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中徽文化的融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促使服務區的文化融入日漸重要,本文從空間布局、建筑形式、景觀植物、雕刻藝術四個方面探討了安徽省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中徽文化的融入,為安徽省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高速服務區;徽文化;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與生活物資的不斷提高,以前高速公路服務區的簡單功能已滿足不了當代人的需求,當代人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在既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規劃,創造一個優美的停車休息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現今不少服務區只注重功能方面的作用,忽視文化景觀的營造,致使多數服務區景觀互相重復,千篇一律的建設失去了自身特色,缺乏獨特的識別性,隨之帶來的視覺疲勞不能真正發揮服務區的積極作用,不能為司乘人員提供良好休息活動空間,有違服務區設計的本意,因此,在服務區景觀設計中引入文化元素顯得尤為重要。
1.徽文化在安徽省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特色的徽文化在安徽省省內景觀中的應用更易凸出其特點,徽州古人傳承“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留下了絢麗的徽州文化,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地域文化的珍貴,徽州地域文化在省內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徽文化景觀多重視風水選址,景觀中的建筑、植物、小品等都具有濃重的徽州地域特色,徽文化景觀的多樣化形式既是徽文化的寶貴遺產,又是徽文化的亮點,而在安徽省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中應用的徽文化主要有空間與布局、徽州建筑,景觀植物和雕刻藝術。
2.徽文化融入高速服務區景觀設計的方法
2.1空間與布局
徽州自古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之稱,因此徽派建筑選址布局往往空間狹小,轉折多變,步移景異;古徽派建筑無論是村落分布、還是合院結構都以住區為主,強調空間的私密性、住宅空間的最大化,我們可以把傳統徽州建筑空間的營造手法運用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例如框景、藏景等,同時運用現代的景觀元素,來營造變化多端的空間,可以在服務區集散廣場前的花壇中,通過現代化的景觀“門”來實現框景的效果,通過這個“門”能看到對面的仿古門樓,可將整個空間層次因此豐富起來;從停車場到服務區的通道兩側走廊可以使用景墻將整個通道空間限制住,整個空間又別具一番意境。
2.2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樹一幟,其樂山樂水的和諧自然景觀、淡雅簡約的建筑色彩以及豐富內斂的裝飾風格,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其中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粉墻黛瓦和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造型優美,更具有實用功能,馬頭墻一方面防火防盜,另一方面撫慰精神,為飽嘗流離失所之苦的人們提供了安全感;徽派民居建筑的院落,基本上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與四面圍合呈現出的基本格局,雨天會產生“四水歸堂”效果,天井的存在使住宅與環境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營造出與大自然緊密融合的居住氛圍。我們應充分的利用這些具有地方特色元素運用在高速服務區的建筑上,把不具備地域文化的服務區建筑替換成青瓦白墻的開敞式徽州建筑,敞式院落四周建筑依然以高墻為主,兼具現代建筑設計思想,院子正中間可擺設水池,保留其天井寓意;服務區內的花壇和矮墻圍欄可以利用馬頭墻的形式,使徽州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現代環境;地面鋪裝也應與徽文化相結合,應多利用用青石板鋪裝,充分體現徽州的地域特色。立足于徽派建筑的地域性,才能在建筑全球化浪潮中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2.3景觀植物
徽文化的景觀植物中多以風水林為主,除了苦楮樹之外,風水林的常見樹種還有楓香樹、樟樹、銀杏樹、楊柳樹、松樹;宗族祠堂則植以桂花、銀杏、柏樹、黃連木、梧桐等樹種;居宅庭院觀賞植桂花、梅花、銀杏、梧桐羅漢松、棕櫚、柏樹、紅豆樹等[1]。在徽州這些樹種都代表幸運的含義,是徽州人對古村寄托的情感象征,體現了徽州文化的豐富內涵,盡可能的把植物與寓意運用到合理的位置,服務區的植物也可多以風水林中的樹木為主,配以小型灌木組成植物景觀。如服務區入口的行道樹可以用楓香,因楓香在徽文化中有“封”之意,植以入口有封氣之說,封鎖服務區里的福祿不外流。
2.4雕刻藝術
徽雕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區景觀設計當中必不可少,徽雕分為磚雕、石雕、木雕、竹雕、磚雕,一般用于建筑的裝飾等;木雕以江南民間文化為題材,在整個徽州地區隨處可見;徽州竹雕是中國竹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推崇;石雕精品則常在院墻漏窗及各類石牌坊中呈現。設計中徽雕可以牌匾形式結合現代化的門樓,窗戶可結合精美石雕工藝,竹雕可作為工藝品在服務區售賣,充分體現徽文化。
結語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明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地域文化特色被大同文化的趨勢所淹沒[3],老房子被拆,老樹被砍,傳統的街巷肌理被統一整理,特征正逐漸演化成一種共性,城市原本模樣也日漸模糊。安徽省高速服務區中徽文化景觀的融入在當今世界大同文化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重,徽文化的當代景觀設計不應該只是對流行風格的斷章取義,而應該真正關注本土特色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地域特征,打造出適應本土的新時代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關傳友.徽州地區的風水林[J].尋根,2011(02):100-105.
[2]周邵年,樊嘉祿.簡析產業發展中的“馬太效應”——以黃山市竹雕產業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6):199-200.
[3]嚴荔.四川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馬馳原 李鵬客 查恩婷 單位:安徽三聯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