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化錯位下的民歌發展問題范文

文化錯位下的民歌發展問題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錯位下的民歌發展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錯位下的民歌發展問題

摘要:伴隨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文化失去了原本賴以生存的根基,傳統文化的錯位與斷裂成為了當代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流行于山西運城垣曲一帶的垣曲民歌就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窘境。筆者認為其難以發展根源是由當地文化錯位問題引起的,本文以垣曲民歌為例,從其音樂文化表現形式、類別及形成原因分析其文化錯位現象,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途徑的角度出發,探索在文化錯位的背景下怎樣實現音樂文化傳承的連續性以及適應性。

關鍵詞:垣曲民歌;文化錯位;傳承

一、垣曲民歌的生存環境錯位

垣曲地處黃河中游,山西省東南端,東臨河南濟源,西處河東,南有黃河環繞,北接上黨盆地。垣曲民歌就是在垣曲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垣曲地形多樣,山巒起伏,河溪交織,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垣曲民歌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孕育了垣曲民歌粗狂的曲調特征。垣曲民歌之所以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離不開垣曲傳統藝術文化的歷史基墊。垣曲有關的文藝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谷諔馉幥跋?,垣曲的戲曲、民歌、說唱等音樂形式十分盛行,班社遍及全縣,如蒲劇班、曲劇班、眉戶班、西陽懷梆、英言越調、皋落“奏那會”等都是當時盛行的戲班。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革命歌曲也掀起了傳唱的高潮,在垣曲可以達到人人哼唱,一人唱眾人合的景象。從以上我們可知,垣曲民歌是孕育在過去特定的歷史時期內而產生的藝術形式,長期的農耕文化是垣曲民歌形成的重要條件,不僅為垣曲民歌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也為其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初人們在勞動生產時創作垣曲民歌,也在勞動與閑暇時演唱垣曲民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的農耕勞動被現代的機械化所代替,由生產方式而產生了一系列垣曲民歌生存的條件也產生了巨大轉變,不僅打破了垣曲民歌的生存空間,也致使依附于舊有生產方式而生存的垣曲民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另一方面,電視以及網絡的出現成為眾多人娛樂消遣的新方式,垣曲民歌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娛樂觀,因此與原來傳統文化相匹配的垣曲民歌,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變得不能適應,以致出現了文化錯位的發展現象,開始逐漸衰落。

二、垣曲民歌音樂特在現代社會的審美錯位

在傳統社會時期產生的垣曲民歌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與類別。垣曲地區流傳的民歌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筆者在經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后,對搜集到的民歌進行整理,從題材上大致可分為傳統民歌(舊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類,傳統民歌包括生活類小調、社火類小調、船工號子(黃河船夫調),新民歌包括抗戰歌曲和革命歌曲。(一)生活類小調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歌曲,其內容題材多源于現實生活,是個人感情抒發的體現。此類歌曲歌詞具有即興性,演唱時可根據演唱環境以及個人喜好即興調整歌詞。從現存收集到的歌詞內容來看,有俚俗小曲,如《小姐擔水》、《捎書》、《繡絨花》等;有詠人敘事性的對口唱《觀天橋》、《小丹秀哭瓜》;有思念情郎的抒情歌《情郎鬧五更》、《五更鳥》;有兒歌《抓子歌》、《板凳板凳歪歪》等;詼諧幽默的《罵媒人》、《小小葫蘆把把長》;還有表現風俗的《拜年》以及描寫美麗景色的《雪花飄》等。(二)社火類小調主要指每年用于春節游藝時演唱的曲調,此類小調經長時間的積累形成固定的曲調模式,如秧歌調、花鼓調、小車調、旱船調、扇曲鼓舞小調等。在垣曲地區,過年時演唱社火小調已經成為每年固有的一種習俗形式。經常演唱的社火類小調主要包括,描繪游藝活動盛況的《霸王鞭調》、展現垣曲景觀的《古城旱船調》、描寫現實生活的《英言霸王鞭調》、展示工業建設的《社火調》等。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或歷史事件編創新的歌曲唱詞。例如《當兵多光榮》、《五八年,》就是反映革命時期和時期所產生的社火小調。(三)船工號子主要指黃河船夫調,此類歌曲是船工在行船時,為統一動作,加油鼓勁而演唱的勞動號子。演唱時多以群唱或一領眾合的形式為主,沒有伴奏樂器和舞蹈動作,多在船行駛在激流險灘時演唱。船工號子可根據行船的不同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曲調,如行進時有“行船號子”、拉篷時有“拉篷號子”、撥船時有“撥船號子”等。(四)新民歌指在抗日時期產生,以描寫抗日戰爭及贊美共產黨優秀事跡的民歌。多為群唱、走唱、一領眾和等形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該類曲調對農民群眾起到了強有力的宣傳鼓動作用。這一類的歌曲內容豐富,有共同抗敵的《紀念四十八烈士》,贊美共產黨和領袖的《擁護八路軍》、《天上有顆北斗星》、《擁護共產黨》,控訴敵人的《痛罵候中和》、《打懶漢》等。這些歌曲真實的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歷史感與時代感。筆者在歌曲內容上發現,垣曲民歌多描寫傳統社會生活中的各方面,歌曲內容描寫的故事情節以現代的審美視覺來看則顯得比較陳舊老套,與現代生活脫軌。以此來看,相對于現代社會流行的音樂形式以及音樂內容,垣曲民歌明顯不符合當代的審美。將其置于現代社會中,在面臨如今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的沖擊下,垣曲民歌遭遇發展的困境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垣曲民歌的音樂特性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出現了文化發展的錯位。

三、文化錯位中的傳承困境

目前對于垣曲民歌的研究成果也不夠豐富。通過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有關學術網站的調查,幾乎沒有關于垣曲民歌的介紹或相關論著。由此可見,垣曲民歌具有可挖掘性。因此對傳承垣曲民歌這顆正在遺失于民間的文化珍珠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成為當務之急?,F代化的進程致使了垣曲民歌在當今社會中的文化錯位問題,而其自身的內容也使其不能很好的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這樣也使得垣曲民歌在文化錯位的背景中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問題。首先,由于年輕人外出求學、務工比例逐年攀升(特別是各鄉鎮農村尤為嚴重),如今會唱垣曲民歌的人非常少,以老人、務農者居多。其次,垣曲當地群眾并不能體會垣曲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對垣曲民歌的深刻內涵認識淺薄,近年來,國家和政府提高了對地方民間藝術的保護力度,但落實到垣曲民歌時,其作用又顯的微乎其微。第三,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性載體是民間傳承人,他們生存狀況直接影響著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過去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相繼離世,絕技難以得到發揮和繼承。因此,垣曲民歌在當地表演的人數和次數銳減,“人亡歌息、人去藝亡”的情況大量出現。

四、垣曲民歌的保護措施與發展途徑

垣曲民歌在當代社會錯位發展背景下所面臨的傳承困難問題,是我們首要要解決的問題。

1.保護措施面臨垣曲民歌的發展現狀,我們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文案整理工作。相關文化部門應該成立專項民歌調研小組,對垣曲當地各個鄉鎮進行全面細致的走訪調查。對垣曲民歌起源與歷史沿革進行深入考察,并進行整理入冊。除此之外,收集垣曲民歌的曲調以及歌者信息的記錄也是必要的,對老藝人的口傳心授進行音頻影像的收集歸總,最后將這些資料進行歸納存檔。其次,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是促進垣曲民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一方面,可成立垣曲民歌藝術研究小組,引入高等人才協助,共同開展理論研究工作。針對垣曲民歌進行藝術特色分析、文化價值研究、傳承創新發展、地域音樂特色等有待解決的若干問題進行大范圍有深度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編纂成書籍予以出版。除此之外,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垣曲民歌保護與傳承的保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當地民間藝術保護的經濟投入,增加每年能夠享受傳承人政府補貼的人員名額,增加日常演出、培訓經費開支,鼓勵其開展活動。

2.發展途徑隨著當今社會文化新媒體的推廣,只有順應藝術和市場的需求,才能讓垣曲民歌得以生存。因此現代化的宣傳方式是垣曲民歌發展的重要途徑。垣曲民歌需要借助音、視、畫等先進手段進行宣傳,而且要形成多方合作,如地方文化館組織民間藝人進行排練,并在特定節日走進敬老院、孤兒院、事企業單位等進行演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與認識垣曲民歌。另外,地方電視臺對垣曲民歌進行跟蹤拍攝,把經典作品錄制專題片,在電視和網絡等平臺推廣播放也是傳播垣曲民歌的重要方式。其次,讓垣曲民歌走進課堂,開展專業培訓是使垣曲民歌專業化的必要手段。,首先建議將民歌進行唱詞、曲譜的歌謠化改進,使其貼近孩子心靈,啟發學生興趣。其次,建議由政府教育部門引入當地小初高教學的課堂,成立興趣班。另外,建議成立培訓中心,廣泛吸收有意愿學習垣曲民歌的年輕人,進行有計劃的培養。

最后就是垣曲民歌的新發展問題。文化是不斷變遷的,因此垣曲民歌要吸收新的元素來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如專業人員對垣曲民歌進行新的編配、譜曲、改進歌詞,將群眾感興趣、時事政治等能引起共鳴的事寫進歌詞中,都是垣曲民歌尋求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垣曲民歌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她是垣曲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垣曲民歌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衰落,但在其形成的過程中仍有著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可代替的魅力。因此,要想解決由城市化帶來的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錯位問題就必須尋求有效的途徑解決問題。以垣曲民歌為例研究傳統文化錯位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問題,不僅有利于垣曲民歌在今后的發展方向,也是以垣曲民歌為代表的民間音樂乃致傳統文化共同面臨的問題之所在,只有解決文化錯位問題,適應時代的發展才是傳統文化得以發展的條件,也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得以繼續傳承并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垣曲縣治編纂委員會.垣曲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2000。

[2]運城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運城地方志[Z].海潮出版社,1997.

[3]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7.

[4]張沛.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9.

[5]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

[6]郭士星.中國戲曲音樂繼承.山西卷[M].中國ISBN中心。1997年第一版。

[7]徐崇齡、張曉明、章建剛,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論進展[M]第一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8]段橋生、米瑞玲,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中國音樂,2006年第4期137-148頁

[9]洛地.關于尊重和保護“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條建議[J].音樂研究2006(1)

作者:李巖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v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 av网站免费线看| 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全部在线播放免费毛片|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6页|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男女一进一出猛进式抽搐视频 | ts人妖在线观看|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久草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69xxxx|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男女下面进入拍拍免费看| 劲爆欧美第1页婷婷| 老子影院午夜理伦手机| 国产大片www| 欧美jlzz18性欧美|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91香蕉污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不卡av电影在线|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 国产白白视频在线观看2|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桶个爽| 丁香花免费高清视频完整版 | 免费一级一片一毛片|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 swag在线观看| 小荡货公共厕所|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