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改造建設項目概念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項目概況
1.項目地理位置
中關村東區南部地塊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地區,東起科學院南路、中關村南二街,西至中關村大街,南到中關村南路,北至北四環路規劃定位。規劃范圍約222639平方米。用地范圍內市政設施基本完備,規劃中正對中關村二橋的市政路中關村南一街南北向穿過本區,將用地分為東西兩片。
2.基地現狀分析
基地地勢平坦,用地內建筑多為4~6層住宅,建造年代久遠,建筑形式陳舊,建筑質量堪憂,建筑密度很高。該項目用地范圍內,尚有中科院三幼、中關村一小、三小,均為本市重要教育資源。用地形狀大約呈反“Z”字型,東側緊鄰“新科祥園”住宅小區,新科祥園由九幢19-21層塔樓組成,底層臨街1-3層為商業。
3.環境評估
本項目地理位置優越,北四環路內,交通便利,周邊已經是城市建成區,配套完善成熟,是市區內少有居住、工作、教育兼備的便利場所。但用地內住宅密度很高,居民人口眾多,動遷、安置、回遷的工作繁重量大。如何利用土地資源,提升現有土地的承載力,創造現代、舒適、便利的安居、學習和工作環境是本案設計的重點。
二、規劃設計要求規劃條件
1)搬遷安置和建設工作將分三期滾動實施,擬新建小學布局在本地塊的東南角一期范圍,用地面積50畝,以實現就地搬遷安置。
2)幼兒園也需就地搬遷,可考慮在現有一、二、三期總體建設部署中再增加局部的短期周轉。
3)14-15萬平米大型公建布局在本地塊的西南角,臨中關村大街。
4)加油站維持原地考慮,新建建筑外墻距加油機位置可按35-50米規劃。
5)本項目規劃原則上擬建新建筑不應對“新科祥園”住宅日照現狀產生任何影響,特別是1#樓。也不應對四環路北部一期新建建筑產生日照不利影響。
6)回遷保障性住房應滿足現狀3904戶居民的全部回遷需要,并按照先期調研的戶型面積分類提供滿足各等級數量的住宅套數。
7)為留住高端人才建造一定數量的人才公共租賃性住房(可按公寓考慮)。8)規劃方案的設計應考慮分期建設的可實施性,并力爭做到回遷保障性住房盡量安排在一、二期中,以節約搬遷安置成本。
三、規劃設計
1.設計理念目標
根據地域特點,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在中關村東區中國科學院科研基地初步建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題制宜,整合回遷住宅、人才公寓、就地搬遷小學及幼兒園、標志性公建、配套公建等各類建筑,秉持“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做到“面積不大功能全,造價不高水平高,標準不高質量好,占地不多環境美”,在滿足所有原住居民回遷要求并改善生活質量的同時,建設一定數量的人才公寓和辦公商業用房,創造新都市主義高尚居住、辦公、商業環境,用盡可能經濟的設計方法達到“樸素、安全、舒適、方便”的主題,并體現中國科學院“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精神。在重塑社區品質同時,也帶動城市土地綜合價值的提升。
2.分析推理用地布局
從用地東西現狀、規劃條件制約,分析、推理出本案合理的用地功能分區。小學50畝用地東側緊鄰“新科祥園”,北至現有小學南側道路,幼兒園用地安置在小學用地北側,一方面可以為最大程度降低對“新科祥園”影響,另一方面幼兒園用地為小學拆遷用地,可以最短時間建設,節約搬遷成本。本案西南地塊未來規劃將建設大型標志性公建。緊鄰這一片公建、用地三期區域的一部分適宜安置人才公寓,這對尚未建設的中關村大街與北四環交叉口東南角未來公建規劃影響最小,給遠期發展留有足夠空間和消防間距。用地北側和35米規劃路兩側安置回遷住宅,這是日照條件最有利地區,也是對用地東西兩側建筑產生影響和以及自身受影響交通分析圖景觀意向圖環境制約分析圖最小的區域,可以實現回遷保障性住房均衡分享環境資源的目標。
3.道路交通規劃
南北向中關村南一街拓展為35米寬,有利城市基礎設施引入用地內部。“新科祥園”小區西側、北側與本案用地接壤的現狀道路保留,并整合成7米的雙車道,有利小區分片管理,并緩解中關村南路新建小學接送學生的機動車流壓力。東西兩塊用地住宅區主要出入口均設在35米規劃路上,并在南側、東側設有次要出入口,方便居民出行。大型公建主要入口開向中關村大街。小區內道路系統以7米寬的內環路為框架。在每個小區出入口附近設有地下車庫的出入口,地面僅設置少量訪客車位,使得地面機動車流量減為最少,做到人車分離,地下機動車道可通至每棟樓地下室,就近停車,快捷入戶。地面上基本為全人行空間,因綠地比較集中、面積很大,營造出花園式高檔社區的寧靜居住氛圍。
4.空間形態組織
在3.0容積率的規劃條件下,住宅樓棟全部以高層住宅形式體現,可減少占地面積,增加綠地范圍。高層住宅分為99.95米和88.1米兩種高度,沿北四環和35米中關村南一街錯落布置,形成豐富的天際線;點式高層拔地而起的細高柱體與短板相對扁平的體塊形成鮮明對比,創造趣味生動的空間氛圍;人才公寓兩棟東西向板樓與三棟南北向板樓交替布局,在屏蔽中關村大街交通與公建干擾的同時,圍合小區形成安靜純凈的居住環境。沿中關村大街的標志性公建,以一幢100米高塔樓和72米高長向板樓組成沿中關村大街街景,以體現中國科學院唯真求實的創新精神。
5.園林景觀規劃
本項目環境設計特點是小區綠地相對集中完整,能夠以最大接觸面為住戶展示出綠化空間。以自然而和諧的風格為主要手法,以多主題連立展開的方式,在不同空間層次上創造變化豐富且相互協調的景觀環境。東西小區借鑒中西式園林造園手法創造出若干元素,運動、休閑、兒童游戲、水景為主題分別設置綠地環境,用一條淺水池聯系各片區域,既主題明確,又具內在關聯。
四、住宅設計
1、單元平面設計
分析任務書提供的非常詳實的回遷戶13種不同類型面積、數量要求的回遷安置住房,針對建筑面積從40m2的零居(含整樓公攤)到134m2三居,特別是中小面積戶型要求數量較多的情況,抽絲剝繭、理性分析、合理搭配、刪繁就簡,僅用四種不同的單元,滿足所有回遷戶型面積及戶數的需求。策略一:一梯多戶。策略二:板塔結合。策略三:平面飽滿。策略四:大小搭配。C2單元平面填色Z單元填色
2、戶型設計
策略一:單一類型。策略二:品質遞增。策略三:退層變異。策略四:合并戶型。在戶型設計中,注重精細化設計,細致推敲各空間尺度,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提高舒適度,并利用零碎角落,走道上方等位置設置儲藏收納功能。
3、立面設計
中小戶型戶數多的住宅單體中,相應的門窗會顯得較密,立面會變得比較瑣碎,凹凸不平,線條與分割將顯著增多,立面造型相對困難。
五、結語
在本案立面設計上,深入探究墻面與窗口的虛實比例,采用簡約、大方的手法,整合建筑外立面,造就完整、高雅的建筑形體。強調建筑比例的協調和功能構件的細部處理,尋求與外墻之間由復雜的聯系轉為輕巧的連接,以平和謙虛的姿態,展現建筑自身的形體之美,材料及形體的轉換遵循戶型自身的邏輯,在釋放個性的同時兼顧城市空間的完整性,最終創作出穩重大度而又具親和力的建筑風格。
作者:張沁淼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