,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6%,并呈逐年下降趨勢。10年間唯一引進的一個鄉村旅游項目,也因經營慘淡停業改造。總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發展明顯滯后,與周邊區縣旅游業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區發展旅游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調查表明,區旅游業發展既受園林、宗教管理體制局限,也有更多的自身問題。集中表現為:
1、認識不足,沒有把做大旅游產業作為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旅游業的規劃還沒有納入全區""總體規劃之中,旅游作為一個產業,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全區各類招商引資中,旅游很少有項目列入。此外,區旅游局與商務局合署的模式全市也僅有一家,其他區縣的旅游部門已經全部單列。區旅游局直接從事管理工作的只有一個科室三名工作人員,還同時承擔商貿工作,管理力量十分薄弱。
2、策劃滯后,沒有對如何利用本地旅游資源進行深度研發。目前我區還沒有一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盡管山、等局部的旅游規劃已經出臺,但推進緩慢,全區大旅游發展思路尚不明確,大旅游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對如何把旅游資源轉化成旅游項目,研究得不夠。
3、投入乏力,沒有積極尋求市場化的項目運作機制。年起,我區設立了30萬元的旅游發展專項基金,今年增加到60萬元;而其他區縣的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均在200萬元以上。在政策扶持上,對旅游項目引進、景區景點基礎建設、賓館、旅行社等旅游企業提檔升級還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在旅游項目開發上,還沒有建立起市場化運作機制,對旅游項目的策劃、包裝、推介力度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民資、外資等社會資本進入不足,缺乏活力。
4、發展被動,沒有搶抓機遇跨越旅游的體制障礙。多年來,我區通過多方努力,期望通過理順體制突破旅游發展瓶頸,并早在年就成立了"區旅游發展指導協調委員會"和"區假日旅游協調委員會",專門負責對上爭取和協調,解決旅游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但一直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從我區"三區合一"管理體制的最終確立不難看出,解決體制障礙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地方黨委、政府主動出擊和大力爭取。
三、對區發展旅游業的幾點建議
旅游業是兼具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集傳統與現代,生產性與生活性,勞動密集型與資金、知識密集型等特征于一體,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服務業。新世紀新階段,的旅游業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立足轉型,高起點認知旅游,為地區可持續發展開辟新路。為應對席卷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中央提出了要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我們看到,同樣面對金融危機,但凡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地區,受到的影響就嚴重,而且恢復得也慢。相反,產業結構合理的地區,受沖擊就較小,經濟回暖也比較快。可見,經濟結構合理與否,對一個地區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把發展旅游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需要,更是"保增長,促轉型"的必然要求。旅游是朝陽產業,發展旅游業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需要。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重工和化工為主的相對單一的產業結構,調輕調優調高產業結構的任務十分緊迫。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先導行業,是一個可持續開發、可持續增長的產業,具有"一業興,帶百業"的特性,可以帶動餐館、住宿、購物、汽車消費、休閑娛樂、金融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世界旅游組織"資料顯示,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業的投入產出比例為1:10。旅游是生態產業,發展旅游業是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需要。市""發展規劃,明確了區為東部綠色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時根據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建設最佳人居環境的目標,使得生態建設、環境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更加突顯。旅游業追求"山綠、水碧、天藍、氣清"的自然生態品質,又被稱為"無煙經濟"、"低碳經濟",能夠實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雙贏。旅游是富民產業,發展旅游業是富民惠民的需要。旅游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據統計,旅游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個就業機會。大力發展旅游業,特別是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將會給區眾多失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旅游是文明產業,發展旅游業是提升地區文明程度的需要。實踐證明,旅游業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其衛生環境、居民生活習慣和文明程度都相對較好,社會氛圍也比較和諧。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景區周邊的居民按照旅游環境的要求移風易俗,改變生活陋習,講求文明習慣,提高生活品質。總之,各級干部要充分認識區發展旅游業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意義,真正把發展旅游業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第二,因地制宜,大手筆策劃旅游,圍繞三大資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產業的核心是創意,策劃是旅游項目的靈魂。縱觀成功的旅游項目,如成都錦江的"五朵金花"、杭州的西溪濕地、無錫的梵宮、靈山大佛,他們都走了"先策劃,再規劃"的途徑,"小題大做","無中生有",無不是創意策劃的產物。區發展旅游業要在深入發掘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眼界,進行大手筆的策劃。發揮"黃金岸線"資源優勢,引入商務會展。市作為省會城市,是華東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重要樞紐,每年各類國際國內大型商務會議、產品展覽活動頻繁,會務展覽服務的市場需求龐大。洲南沿江一線,與幕燕風光帶隔江相望,大橋、二橋遙相呼應,是進行高級會務、舉辦大型展覽的理想之地,應規劃建設一片會所、會展群落,以提升該地區土地價值,拉動洲島旅游經濟。發揮佛教文化資源優勢,開辟主題公園。寺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是我們發展旅游最值得發掘利用的寶貴資源。可以寺為核心,建設一個融明秀山林、千年古寺、唐碑宋塔、六朝石刻為一體的綜合性主題公園,與每年一度的山文化節相互烘托,做大做響旅游品牌。發揮高等學府資源優勢,構筑時尚街區。根據市新一輪城市規劃,將作為的副城開發建設,未來10年,大學城將重點引進涉外高校、涉外醫院等國際化項目,建成國際化人文新城區。圍繞眾多高等院校師生的消費需求,可以策劃引進諸如三聯書店、星巴克等知名的書店、咖啡連鎖店落戶大學城,結合新市區的規劃,建設具有濃郁時尚特色的文化街區,成為古都旅游的新景區。
第三,依托市場,多渠道開發旅游,積極探索大項目運作機制。發展旅游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開發旅游項目要緊盯市場需求,遵循市場規律,運用市場機制。要建立項目公司。對新開發的旅游項目要實行公司化運作。從項目的設計、招商,到基建、管理、營運,都要由一個項目公司為主體,全程負責,區里要明確項目公司的責權利,對其人員招聘、工作獎懲、目標考核,都應實行市場化管理模式。項目主體也要按公司制要求,對外尋求合作伙伴,進出一條市場化開發旅游項目的新途徑。要吸引民間投資。發展旅游業僅僅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要面向市場,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積極吸引外來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參與旅游項目開發。當前,尤其要鼓勵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旅游業,把旅游與地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與資本的最佳結合。要完善政策扶持。對新引進的旅游重點項目,要根據投資額的大小,在用地指標、基礎配套、項目貸款、項目審批等方面予以扶持。對重大旅游項目,在用地、融資等政策方面采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第四,搶抓機遇,全方位整合旅游,以山文化節為契機率先突破體制瓶頸。今年,我區將舉辦中國首屆山文化節,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舉辦山文化節,既為招商引資搭建了更大的平臺,也為加快發展旅游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區要以此為契機,重點打造以山景區為核心的旅游大項目。首先要建立項目開發工作平臺。區委、區政府要明確專人負責,組織專門的工作班子,圍繞山景區的開發,進行調研、策劃、招商、融資,加強對旅游項目開發的高端領導和有力的運作。其次,要借助山文化節全面推介山旅游項目。要對山景區的各類旅游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重新包裝,制成精美的宣傳畫冊、投資指南,借助各大媒體在整個山文化節舉辦期間,隆重向海內外推出,使首屆山文化節真正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新起點。第三,要積極推進山景區管理體制的整合。首屆山文化節的舉辦,經過前期的多方努力,已經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市領導對區希望理順景區管理體制的吁求,表示理解和支持,這是打破多年來難以解決的體制瓶頸的絕好時機,我們應當順勢而上,多方努力,力求早日解決山景區管理體制問題。我們要抓緊時間,摸清園林和寺廟的基本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拿出體制調整的初步方案;我們要主動加強與市園林、宗教等部門的聯系溝通,從有利于做大旅游產業的角度,爭取他們對發展旅游的理解和支持;我們要借助省市的力量,協調解決在園林管理體制上的市區矛盾,吁請市里盡早批準同意解決體制管理問題的方案,以理順山管理體制的成果為全區新一輪旅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