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安全體驗在后臺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安全感是影響后臺產品使用體驗的重要因素。文章結合后臺產品所特有的業務邏輯性強、專業度高、操作復雜等特點,從安全體驗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后臺產品客觀安全性和主觀安全感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安全體驗的關鍵在于通過界面給用戶營造主觀安全感,并從界面視覺、交互方式、文案設計三個方面對后臺產品進行了安全體驗設計分析。
關鍵詞:安全感;后臺產品;界面設計
1后臺產品
后臺產品是指不直接面對普通用戶的產品,主要功能是對底層的數據和內容進行管控,更多的是滿足業務需求而不是個人需求。“后臺產品”是個比較宏觀概念,所涵蓋的種類眾多,比如用戶端產品的后臺產品線、企業的業務處理后臺、面向企業端用戶的企業級服務產品以及以工具為主的平臺級產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工作者投入到后臺產品相關的設計工作中來。但由于后臺產品的本質是滿足企業用戶的工作需要,因而具有業務邏輯性強、專業度高、操作復雜等特點,這使得后臺產品的設計工作具有較強的挑戰性。此外,作為業務的支撐基礎,后臺產品是幫助企業獲得最大剩余價值的關鍵。因此,后臺產品的安全體驗問題對其所處的企業或服務鏈有著重要影響。
2安全感概述
2.1安全感
從人機交互系統的角度分析,可以將互聯網產品的安全體驗問題劃分為服務系統的客觀安全性和使用者的主觀安全感兩個方面。前者是用戶產生安全感體驗的技術基礎,而后者是主觀訴諸客觀的感覺[1]。安全感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他在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缺乏愛或身體對受到危害的恐懼會產生焦慮,而這種焦慮會威脅到一個人的基本安全感”。而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也提及了安全感。馬斯洛將人類需求按層次從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生存需要獲得大部分滿足后,下一層次需求就出現了,安全需求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基礎需求。雖然對于互聯網產品而言,產品安全不直接涉及人身安全或疾病威脅等,但有可能影響到用戶的數據安全或操作安全等。主觀安全感是用戶對于系統風險和技術安全的感知和感覺,源自用戶心理信任,可以看作客觀風險相關性的一面鏡子,一方面它受制于主觀條件,另一方面又受到客觀因素的誘導[2]。在使用具體后臺產品的過程中,用戶的主觀感知主要來自后臺產品系統應用層的交互與界面反饋。因此,后臺產品的安全體驗問題既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設計問題。通過設計,可以將界面中的重要信息傳達得更為精準,將不可感知的操作流程可視化,將界面交互方式設計得更符合企業用戶的心智模型,從而提升使用后臺系統的主觀安全感受。
2.2基于安全感的設計研究
在國外,《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部門IT標準》闡述了安全設計為信息安全帶來的好處,并強調要通過設計保障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確保數據以其原始形態存在,不能被篡改或者惡意地侵入。但未詳細提及要如何實現基于安全感體驗的設計。在國內,多數基于安全感體驗的設計研究出自產品設計和環境空間設計等領域,研究者從色彩、材料和形態等角度出發,分析如何通過改變產品的形、聲、色、質等示意性的語言向消費者傳達安全感的語義[3]。此外,國內基于移動手機銀行或者支付應用的研究從提升產品安全感體驗出發、強化用戶使用場景中可信因素,從而確保人機交互過程的流暢性。文章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從界面視覺、交互方式和文案設計三個方面對后臺產品的安全感體驗進行分析。
3基于安全體驗的后臺產品設計分析
3.1界面視覺
感知是任何行動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在行動前,用戶需要先進行感知活動,尋找行動的條件;而在行動后,用戶需要再進行感知活動,評價行動的結果。由于感知活動太復雜、太隨機、形式太多,因此在用戶界面中進行感知設計往往也是最復雜的[4]。作為給使用者第一印象的后臺產品界面,界面視覺所傳達的產品特性信息尤為重要。李樂山在《設計調查》一書中總結了影響感知的非生理性因素,可結合這些因素從圖形和色彩的角度出發,分析在界面視覺層面上如何提升后臺產品的安全感。知識經驗是影響感知的重要非生理性因素之一,用戶的視覺受到知識經驗的影響,即用戶能夠立即識別出熟悉的東西而忽略不理解的東西。后臺產品界面在圖形設計上可采用能夠給人直接且強烈安全感印象的物體形象,比如建筑工地防止高空墜物的安全帽、保護私人領地不被侵犯的門鎖,或者戰爭時期用以防御的盾牌。只有后臺產品在感官認知上進行引導,加深關于產品本身安全感的印象,增強用戶對產品的信任,才能提高用戶的主觀安全感,提升后臺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其次,符號形式也會影響用戶感知。即信息的載體不同,用戶的感知方式就不同。在后臺產品中,各個功能入口的詞匯信息和業務密切相關、專業度較高。如果僅以普通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者通過自身認為含義表達恰當的圖標載體形式傳達后臺產品功能入口的信息,就會造成詞意傳達不完整或者歧義的情況,影響后臺產品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文字形式的基礎上補充傳達性的圖標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加快了解各個功能入口的信息。因此,在設計具體后臺產品的過程中,應根據具體需求,選擇不同載體或多種載體的信息形式,實現后臺產品安全性與可用性之間的平衡;再次,此處的圖形設計并不局限于抽象的圖形符號設計,特別是在一些面向企業端用戶的企業級服務產品中,合作企業和用戶反饋的展示能夠進一步展現產品的專業性,提升用戶信任度。色彩是后臺產品在視覺上傳達安全感的關鍵,因為色彩帶有天然的情緒元素,會對人的心理產生直接暗示的作用,如明亮的顏色(例如紅色、黃色等)容易讓人聯系到警示;沉穩的顏色(例如藍色、灰色等)容易讓人產生可靠感。因此在后臺產品的界面設計中,有比較明確的用色傾向,主題色一般以偏冷的顏色為主,可以給人以沉穩冷靜的感受。
3.2交互方式
安全感在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流程中,可以按照體驗的順序不同,拆分為三個要素,分別是控制感、方向感和滿足感[5]。其中,控制感指的是在交互過程中,用戶對流程的控制程度產生的感受。方向感指的是可以提供引導用戶的參照,對用戶的行為具有提示性和指引性。滿足感則指的是完成系統預先設定的操作后得到的正向反饋。三者之間是連貫發生首尾相接的關系。控制感來自于客觀可控和主觀可控。客觀可控受制于現實物理環境,主觀可控則與使用者認為操作界面的展示是否直觀易懂,以及在對產品中的數據項進行操作時能否快速輕松上手相關。一方面,明了及時的風險提示是用戶對后臺產品產生控制感的重要來源。一般用戶對后臺產品的接觸不多,對專業概念和運行機制的了解微乎其微。即使后臺產品面向的是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企業用戶,涉及到多角色、多流程、多狀態的場景時,也具有比較高的企業培訓成本和員工學習成本。所以在用戶進行操作之前,有必要在模態對話框中再次明確該操作的目的以及是否具有安全隱患、具有什么樣的安全隱患等,幫助用戶規避潛在的風險。用戶在對操作意圖進行確認后才能減少內心的不確定性和不安感,有利于為后臺產品贏得更多的用戶信任。在將產生較大影響的操作產生時,通過交互設計對用戶的操作進行再三確認,也有利于減少用戶由于疏忽、誤操作所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操作可逆也是給予用戶控制感的重要方式。作為對底層的數據和內容進行管控的后臺產品,其交互流程不是純線性的。所有的數據在進行操作之后,都具有逆向操作的可能性,以實現主觀安全體驗中控制感。比如,在一個審批的后臺系統中,使用者向上級提交一個審批項目后,可以選擇撤銷;又或者未通過上級審批,項目被駁回,需要使用者修改項目信息后重新提交。這些支線流程不是產品主體的交互流程,但能滿足企業用戶對控制感的需求,也具有現實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失去方向感,人們會感到無助迷茫,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失去方向感會激發用戶更深層次的恐慌。要確保用戶在使用后臺產品的過程中不迷失方向,一方面需要產品的信息架構清晰,不會對用戶造成誤導;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操作頁面中,需要將信息按照邏輯主線進行清晰連貫的信息組織,并適當地將整體流程進度,幫助用戶獲得對當前位置的準確感知。例如在審批后臺產品中查看一個項目詳情時,用戶可以通過清晰的流程和明確的進度標識了解到當前的審批進度和操作流程,就能明確當前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和接下來需要進行的操作。在使用后臺產品的整個流程中,即使是專家型的用戶也面臨著諸多的操作門檻。如果對階段性的操作不能給予正向的反饋,用戶操作失敗幾次后,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從而產生不安情緒。通過肯定用戶階段性的操作,可以給予用戶滿足感,幫助用戶熟悉操作并獲得使用后臺產品的信心。
3.3文案設計
在后臺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界面中的文案設計時常被忽略。但實際上,文案是有效傳達產品安全性和專業性的手段之一。在后臺產品中進行文案設計并不意味著要將所有的專業詞匯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信息,而是在保留已有專業詞匯的基礎上,對詞匯進行釋義和呈現方式的優化。確保界面上的文案語義是可理解的,用戶也可以放心執行自己的操作。
4結語
作為業務的基礎支撐,后臺產品的安全體驗問題對其所處的企業或服務有著重要影響。提升后臺產品的安全體驗有助于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減少不必要的遲疑和困惑。本文結合后臺產品的特點,通過分析安全體驗的感知,從界面視覺、交互方式和文案設計三個層面分析了提升后臺產品安全感的方法要點,為后臺產品的安全體驗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巍,周殊.移動支付中的安全體驗設計初探[J].裝飾,2014,01.
[2]竇金華,肖狄虎.醫療產品的安全感設計[J].裝飾,2006,03.
[3]余曉寶.安全感設計[J].東南大學人文學院,2003,03.
[4]李樂山.設計調查[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朱俞溪.基于移動購物的安全感體驗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作者:袁穎齡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